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心情随笔罗辑思维•得到学习区
文摘:什么是最好的领导力_6则(20171202-03)

文摘:什么是最好的领导力_6则(20171202-03)

作者: TXB | 来源:发表于2017-12-07 16:43 被阅读48次

罗胖60秒:什么是最好的领导力

1. 心理学家刘嘉老师跟我讲了一个有趣的实验:让两只小老鼠过独木桥,相向而行。那就只能有一只过啊。要知道,老鼠的世界里也是有等级的,那等级低的老鼠就要给等级高的老鼠让路。

2. 好,科学家就对让路的小老鼠的大脑做点改造,让它有勇气,再上独木桥,这小老鼠就不让了。

但是,这毕竟是外力的作用啊,撤掉了外力影响,它还这么有勇气吗?实验表明,只要改造它六次,这老鼠不需要任何外力作用,也可以雄赳赳气昂昂和其他老鼠对抗了。

3. 刘嘉老师说:可见最好的领导力,根本不是什么打鸡血、灌鸡汤,什么情绪抚慰、团队建设。

最好的领导力只有一种,持续带领团队打胜仗。胜仗打多了,团队对领导的信心自然就建立起来了。

4. 所以你看,领导力不是什么具体的技巧,领导力是靠一次次胜利积累出来的结果。

领导力的培养,不仅需要实战的积累,还需要采用正确的方法。


《反对谷物文明》| 吴晨解读

关于作者

詹姆斯·斯科特(James C. Scott),耶鲁大学政治学教授,研究领域包括农业、农民政治学等,著有《国家的视角》等书。

关于本书

传统的进化史观强调历史沿着线性发展,从狩猎采集的游猎部落,发展到定居下来的农耕社区,是文明发展的结果。而在此书中,斯科特强调人类文明早期的历史要丰富曲折得多,并不是简单的从野蛮到文明的进化。他同时也强调文化的多元,并没有高下优劣之分,文化之间的交流互动,才是塑造文明的推手。

核心内容

斯科特从“谷物是奠定早期农耕国家的基础”这一结论出发,对农耕国家的产生,阶层的分化和劳动的分工,做了一番梳理,剖析了为什么远古的先民最终用农耕替代了狩猎采集。

一、谷物是如何奠定最早国家的基础的

如果我们对全球古代历史做一下梳理,会发现,无论是古巴比伦、古埃及还是中国黄河长江流域的古文明,几乎都依靠谷物立国。谷物,也就是俗称的粮食,包括小麦、大麦、黑麦、小米以及水稻等等。其实和谷物相比,甘薯、芋头、土豆和大豆都可以维持生命,但为什么全世界的先民们进入了农耕时代后,会选择谷物作为大规模耕种的作物?

这是因为谷物有它的优势。它果实小、品质均等,同时它的成熟季节固定,储存和运输方便,而且存储时间长,不易腐烂还分配方便。相比之下,其他的作物要么生长在地下,要么成熟时间不确定,要么果实大小不均等,要么运输成本过高。这些问题,在一般农民看起来并不是多大的问题,但是在“收税官”眼里却成了大问题。收税官希望能用统一的标准来衡量一块土地的产出,能够每年在一个固定时间收税,也能够比较容易把收上来的税运走。谷物的这些特点,成为“收税官”的最爱。

谷物成为奠定早期国家的基础,因为它让国家可以方便地收取税赋,从而支撑国家不同阶层的发展和劳动分工的出现。谷物的广泛种植也间接催生了文字,因为田地和人口是农耕文明最重要的财富,需要用文字来记录。大量的农耕者也保证了谷物种植所需的劳役,和保护农业地区所需要的国防。

谷物的大规模种植推动了农耕革命。文明进步的史观认为,从狩猎采集迈入农耕社会,人类才从史前跨入了历史,从野蛮变得文明。斯科特对此并不认同,因为站在普通人的角度来看,采集渔猎生活可能会比农耕生活要更轻松。在国家建立的早期,最早的城墙除了为了防止蛮夷的入侵之外,也是为了防止农耕者逃亡,因为农耕生活得交税、服劳役、服兵役等等,负担要重得多。

二、为什么说,人类从采集狩猎发展到农耕生活,不是从野蛮迈向文明的进步

远古的先民用了4000多年的时间,才从采集狩猎,发展到农耕生活。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如果仔细比较一下普通狩猎采集者与农耕者生活,就会发现四大区别。

首先,农耕生活比狩猎采集要辛苦得多,农耕者的营养更单一,寿命更短,也更容易受饥荒侵害。其次,农耕生活带来了很多新问题,首当其冲的就是群居生活带来传染病的流行。第三,农耕的生活产生了奴隶,也产生了人对人的奴役。最后,采集狩猎者不仅更健康,食物也更丰富,生活也更有趣,所拥有的技能也更多元。斯科特甚至断言,从狩猎采集的生活转变到农耕的生活,就好像从农民变成产业工人一样,生活的复杂程度下降一个等级,普通人的创造性和对自然的感知也相应下降一个等级。一句话,如果让一个远古的普通人自主选择生活方式的话,他一定更倾向于狩猎采集的生活。

三、为什么最终农耕替代了采集和狩猎

从狩猎采集向农耕国家的转变,并不是简单的野蛮向文明的进化。农耕国家之所以占上风,最主要的原因是农耕国家的生育率要高很多。在经历和长时间群居生活之后,农耕国家的人对传染病的免疫力也要高很多。经历了五六千年的跨度,农耕国家的人口成为了文明的主流。

还要注意的是,历史的发展并不是只有一个向度,并不是只有从游猎采集向农耕国家的转变。历史要复杂得多,狩猎采集部落与农耕国家在很长时间内都是同时存在,相互影响。罗马和汉朝这两个东西大帝国,都有与他们兴盛和灭亡同期的“野蛮人”的孪生帝国,就是最好的例证。


凯文·凯利给年轻人的建议

蒂姆·费里斯(Tim Ferris)是美国畅销书作家、天使投资人。作为投资人,他在Twitter、Facebook早期投资了这两家公司,而作为畅销书作家,他的作品有《巨人的工具》《每天工作四小时》等。他的最新一本著作《导师天团》(Tribe of Mentors)采访了很多世界级智者对一些问题的回答。微信公众号“远读重洋”摘录了书中的部分内容。其中,凯文·凯利(Kevin Kelly)分享了他对年轻人的建议。凯文·凯利是世界著名的“未来学家”,他也是《连线》杂志的主编,出版过《失控》《必然》等畅销书。

凯文·凯利被问到一个问题:在最近五年里,拒绝什么让他变得更好?凯文·凯利的回答是,他每次判定一个邀请应不应该接受的方法都是,想一想如果这个事明天就得去办,自己会不会接受?人们很容易答应6个月以后要做的事情,但是如果一件事情明天就得办,你只会答应那些特别重要的邀请。凯文·凯利也习惯拒绝那些其他人也能做到的事情,即使他自己很享受做这件事,或者报酬更高。按照这种习惯,最终,他只选择干那件只有他才能做的事情,这是他取得今天的成就的原因。

凯文·凯利也给了那些有抱负的大学生一个建议:不要一开始就试图找到你的激情所在,也没必要一开始就非要做你感兴趣的事情,而是熟练掌握那些别人觉得有价值的技能或知识。你不必喜欢上它,你只需要做到最好就行。一旦你在这个领域成为大师,就会发现有很多机会可以去做你喜欢的事情。如果你持续完善你的技能,总有一天你会发现你的激情所在。反过来倒不一定能行。

——李翔知识内参


读者 凝望:

我们怎样避免别人利用确认偏误给自己的影响呢?

万维钢

最简单的判断方法就是凡是有明显意识形态倾向的媒体都在利用我们的确认偏误。我们多次说过,真正的智慧是在各种理念之间追求一个恰到好处的“度”,最高水平的智力得能容得下两种相反的观点。而生活中很多声音、包括主流媒体在内,都被意识形态占据了。

咱们举个美国的例子。每一次发生枪击案件,自由派媒体一定会说这件事说明美国必须禁枪,保守派媒体则会说那个受害者为什么不带枪?这些人只顾站队,根本不讲什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君子不党。我们要做独立自主的人,不能戴着有色眼镜观察世界。正确的方法是本着贝叶斯定理的精神(我在《智识分子》一书中专门讲过这个定理和使用,我们第一季也多次提到),让观点随着事实发生改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你是你自己的主人,所有观点得为你服务、供你选择,你不是“弘扬”任何“理念”的士兵。

读者 全宏伟、张璇、纯洁的憎恶

我怎么才能有声望?对于普通人要进行强人养成,有什么实用、具体的方法吗?我们需要一个声望的转折点,然后才能慢慢积累正反馈,那我们能有这个转折点吗?

万维钢

古龙有个小说叫《圆月弯刀》,主人公叫丁鹏。丁鹏武功很高,仗着一招天外流星,初出江湖就打败诸多高手,迅速获得了声望。小说里有个配角叫郭云龙,是“嵩阳铁剑”的后人,急于重振家族的声望。郭云龙就问丁鹏,说我怎么做,才能成为江湖的一流人物呢?

丁鹏的答案跟一般团支部书记的说法很不一样。丁鹏说,你要是做个大侠,平时干些行侠仗义的事儿,也能积累名声,但是这么做太慢了。成名最快的办法是江湖上有什么大事发生的时候,比如有什么重大危机无法解决,你出手给解决。

我非常赞赏这个说法,这是立功思维,不是混资历思维。比如搞科研,你兢兢业业发很多小论文只能混个脸熟,但是如果你能憋个大招,解决一个别人关注已久的大问题,或者提出一个全新思想,那才是最了不起的。

再比如你是个公司的员工,平时尽心尽力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当然是好的,但赢得声望最好的办法是突破自己的角色,制造意外惊喜,实实在在留下一点个人*信息*。

当然,这个年代想要给自己加戏的年轻人很多,真正的立功和哗众取宠,区别还在于是不是真有实力。没有实力一切都是空的,有实力,才谈得上选择路线。

——万维钢《答读者问 | 「立功思维」和「混资历思维》


想象你有一把锋利的刀子,你非常善于使用它切苹果,这件事你做得太漂亮了,那么,当苹果切好后,你舍得放下这把刀子吗?

刀子,就是思维,而苹果,就是痛苦之身。

我们每个人都有各种痛苦,这构成了痛苦之身。而思维可以来研究甚至解决各种痛苦,我们因此会爱上思维,舍不得放下它。但因此,我们也要喂养自己的思维,而喂养的方式,就是有意无意地追逐同样的痛苦。从这一点上说,我们的人生必然是在轮回中,而轮回的制造者,就是我们自己。

——武志红《预告:我思故我在?》


情感的作用

情感主要通过偏好的设置,帮我们选择更好的环境,避开风险。

1. “喜欢”这种感情,和我们的进化有很大的关系

人类喜欢居住的地方有着共同的特点,都有肥沃的土地,温和的气候,开阔的视野。古往今来,大城市、大部落都产生在这种地方。

【案例】

实验人员让美国的儿童和成人观看不同风景图片,问他们更喜欢住在哪里或者是更想去哪里旅游。小孩子们都选择了草原,虽然他们根本就没有去过真实的草原;大人们除了喜欢草原之外,他们还喜欢温带森林地区的图片。这些图片和美国大部分人的生活环境是相似的。

2. “恶心”这种情感,可以帮我们过滤掉不必要的危险

恶心的来源主要是动物,比如说蛇、毛毛虫、蝙蝠、蜘蛛,还有一些腐败的东西,比如说尸体、粪便、呕吐物。这些东西一般都携带大量的着细菌、寄生虫和有害微生物,要是接触了这些东西,就很容易让我们生病。

3. “恐惧”这种情感,能够帮助我们预测危险

【案例】

科学家把老鼠大脑中的杏仁核切除掉,命名为“无畏鼠”,把这些老鼠和猫放在一起,它们不但不会逃跑,反而跑到猫的面前挑衅。而如果把一只正常的老鼠和一只无畏鼠放在野外的模拟试验场,正常的老鼠会花了一周的时间才把周围几米的地方探究清楚。但是无畏鼠根本不担心附近是否有潜藏的危险,第二天就从实验场的假山上掉下来摔死了。

——史蒂芬·平克《心智探奇(下)》| 时康洁解读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文摘:什么是最好的领导力_6则(20171202-03)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yqji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