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跟王老师做了一下分工,昨天我承担全部打卡点评小结,今天由她承担。晚上是读书会的活动,点开微信后才发现王老师给我发来的求助信息。她今天感冒发烧了,身体不适,要完成点评打卡任务有难度,希望我帮忙处理。我回复了一下就去参加读书会的活动。
活动结束后,便开始阅读老师们的打卡,第一做了点评。等我把今天的点评小结文章写完,已经快11点了。
1月5日一共有27位老师进行打卡,两位老师的打卡没有实际的内容,属于无效打卡。其他大部分老师还是能够按要求进行打卡的。有的老师阅读非常细致,有批注,有摘录,有自己的思考。我像一个小姑娘,漫步于海边,随手攫取一些闪亮的贝壳。比如有的老师用一些公式的方式进行记录,有的老师用批注的方式进行理解,有的老师通过查阅资料,啃读文本,加上自己的思考,进行阅读打卡……
我挑选了五篇觉得比较优秀的、有特色的打卡进行置顶。并分享到读书群,附言:
分享我今天读到的几则比较有特色的打卡。相信这些老师的阅读和留痕方式能给您启发,也期待看到您的记录与思考。让我们一起阅读留痕,共创数学阅读这个场域的精彩[玫瑰][玫瑰][玫瑰]
附
新教育数学教师读书社群《素养教学论》优秀打卡汇总
优秀打卡
2024年1月5日
1.打卡人姓名:220108崔红云
打卡内容:
一、梳理文本
1.对“素养”的几个理解
(1)中国解释:指向一个人的修养会内涵达到了一定的文化修养境界,即化知识为德性,学以成人。
(2)拉丁词源:能够将所有认知、非认知资源整合起来,胜任情境挑战与目标达成,实现知识的时实践价值,即化知识为方法、为实践,学以成事。
(3)经合组织:素养是作为在复杂情境中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它作为预期学习结果的关键,是能否在复杂的情境中灵活自如地联系与应用。
(4)其他国际共识:
欧盟委员会:“一种能够被证实的能力,指人们能够在工作或学习情境、在专业和个人发展中,运用知识、技能和个人、社会或方法层面的技能的能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在特定情况下运用知识(信息、理解、技能、价值观和态度)和满足需求的能力。”
综合以上,概括为:素养作为道德性地运用知识成事与成人的能力。
2.解释内涵
(1)素养作为运用知识成事的能力。素养表现出个人与知识的关系发生了转型,从浅层次、被动的知道、掌握,到情境性的、适应性的迁移、运用,实现批性、创造性、反思性地做事与成事。
(2)素养作为道德性运用知识成事的能力。素养体现出德性取向、价值导向,体现出将责任心、使命感、奉献精神等价值信念作为行事的导引,发挥其价值锚点的作用。
(3)素养作为运用知识成事与成人的能力。成事指向了个体与外在世界的关系,要求运用心理资源解决问题、满足情境需求与胜任外在挑战;成人则指向个体与内在自我的关系,能够在成事中开展价值洞察、意义追问与德性反思,一成为有意义、有道德与有价值的人。
3.素养的特征
(1)迁移品质
(2)高阶思维
(3)整体取向
(4)德性导向
(5)实践立场
二、我的思考
1.作者对素养的研究之深之广之透,佩服。目前,教育界都在提“核心素养”,其实对素养的了解,可谓只知道个皮毛,借此机会,唯有好好啃读经典,或许才能有所知。
2.提取了两个关键词:“情境”、“迁移”。目前高考改革也是指向核心素养,比如2020年新高考数学一卷“日晷”这一情境题,很多学生没有进入情境,理解问题的实质,也就不会迁移。
在第一次学习新教材时,要真正理解概念、定理等,如何才能达到理解,《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给出了答案。
点评:崔老师对素养的理解,素养的内涵和素养的特征做了很好的提炼梳理。在我的思考中,还能结合实际的例子和链接其他书籍进行阐述,这种把书读薄又读厚的方法值得大家学习。
2.打卡人姓名:199553高海燕
打卡内容:
第一章:素养的观念谱系
第一节:素养的多学科话语
素养是一个跨学科概念。中文语境中,管理学领域中将其翻译为“胜任力”,语言学领域中常翻译为“能力”,心理学领域中将其理解为强烈而稳定的心理智能等。
一、管理学:素养作为胜任力特征,与专业资格相区别
1973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大卫·麦克利兰在全球掀起了“胜任力运动”。
与优秀表现、高绩效或高胜任的行为特征,具有因果关系的、特定的、可持续的个人素质,他将其概括为胜任力。
作为胜任力的素养不是泛泛而谈的素质或才能,而是强调与工作岗位、情境任务或行为表现密切相关,并能够对工作绩效产生因果性,直接影响的个体素质或行为特征,而这一系列素质或胜任性特征的集合,称之为胜任力。
1973年,麦克利兰提出了著名的冰山胜任力模型,将胜任力特征形象描述为冰山,位于冰山水上的部分包括知识、技能,冰山水下部分包括社会角色、自我认识、物质、动机等。
1993年,美国学者莱尔·斯宾塞等基于潜在物质的分析视角,进一步拓展了这一冰山模型。他们将胜任力理解为人们潜在的物质,是处于人格中深层且持久的部分。
胜任力体现为,特定领域的能力和在心智行为倾向意义上的策略,它的应用性是开放的;它的获得是人格发展的一部分,其中也包括了教育目标确定的技能;胜任力聚集那些难以或不能客观化的技能,这些技能远超当前职业任务,而以解决与处理未来的问题为目标。
管理学领域中的素养观念是作为高绩效性的胜任性行为,指向了能够做事、成事的胜任性表现。
二、语言学:素养作为语言能力,与语言表现相区别
1965年,乔姆斯基建构出了素养理解的“素养——表现”模型。
语言能力是指说话人——听话人所具有的关于他的语言的知识。
语言能力指理想的讲话/听话者对语言规则系统的掌握,这些规则决定句子的语音形式和语义内容;讲话/听话者根据他们掌握的语言的规则将语音与语义联系起来。
乔姆斯基对素养内涵研究的理论遗产在于如何正确看待素养与表现的区别与联系,进而从内在结构的视野,探究素养发展的路径。
三、心理学:素养是稳定的心理智能,作为专家思维或专长
皮亚杰是基于生物学的视角,超越行为表面,关注更深层次、结构性和一般层面的心理智能发展。
怀特指出:素养作为有机体与环境有效互动的能力。
皮亚杰所提出的素养即一种强烈而稳定的认知智力或心理智能,深深影响后续对核心素养内涵的理解。
皮亚杰揭示出素养作为人类认知结构的高级形态,是一种稳定与强烈的心理智能。素养则是左右迁移,能否将所学知识情境化、实践化的最核心因素。
在心理学领域中,素养作为稳定的心理智能,也称之为一种专家思维或专家专长。
第一节重点从三个方面来论述什么是核心素养。管理学、语言学、心理学分别阐述。理论性的内容比较多。我通过阅读,明白核心素养是指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教授学生知识,外在的表现是孩子们上课时的状态,而孩子们的内在,比如,掌握知识后能否很好地解决问题,或者解决一些综合题目,这些就需要平时的积累,也就是看不见的孩子们的数感等起作用了。因此,综合能力即孩子们的核心素养。
点评:高老师从管理学,语言学,心理学阐述进行梳理,虽然理论知识有点难,但因为有了这样的梳理,对核心素养有了更立体的认识。再加上自己的理解,真的是读进去了
3.打卡人姓名:牛秀琴
打卡内容:
今晚终于收到书,开启了数学学科的共读书目。说实话,看到这本书书名的时候,我真的有点没太懂,而当将序言读完,就体会到了专业术语的多且杂,涉及的范围之广,仅仅三页,我花了一个小时才读完。
一边查阅,一边啃读,一边思考。终于明白了整本书想要讲解的内容以及内容的及时。这本书主要针对当下教育推崇的核心素养的素养这一词进行讲解。在前言的部分,可以看到新课标提出的核心素养的发展历程,其实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就已经有了,而我们现如今才接触到,却已经过了五六十年。可想我们作为一线教师,接触到的教育新观念的滞后性有多严重。可喜的是,现如今教育也并没有超前太多。
何为素养,书中是将中外理念进行了结合。中国教育旨在以德为人,西方教育旨在以能力服人,所以结合起来就是化知识为德性以成人,化知识为能力以做事。因此,素养本身包含了整体性,情境性,道德性,实践性等本质特征。因此,若想将知识化为素养,我们教师必须要有真实性的任务设计,有待改进的情境驱动,运用为本的学科实践,归于表现性的学习质量评价,在知识运用和协作探究中完成教学。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经历从简化到复杂情境的运用,从学科到他学科的融合,从高阶思维包裹低阶思维的融合,从教师教变成教师指导完成学习的过程,从而促进知识与素养的转化,最终完成“用以致学”的教学过程。
![](https://img.haomeiwen.com/i8653630/e1ec7361aabd7637.png)
![](https://img.haomeiwen.com/i8653630/3c31a9069209db05.png)
点评:牛老师一边查阅,一边啃读,一边思考的阅读方法,值得大家学习。因为有细致的啃读,有资料的佐证,有自己的思考,面对这么难懂的理论书籍,就像面对美味的椰子,也有了插吸管的地方,能吸取到清甜的椰汁。
打卡人姓名:211124郑平芳
打卡内容:
打卡1--阅读《素养教学论》前言:化知识为素养--211124郑平芳
当下的教育面对的是一个多变不可预测的未来世界,核心素养是未来教育的课程与教学目标。自2022年4月新课标颁布以来,素养导向的教学变革成为教育的主话题,而核心素养的落地生根则成为每一个教育者的重任。
核心素养落地的关键问题是什么?张良教授认为在于把握素养的内涵,厘清知识和素养的关系及其转化的教学机理、过程、条件与策略等。
素养涵义是什么?本书中将素养视为道德性地运用知识能够成事成人的能力。素养观念变革的整体性、情境性、道德性、实践性是其本质的特征。
知识与素养的关系是什么?这一复杂关系要在实体与生成中把握。素养无法脱离知识或与知识相对立,但也不是知识的简单积累。素养的内涵揭示出将知识视为探究、协作与自我实现的工具、媒介与资源,是一种以行动、实践、过程、情景等为关键词的生成主义知识理解。
知识转化为素养的机理是什么?“用以致学”即道德性地运用知识成事与成人的过程是化知识为素养的教学机理。
如何建构化知识为素养的教学支持体系?素养生成的教学过程要求重建教学的情境逻辑、实现教学的实践意义与彰显教学的个人维度,强调从内容之知的接受、知道转型到能够理解、建构知识如何运用的能力之知,体现出以运用为核心,倡导从先学后用到用以致学的学习方法论。化知识为素养的教学过程源于真实性学习任务的设计、基于结构不良问题的驱动、立于运用为本的学科实践以及归于表现性的学习质量评价,体现出真实情境创设与体现学科核心观念的问题提出、以知识运用与协作探究为核心的学科实践过程、观念表达与意义反思等阶段性特征,并在从简化到复杂情境的驱动策略、学科与跨学科相协作的策略、高阶思维包裹低阶思维的策略、嵌入学习过程的教师支持策略以及认知与非认知的整合策略等推动下,促进知识与素养间的转化,推动知识建构与素养生成的一体化。
前言中基本讲清了本书所要阐述的问题,第一、二章讲述素养的观念和涵义,第三、四、五章讲述知识和素养的关系,第六-十章则阐明如何化知识为素养,包括教学认识论、教学机理、教学过程、教学条件、教学策略五方面,本书的框架结构跃然而出。
这篇文中有几个很熟悉的关键词:真实性学习任务、结构不良问题、表现性的学习质量评价、真实情境创设、学科核心观念,这些词在大单元教学设计的学习中经常性的出现,期待这本书能带来这些词语之间的更多关联和豁然贯通。
点评:郑老师对书籍内容进行了提炼梳理,并提取关键词链接自己的知识储备。这样的阅读方式,对一些难啃的知识理解起来更方便。学习了
打卡人姓名:220330焦菲
打卡内容:
看《素养教学论(化知识为素养)》有几天了,从昨天才开始打卡,的确有种看不懂的感觉,好在是第一本,热情还在,激情未却,几天啃下来,谈不上收获,但是学习的渴望愈加强烈。昨天打卡前后还不知道看的是什么,今天看“语言学:素养作为语言能力,与语言表现相区别”还是知道文章在说什么的,就是看不明白文章是怎么表达的,这种现象的出现,我想应该源于自己的阅读能力不足,知识背景缺乏,所以知不足而奋进。
“语言学:素养作为语言能力,与语言表现相区别”说的是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在语言学领域对素养问题的探究和理解,他通过对语言的素养与表现进行区分,构建出素养理解的“素养——表现”模型。该模型认为所谓语言素养是指说话人——听话人所具有的关于他的语言的知识。而语言表现是指在具体环境中对语言的实际使用,实际上语言行为不可能直接反映语言素养。
而乔姆斯基对素养与表现的区分,出于心智的内在和外在的视角来理解素养与表现的分别。乔姆斯基对素养内涵的理解关注于个体内在的心理结构。乔姆斯基对素养内涵研究的理论遗产在于如何正确看待素养与表现的区别与联系,进而从内在结构的视野,探究素养发展的路径。
以上是对文本内容的个人理解,也不知可否,仅仅在乎于学习的过程。下附读书记录。
![](https://img.haomeiwen.com/i8653630/48ad31a937e6cf6a.png)
![](https://img.haomeiwen.com/i8653630/1deaae78acef6f9d.png)
点评:阅读焦老师的打卡被触动了,真的是很用心。不但认真做笔记,还能留下自己的理解。学习了
问题收集:
1.三三老师:作为教师,我应具备什么样的素养?应怎么做?
2.高琼琼老师:如何在数学学科教学中培养核心素养?怎么让数学教学更有温度和高度?
点评员:212014陈秀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