经年之后,又见平遥

作者: 蜗牛晴的杂货铺 | 来源:发表于2017-08-02 20:18 被阅读521次
    平遥古城

    题记

    清末王国维有诗云:

    山寺微茫背夕曛,鸟飞不到半山昏。

    上方孤罄定行云,试上高峰窥皓月。

    偶开天眼觑红尘,可怜身是眼中人。

    平遥古城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这后两句诗:

    偶开天眼觑红尘,可怜身是眼中人。


    01   碗秃

    碗秃

    我现在怀疑小马哥当时是在忽悠我,因为度娘上并没有关于“碗秃”的简介,只找到了“碗坨”,然后这个碗坨跟我心心念念的碗秃长得着实不一样。

    碗坨

    碗秃是面食,听小马哥说,是平遥县城里的一种日常吃食。这碗秃的粉有点像南方汤粉的粉之加厚版,非常有嚼劲。煮好之后拿出沥水,稍微晾一晾,便加入些许辣椒油、黄瓜丝儿、豆芽、小麻花,以及些许起到关键调味作用的山西陈醋。那时我还没戴牙套,还啃得动小麻花,麻花放入山西陈醋中蘸一蘸再吃,有种别样的美味。大概正因为是山西陈醋,故名不虚传吧,连我这外行都能吃出来它跟别的地方的醋不一样,它有种别样的香,这种味道,属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上上佳品了。

    得知我这人胃口馋且刁,大二那年,小马哥说,到时候回学校时,给我留一瓶正宗的山西陈醋。

    然而我都毕业有一段时间了,仍没见过它。


    02   奇奇怪怪的吃食

    我也不知道自己当时为啥能如此“厚颜无耻”地问出“包吃包住包陪玩吗”的话,大概是知道之后的日子里我们俩的交情会变那么深的缘故吧啊。

    北方人多喜咸,南方人多喜甜,我一个长那么大头几次出岛转悠的小岛岛民刚开始着实吃不惯北方吃食。不过,就像汪曾祺老人家说的,一个人的胃口要广一些,南甜北咸东辣西酸,都去尝一尝。如此,才知人间有味。

    平遥牛肉片 过油肉

    原先我以为这道菜是木耳炒嫩牛……但其实是平遥特产之“过油肉”。咸度适中,关键还有木耳青椒之类的非肉类,我也不知道为啥当时大家在还不太熟的情况下小马哥给我点的全是肉……

    尖椒肉丝

    这是青椒肉丝?还是鱼香肉丝?都不是,是尖椒肉丝。肉丝肉质鲜嫩,不知为何给我的印象是榨菜的感觉,非常好下饭。

    荞面栲栳姥

    当然还有这种记不住名的奇奇怪怪的东西。经过询问,方才得知是“荞面栲栳姥”,我还故意调侃了小马哥:“为什么要烤姥姥……你们好可怕。”


    03     糖醋鱼

    那时候平遥古城的行程我安排了三天时间,哪知有熟人带路,我们不到两天就基本逛完所有可逛的地方了,第三天我舒舒服服地睡到了自然醒。或许那时候还不太熟吧哈哈哈,说“包住”,小马哥还特意给我这个姑娘家开了一个标间,估计要是现在,可能我只有打地铺的份了,嗯。

    一天早晨,好不容易等我吃完了碗秃,小马哥邀请我和李师长去他家吃饭。那好像是我为数不多的一次“见家长”,还怪紧张的,因为那时候我吃饭速度很慢很慢很慢,老爸老开我玩笑,说我以后去别人家肯定会被嫌弃。于是,我怀着一颗忐忑的心,不断在小马哥耳边念叨“你记得要跟你妈说我吃饭本来就很慢并不是你妈煮的不好吃啊……”云云,小马哥脾气本来就好,现在变得如此好,估计是从遇见我之后开始的吧啊哈哈哈哈!

    途中路过市场的时候,李师长说想下车买点东西。当时我又跟小马哥唠叨了一会,等我唠叨完了师长竟然还没回来,于是我和小马哥一起吐槽了师长的“磨叽”。    当时我还在想,师长都老么大个人了怎么还会如此不知轻重缓急,万一迟到了咋办?后来师长回来,一边手提着一箱牛奶,一边手抱着个西瓜(没记错的话),上了车。

    “这是什么?”

    “牛奶和西瓜。”

    在我“废话”眼神的注视下,师长又补充了一句:“去小马哥家要带点东西啊。”

    我恍然大悟。不知轻重缓急的那个好像是我= =师长虽为男生,但为人处事方面还是比我一个姑娘家要注意细节。唉,果然如老爸所说,我去人家家里,只有被嫌弃的份……

    去到小马哥的家,那时的自己既羞涩又腼腆,完全不像现在,即使尬聊也要笑着“啊哈哈哈”地聊下去。于是,就干坐着,默默等到了吃饭时间。

    我以为又是吃前两天我们去吃的平遥“特色”菜,没想到,满桌子都是我能吃得惯的南方口味菜。尤其是那条糖醋鱼,应该是小马哥家人特意去买的吧。这糖醋鱼鲜嫩无比、酸甜可口 ,肉质鲜美,且无腥味,尤其适合像我这种南方妹子的口味。现在回想起来,叔叔阿姨可说是极其用心了。但因为腼腆羞涩,我都是娇羞地小口小口地吃,最后竟然没把那条鱼吃完……现在想想,可后悔了!

    04    面条

    面条大江南北都有,已不算是一种特别的吃食。像我们家,做饭的人如果想偷懒,直接下面条就管一顿中午饭了。但在我印象中,北方人尤其偏爱面食,不论是平日里小聚吃饭还是大聚聚餐,貌似都少不了一碗面条。

    而南方人基本上都是吃米饭为主,还是挺有趣的,果然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吗?

    直到看了王潮歌导演导的《又见平遥》,我才开始有点明白怎么回事。说《又见平遥》荡气回肠,一点都不为过。

    《又见平遥》讲述了一个关于血脉传承、生生不息的故事:清朝末期,平遥古城票号东家赵易硕抵尽家产,从沙俄保回了分号王掌柜的一条血脉。同兴公镖局232名镖师同去。

    它还打破了观众和舞台之间的障碍,让观众直接置身于剧情之中。这对演员的演技还是有相当考验的。自己也去过这里那里的千古情,可是这些地方的“群演”都会给我一种跳戏的感觉,但《又见平遥》不会,它好像就是让我穿越回了那个年代,让我真正感受到了当时的故事,让我真正有那么一瞬的恍惚:不知今夕何夕兮。

    《又见平遥》剧照

    距离观看此剧已经有三年了,让我印象最深的一个剧情是,镖局的镖师们即将出行,临行前,当地的姑娘,或许是他们的妻子,或许是他们的恋人,为他们煮了一碗面,给他们送行。吃下这碗面,从此,生死由天命。镖师们吃完了面,这些姑娘们走到了他们的身边,旁边有个声音在说:“此去路途凶险,无论生还是死,愿你们都能记得回家的路。”话音刚落,姑娘们便朝着镖师们的肩上狠狠咬去。

    印记

    带着印记前去,愿能帮你找回,来时的路。

    那一幕很悲壮,平遥人的义气、侠气、豪情与柔情,都展现得淋漓尽致。

    七年过后,赵东家本人连同232名镖师全部死在途中,而王家血脉得以延续。

    灯光暗了下来,一束聚光灯打在了赵东家的“鬼魂”上。

    “这是哪?我是谁?我怎么了?”他环顾四周,周围都是死去的兄弟。

    “我将去往何处?不,我要回家!回家!”

    流沙将他带离了故乡的方向,风声卷着他无助的呐喊而去,只留下暗暗垂泪之人的无限唏嘘。

    回家

    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场景由百年前的清朝,切换到了而今。王氏血脉已传承至百代,每逢佳节,均以一碗面致敬百年前的先人,感恩他们的誓死护送,感恩他们的舍生取义。

    《又见平遥》舞台剧 《又见平遥》舞台剧

    当时我一下子就明白了为什么这个地区的人喜欢吃面。面条对于平遥古城的百姓,或许跟白斩鸡对于小岛岛民的意义是一样的。

    面条

    从舞台走出去,我们真正“穿越”到了现代。从门槛跨出的那一瞬间,再现了当今的场景——导游们拿着喇叭和旗子在喊旅客集合,为旅客们讲解,这座古城下的故事。

    转瞬间,像做了场如梦之梦,醒来,只觉恍如隔世。

    后记

    感觉去平遥已经是好久好久之前的事了。人生中第一次火车卧铺,也是在这次旅途中。

    有人说,身体经常走得太快了,要停下来等等灵魂。我总觉得,我的灵魂像个调皮的小孩,我正常步行,它却时常想回到过去。

    可能,它渴望着,又见平遥吧……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经年之后,又见平遥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dksl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