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给人的印象像熊猫,非黑即白。哪黑?黑龙江、黑土地、黑社会。哪白?雪白,姑娘腿白,血肠汆酸菜里的肥膘白。这片冰雪覆盖下的黑土地,在历史上也是国画里的留白。
研究东北史的学者,通常把东北的历史追溯到肃慎。可考古学上的红山文化在辽西,不在哈尔滨。我们翻遍汉赋唐诗宋词元曲,也找不到咏叹哈尔滨的诗词。诗人笔下的意象最远是辽东,辽东小妇年十五,惯弹琵琶解歌舞。原因何在?辽西是王化之地,汉四郡、唐安东都护府,都在辽西。辽东就不在了,西出阳关无故人,同样,山海关外尽是蛮夷。
直接跟哈尔滨有关的历史,要算金朝了,就是岳飞抗击的金朝。可金朝在哈尔滨也就四位皇帝,到海陵王就迁到北京了。阿什河旁边,仅留下几座坟。卢沟桥的狮子虽美,可修在了北京,与哈尔滨无关。宋徽宗死在这里,但那是中原沉沦的记忆,不好提。
清代以后,这里是流放犯人的地方,刺配宁古塔是也。说好听点叫流人开发东北,说难听点,就是打家劫舍、占山为王的亡命徒。看过《智取威虎山》吧,座山雕就在这里。
哈尔滨也有文庙,被称为中国最后修建的文庙,1929年才建。孔子听了得气哭,儒家思想都传了两千多年,才传到这里,岂不可叹?
如果不特别解释,你可能不知道哈尔滨这个词是赫哲族语言的音译,意思是晒渔网的地方。我不用解释呼和浩特,就是知道那是蒙语,为啥?人家祖上阔过。其实,叫它归化,更符合以华变夷的古训。
哈尔滨这座城,出现的很晚,晚到1894年前后。如果不是中东路的修建并在这里设立指挥中心,它还叫田家窝棚。
索菲亚教堂哈尔滨能拿出来说的东西,都跟这条路有关。中央大街,老道外,索菲亚教堂,哈尔滨红肠,哈尔滨啤酒,秋林格瓦斯,哈尔滨工业大学,共和国的长子。这些都跟毛子有关,都印上了俄式的胎记。就连锅包肉这道名菜,也是道台为了照顾俄国人喜欢吃酸甜的口味把椒盐肉片改的。不想拿出来说的,多与鬼子有关,松花江上,731部队等等。
同样是移民城市,厦门的鼓浪屿胜过哈尔滨的太阳岛,《鼓浪屿之波》蕴含的统一旋律也胜过《太阳岛之歌》。
粗狂的《乌苏里船歌》也抵挡不住吴侬软语唱的《太湖美》。人们宁可《冬季到台北来看雨》,也不愿唱《我爱你塞北的雪》。哈尔滨的雪,真是想说爱你不容易。
冰雪大世界胡天八月即飞雪,那是西北 。望长城内外,分外妖娆,那是正北。到了哈尔滨,冻得你没闲心写诗。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神仙也不想带上狗皮帽子穿着雕在哈尔滨修行。所以喽,冰雪文化,只有冰雪。
在中国,城市基本都有河,也会取一个特别美的别称,武汉叫江城,李白写过“江城何处不飞花”,成都叫锦城,杜甫有诗“锦官城外柏森森”,宁波叫甬城,温州叫瓯城,可哈尔滨的别名,你听了会不由自主地哆嗦,冰城。就问你冷不冷?
中央大街哈尔滨的姑娘,怎么说呢,叫她们东北大老娘们,有点黑化,但确实没有苏杭的温柔。川妹子辣,发嗲也挺好听,但哈尔滨姑娘一温柔,你浑身起鸡皮疙瘩,就觉得不对劲。说她们贤惠持家,又不如山西姑娘精打细算。
民间文化,不提“大金链子小手表,一天两顿小烧烤”,好像也没什么能提的了,二人转现在尽是黄腔。尽管我觉得《送情郎》可与《走西口》、《小河淌水》比美,但正戏和豫剧、越剧、京剧比起来,总像狗肉,上不来台面。中国戏曲协会更是将其定位“戏曲发展的前身阶段”,不算戏剧。不算就不算吧,但东北人都爱听,红白事都请剧团。
东北人好打架,能动手就别吵吵。但历史上的农民起义,从来没在这里发生过。李自成在陕北,王小波在四川,洪秀全在广西,宋江在山东,回乱在云贵陕甘,天地会在广东福建。
就是反侵略的保家卫国,马占山、赵一曼、李兆麟等人的零敲碎打,也不如左宗棠抬棺出征悲壮。不抵抗这锅,少帅背了。林彪在这里设营指挥的辽沈战役,也随着温度尔汗的飞机,一块沉没。
提起文化名人,便不得不提萧红和《呼兰河传》。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啊。可廖化投降了,萧红没再回来。作为新时代的“娜拉”,在妇女能顶半边天的运动中,也不如常香玉的《花木兰》、马金凤的《穆桂英挂帅》。丹顶鹤在齐齐哈尔,不嫌风大就去看。东北虎圈养了,猛虎出山,威风不在。龙塔,打出广告语“龙的传人上龙塔”,我至今也没上过。不过,中央大街的砖确实有特色,胜过曾厝垵、王府井、华林亭、五马道、天一广场。
江桥现在的哈尔滨,在外人眼里,似乎中风了,沉溺在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噩梦中。其实,这块地方有石油、有煤矿、有山有水,有广阔的平原,也就有了分离的野心,高饶之后,没人敢想了。
改革开放,崛起了广东上海。云贵盘算着东亚自贸区,“新西兰”朝一带一路使劲,哈尔滨环顾四周,对日在大连,对朝在丹东,绥芬河出不去啊,往北看西伯利亚,还是算了吧。
可真实的哈尔滨,生活的挺自在。这里没台风、没地震、没沙尘暴、没泥石流。夏季不用空调,开窗户就有风,冬季不用冰箱,自带冷冻功能。
那你喜欢哈尔滨吗?嗯呐咋地嘎哈也。
老哈站,已经拆了毕竟,那是写在身份证上的家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