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不考短
文/石岩磊
《孔子家语》中记载了一则小故事,有一次孔子和几个学生一起出行,没想到突遭暴雨,而他们都没有带雨伞,徒弟便建议就近去子夏家借,老师忙说:“不可以,因为我知道他比较小气”,接着不忘谆谆教导自己的弟子:“吾闻与人交,推其长者,违其短者,故能久矣。”他的核心意思是:对待他人要扬其长避其短,才能维持长久的交情。
从中我们得到的启示是:交友之道在于不让对方难堪。孔子非常了解子夏的脾气秉性,知道如果向他借伞会引起不快,借能令他心疼,不借又会使其不安,两难的结果是友情的疏离。圣人对人情世故的把握可谓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也对人性中的短板洞若观火,那吝啬是否带有普遍性,是不是大多数人的弱点呢?答案或许有些让人不忍直视,但却是不可回避的事实。
子夏惜财的根源是贫寒,成语“子夏悬鹑”讲的就是他衣服破烂打结,披在身上像挂着的鹑鸟尾一样,如此窘迫的家境,焉能让他落落大方出手阔绰?而中华文明中勤俭持家的美德不也是由于物质条件的匮乏被迫养成的习惯吗?我们的长辈,或者长辈的长辈都十分会“过日子”,他们节衣缩食省吃俭用,珍惜一针一线以及每一粒米,是由于艰难的生活给他们留下了不可磨灭的恐惧印记。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年轻人手脚明显大方了,下馆子追名牌业已成为风尚,但人们的本性并未改变。有人说考验友谊的最好办法就是借钱,十有八九的朋友会被吓跑,大多数人要找各种理由推脱,人们因此而心寒,慨叹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其实人性本私,比如,爱情有排他性,彼此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私产”;友情往往含有利己的考量,“多个朋友多条路”不正是大部分人交友的初衷吗?
也由此才凸现出无私的可贵,为人间挚爱而忤逆天庭的织女传为了神话,桃园三结义的赤胆忠心让后人尊为友情的楷模,生死相随相濡以沫的故事都成了爱情的典范,情同手足患难之交被视为情义的最高境界,但反过来讲,人们倍加推崇的经典正是世间匮乏的常态。既然人心不可考,又何必刻意去试探,去揭开丑陋与鄙俗的一面呢?孔子的做法值得我们好好借鉴呀。
孔夫子知道子夏吝惜财物便不去打扰他,避免了考证人们本性的尴尬。我们或许从古人的点滴小事中可窥见一个道理:情不考短。对待勤俭惯了的老人,不是劝其要“视金钱为粪土”,而是顺从他们的习惯,让他们感到舒心,这可谓至孝;对待朋友不能拿金钱去试探友谊,他们帮你是仗义,不帮是常理,你的心态便会平和,此为至情;对待爱情不是用目不斜视量其纯度,爱无钻石般的永恒,瞬间的灿烂足以值得相守,这方是至爱。尊崇本性、尊重他人,最终才能尊享真实的生活,而不是在虚妄中幻灭了。
2020.2.5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