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诸子百家诸子百家红林社
红林悟道《韩非子-备内》第十八章 安与德

红林悟道《韩非子-备内》第十八章 安与德

作者: 红林主人 | 来源:发表于2020-01-06 09:26 被阅读0次

    红林悟道《韩非子-备内》第十八章 安与德

    红林悟道《韩非子-备内》上一章中韩非子讲了君主用权过度,百性徭役过重生活苦不堪言的事。韩非子无形中揭示了两个根本问题,一是事物由量变到质变,利益也会随之发生转移。比如,因对徭役采取了不同的方法,随着事态的发展,百姓不断流入权臣属地,权势就由君主转移到了权臣诸侯这边。二是百姓生活的好坏是检验君主治国好坏的唯一的标准。以民为本的思相,是所有先贤思想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思想的落脚点。先贤的思想主要体现在一是对天地大自然的敬畏,并由之产生的天地人和谐共生的思想,二是对人民的敬畏,并由之产生的民为贵的思想。没有人民那里的人类的社会,那来的国家,没有人民君主又有什么价值。百姓是决定国家长远君位稳定的关键力量。

    韩非子以徭役说起,其实以徭役为代表的各种苦难是君主用权过度或失法用权的外在表现。君主的昏庸把百姓推到了权臣诸侯一边,同时也把生产力与势力推给了权臣诸侯。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让事物发生改变是内因起决定性的作用,没有君主的昏庸,就不会有百姓的苦难,也不会有权臣权势的兴起,更不会有君位的丢失。从国家长远利益看,百姓徭役的过重是不利于国家长治久安的。其实历史就是这样简单,没有那么复杂,百姓只会拥戴能让自己过上好日子的君主。

    今天,韩非子总结了徭役之政,徭役是君主与百姓之间的争利之事,这里有一个度的问题,度过了百姓苦,轻了国家无利,都不合理,所以这个“度”很难把握,靠人为是无法解决的,只能靠法律,这是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用法律来制定“度”的标准,用法律法来调和君主与百姓的利。凡事有据可依,才有理可讲。韩非子的总结是“故曰:徭役少则民安,民安则下无重权,下无重权则权势灭,权势灭则德在上矣。”意思是所以说,徭役轻,百姓就安定;百姓安定,臣下就没有大权;臣下没有大权,他们的势力就消灭了;他们的势力消灭了,恩惠就全归君主了。韩非子讲的很明白,不是不能有徭役,而是适度,最起码不能让百姓感觉到徭役是一种无法承受的负担。为国出力,这是每个百姓应该尽的义务,但君主不能把这种义务变成自己的权力并无度使用。

    徭役少,百姓生活自然安稳,不需要别人的救济,自然不会去投靠权臣,没人投靠权臣自然无势,百姓感恩戴德的对象只有君主,而不会是别人。徭役少的好处多多,一是百姓安,二臣权灭,三是德在上。如此好结果,君主凭什么不做,除非他昏庸到底了。乱世成王,一靠名气,二靠施惠,才会有民众的感恩与支持。韩非子可谓把百姓民心争夺战的实质说的非常透彻,他并没有说给百姓多少实惠,而是减少徭役就可,百姓就可以通过自己的劳作获得生活资料。君主适度合法的应用手中的权力,就能决定百姓的生死,也能决定国家与政权的长久与稳定。

    【故曰:徭役少则民安,民安则下无重权,下无重权则权势灭,权势灭则德在上矣。】

    韩非子的徭役论虽是二千多年前的说法,但依然具有很高的现实意义,如果把“徭役”换为“赋税率”,对现在的实体民企是多么的重要,赋税少则民企活。在企业管理中,如何制定员工的工作量与薪酬是一个必须认真研究的问题。看先贤的经典,我们一定要抛弃“封建主义”的理论,就单纯的就事论事,你会发现先贤的贤明之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红林悟道《韩非子-备内》第十八章 安与德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vpha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