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听老辈子讲魔芋是有公母的,简直是浑然不知,也无法相信。

植物分公母现在当然是科技常识了。科技的主要贡献就是让人们知道了公母之类的事。中国古代先贤认为一切公母之类的分野无非是两个字“阴阳”。而我今天还是没弄清楚魔芋的公母,所以主要说魔芋豆腐了。
先上一波图片,让看官看看魔芋花、魔芋苗子和魔芋果。
通过下面三张图,我们就应该知道为什么不给它起名阿猫阿狗,不叫玫瑰月季,而叫魔芋了。



局限在武陵山区的我辈一直认为魔芋是我们那里的特产,竖秋就经常大言不惭且乐此不疲的给远道而来的游人介绍我们这里的特产——魔芋豆腐。
改革开放后,我们从有限的信息中晓得日本人喜欢那玩意,据说一是喜欢吃,而是喜欢科学研究,把一个像地雷一样的魔芋果玩出了上千个花样,然后乔装打扮又卖给我们中国人,把我们卖原材料的沾沾自喜不动声色的抽回去还捎带把我们的血汗钱抓了一把走了,而相应的官员也在出口创汇的数字游戏中高升。
翻看植物志才发现,魔芋属植物分布在从西非到大洋洲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我国当然也是原生分布地之一,人们从很久以前就认识了这类外观诡异的植物,给它们起名叫“由跋[bá]”或“蒟蒻[jǔ ruò]”,后者至今还在使用。
那么,到底是魔芋还是磨芋?
大哥莫说二哥,都差不多。看你愿意怎么写,其实都不错。就像植物怎么分公母一样。你分不清又会怎么样呢?公魔芋、母磨芋,做成魔芋豆腐都是一个味。
不管是“魔”还是“磨”,其实都挺形象的,魔芋的魔性体现在从上到下的每一个结构中。它的地下部分是一个扁球形的块茎,小的如鸟蛋大小,大的和柚子差不多,最大的居然达到五十多斤!
魔芋的魔性一言难尽,而“磨”解释起来就简单得多了。魔芋块茎中都含有大量的魔芋葡甘聚糖——这是一种黏度很大的高分子多糖,可以和水一起形成果冻一样的物质,变成了魔芋豆腐。
制作魔芋豆腐的第一步是把它磨碎,如果先去皮再磨碎,做出来的就是白的;如果带着皮直接磨,做出来的就是灰的。所谓的土魔芋豆腐不过是没刮皮的魔芋磨出来的,像下面的这盘魔芋豆腐。

不管怎么制作都要经过磨这个过程,所以叫它“磨芋”也没毛病。
磨碎后的魔芋,需要用水洗掉其中有毒的草酸钙、再加入石灰提供碱性环境、协助凝固,煮熟后就成了弹性十足的魔芋豆腐了。

魔芋葡甘聚糖不能被人体吸收,所以魔芋豆腐基本不提供热量,同时它还能促进肠道蠕动,是一种有益健康的食品。要想不长肉又找到吃肉的感觉,吃魔芋豆腐应该是不错的选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