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土众生》
*第一卷:从灵魂到是者
*第三章.揭秘《梵经》
那一刻我跌倒在尘埃,
抬头仰望刺眼的天光。
我以为这世间的明媚
只因我心中本来明亮。
我以为尘埃落地,
我能看见更好的自己。
阳光明媚,自己很累。
——题记
现在的自己未必不好。
现在过得不好,未必因为自己不好。
现在不好的自己,未必一定要被接纳。
人要与之和解的,未必是自己,也未必是那些不好。
因为所谓的“自己”也许只是执念,
而那些好与不好,或许只是别人的标准。
别人不能代替你吃饭喝水,
你故不必让别人来塑造你的世界。
如果你是为了个什么,才想去做更好的自己,抑或是想去发现更好的自己,大可不必。
因为只有放下对自己的偏执,世界才有更好可言。
许多人格提升和自我完善的课程,并没有实效。许多参加过这类课程的朋友,也没有实际收获。原因何在?
这一章,我们要用比较研究的方法,讨论荣格心理学中的“Self”(自体)和《梵经》中的“Atman”(self,自性)之间的思想异同。
对Self,即自我在作为自体和自性,即灵魂这个意义的层面上,得以产生的思想根源和心理结构,我们将给出一个哲学评估。
通过自性在跨文化语境中的普遍存在和个体自证自性的冥想的心理自我调节活动,我们要说明,自性的存在是文化和心理的存在带来的必然的个体的思想和心理结构,但是这个结构是“我执”的根源,它会给个体带来成长的阻碍。
最后,我们结合“心性论”,在消解我执的同时,让“自我”回归于其本义。
让我们首先来看《梵经》中的“自性”观念。
![](https://img.haomeiwen.com/i1340920/eaf66cd21348e4fe.jpg)
一.梵与自性之间的亲密气息
(一)梵与灵魂
《梵经》中的“梵”(Brahma),有时又被称作Vyasa, 意为 "one who arranges",即是“主宰”之意。
这一主宰具有和人类个体的意识同样的意识。《梵经》1.1.5-1.1.11即是针对数论派提出的宇宙的本原无意识的观点,阐述了宇宙本原是有意识的“梵”。
对此的论证说明,《梵经》的逻辑前提是吠陀《奥义书》知识的真理性质。“梵”作为世界的有意识的本原,作为世界的自性,有《奥义书》的诗句作为证明。这个论述过程,基于对《奥义书》本义的诠释。
在《梵经》的第三章,个体的自性与宇宙的本体(梵)之间建立连接的方式,成为了主要的课题。
个体灵魂(自性)与宇宙本体(梵)之间的连接,需要以冥想为基础。在这一意义上,《梵经》构筑起关于因果、轮回、业力等各种理论思想。
《梵经》中用于描述冥想中的灵魂的术语,是"Ātman" (Atma, आत्मा, आत्मन्) 。
《梵经》中的灵魂(Atman)的意义,包含了 "essence, breath”,我们发现,这与古希腊语中的灵魂的词源具有共通的意义,即同样含有“呼吸”的意思。
对Atman的含义更为准确的翻译,是真实的自我(real self)和内在根本的精华(innermost essence)。
Atman的词根“etmen”,意思是“呼吸”。它的同源词包括如下词汇:
荷兰语:adem,古高地德语:atum,现代德语:atmen和atem,老式英语:eþian。
(二)冥想与好处
“梵”的内容,被视为实体化存在的知识。
《梵经》3.3.38:
सैव हि सत्यादयः
For the True are so on (in different texts), are one and the same knowledge.
正因为这个实体化的知识,是世界的本原,所以世间所有的知识,所有学派合理的学说,都是这个绝对的知识体的一部分。
个体灵魂对梵的体证和契合,需要通过冥想的修行。冥想是一种类似于婴儿的心理状态,所有情绪在这种安定中消失。
《梵经》第四章论述了了解“梵”带来的好处。
《梵经》4.4.3-4.4.4:
The light into which the soul enters is the Self, owing to the subject-matter of the chapter.
The released soul abides in non-division from the highest Self (Brahman), because that is seen.
个体灵魂与梵的结合,能带给个体绝对意义上的自由,能让个体从一切苦难中解脱。
(三)心理的自性
人的命运,总是受到客观环境的影响。如果世界的主宰是世界的本原,那么,自性若是契合于世界的本原,个体也就可以主宰自己的命运了。
这一思想,不仅仅是一种宗教迷信。
《梵经》中这种思想,传自吠陀典籍,经过古印度哲学家的论证和冥想修行的体证。灵魂与宇宙知识本原的结合,是人类心理活动的一种必然结果。
Self在现代心理学中,被译作自我,自体,或自性。
现代心理学对自性这一概念的使用,在荣格的理论中被发挥到极端。荣格对自性的意义的阐述,与《梵经》中灵魂和梵契合的特点十分接近。而荣格的心理学,恰恰具有对宗教神秘心理经验的研究基础。
下面是荣格对自性的论述:
"If the Self could be wholly experienced, it would be a limited experience, whereas in reality its experience is unlimited and endless.... If I were one with the Self I would have knowledge of everything, I would speak Sanskrit, read cuneiform script, know the events that took place in pre-history be acquainted with the life of other planets, etc."
作为个体心理原型之一的自性,由于不可被经验所理解,而具有了相对经验活动的有限性而存在的无限可能性。
当个体的自性觉醒,个体会拥有关于一切的知识。这些知识,是整个世界的现实的反映。
因此,从这一点来看,个体的自性,本质上就是宇宙的本原,其中蕴涵着宇宙中一切具体事物的实在和演化的必然性。
就这一点而言,心理学思想,本质上都可以追溯至一种哲学思想的基础。
在对心理现象所作的描述的基础上建立的理论模型中的本原,只对个体心理呈现的世界具有哲学的意义。
于是,我们的哲学思想,能在我们自己的心理世界里,产生天翻地覆的变革。我们在接下来的文章中,将就此展开“自我提升”的道路。
二.你何必做更好的自己呢?
(一)你何必做更好的自己呢?
有没有发现,你想象中的自己,总是和现实中的自己不同?
看到这个问题,你有没有想到:就是因为现实中的不尽如意,才会有想象中那个理想化的自己?
这个问题,并不完全产生于现实与理想的差别。而这个问题的关键,更不在于如何实现理想中的自我。
一些大众心理学培训课程教人怎样召唤出自己的子人格,来适应不同的环境。其实人和环境之间又哪来的真正的适应呢?
个体的环境,难道不是自己造就出来的吗?
人如果过于勉强自己去适应环境,就如同掰弯了树枝,如同让鹦鹉学舌,反而损害了自己的心性,活得压抑了。
人想做更好的自己,究竟是想更好的适应环境,还是真正想让自己变得更好呢?
人如果为了适应环境,那么,不论变得多好,人也终究是环境的奴隶。人只有内省自己的心性,才能看到更好的自己。
然而,人的本性,和人初生时表现出的行为特征,具有差别。
因此,灵魂如果作为人的本性,必然在人的成长过程中,与人后天的行为产生心理冲突。正是在这种冲突中,灵魂被个体关注。
人的本性,是一种抽象性潜在性的存在。人的个性与人格,是具体性现实性的存在。灵魂所承受的冲突,是个体的“人”与理念中的“人”的冲突。
(二)生与性之辨:心性与心理的冲突
从哲学层面来说,人的灵魂作为自性,必然是恒定不变的。
所以,人的灵魂是先天的。反之,如果确定了人先天所具有的本性,也就确定了灵魂固有的属性。
先天所具有的本性,必定在人初生的生命状态中体现。所以人的灵魂的属性,可以从初生婴儿来考察。
从心理学层面来说,人格是个体行为模式化的结果。个体行为产生有别于其他个体的特点的必要条件,是个体的自我。
个体塑造的自我的内容,源自于个体初生时与环境互动带来的心理结果。
自体心理学的学者萨蒂认为的:
“人世间本没有恨,是爱转变成了恨,地狱里本没有狂暴,是一个婴孩受到嘲笑”。
《孟子•告子上》说: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性自命出,命自天降,道始于情,情生于性”(《性自命出》,《郭店楚墓竹简》)
“在天为命,在义为理,在人为性。主于身为心。其实一也”(《二程遗书》卷十八。)
人所固有的心性,并不意味着人初生就会显现其特征。
在哺乳时,初生的婴儿会用力咬母亲的乳头,甚至咬出血。这时的婴儿带着攻击性,带着本能中的伤害的欲望,发泄着一种不安与不满的情绪。
假如个体的本性是空性,即佛性,那么,初生的婴儿如果在与外界隔绝的环境中成长,是否就能自然而然地成佛?
然而,事实是,婴儿与环境的互动的缺失,会造成婴儿的“胜任感”得不到满足。自体心理学派的研究表明,自我实现的缺失,胜任感的残破,会造成自恋等人格障碍。
因此,人的灵魂,作为自性,并不是每一个人都现实地拥有,而是每一个人都理论上拥有。
对此,我们说,人的本性或者灵魂,与人类个体所表现出的天性或者本能的内涵,不同。
人的本性是“人是人”的同一律的哲学存在论强调,因此,灵魂等同于“人是人”这一事实的存在(being),即灵魂是“是者”。
在这一意义上,我们认为,“众生皆有佛性”,不同于“人人皆有佛性”。
“每一个人”的集合,是具体个体的累加,这不等于作为抽象概念的“众生”。具体的个体是有限的概念,而众生是不可数的概念。
所以,我们何必非要勉强自己去变得更好呢?
这个勉强的过程,会让我们强化自己的不好来伤害我们的本心,也会让我们在渴望一个更好的自己的同时,迷失了自己的本心,却去执着于一个本不是自己的自己!
将本来的无我,颠倒妄想做自我。所以所有关于自我的提升与完善,才会都变成梦幻泡影吧。
前面的章节里,我们初步讨论了“自性”与“灵魂”的关系。这一节,我们认为,自性是一种抽象的理念。下一节,我们将分析作为“灵魂”的自性在个体心理活动中的根源,使这种抽象的“自性”具有现实的基础。
下一节,让我们一起,看看那个我们看不到的“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