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经》看企业文化

作者: 妙音居 | 来源:发表于2017-10-11 17:29 被阅读226次
    从《心经》看企业文化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下文简称“心经”)是汉传佛教中文字最为简练、内容极其丰富的法宝,与《金刚经》一样是中国佛教中被人广泛受持的佛门经典。

    《心经》是佛门般若系的经典,更有甚者认为玄奘大师所翻译的《心经》就是从《大般若经》中择取出来的,其内涵概括了《大般若经》的核心。《大般若经》共六百卷,文字浩瀚,其核心却不出:

    一切法,无所有,不可得,毕竟空。

    《心经》和《金刚经》类似,均以“解空”为主要内容。既然如此,以缘起性空为宗旨的《心经》对以盈利为目的当代企业的文化又有什么启示呢?

    我认为佛家的“空”并不是“没有”而是“不执著”,“随缘”不是“不作为”而是“随顺实际情况和条件”,企业的文化建设和价值追求虽然在方向上、技术上千变万化,但是就其宗旨还是逃不过因时制宜的原则。

    专注成就专业

    《心经》第一句话便是: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这句话是《心经》全文的概括,后面两百多字的经文都是解释这一句经句的。“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含义很深,“般若”是智慧的意思,“波罗蜜多”是“到彼岸”的意思,引申为“功夫到家”。“五蕴皆空”是指四大五蕴皆是“缘起性空,了不可得”。“度一切苦厄”简单地说就是帮助一切受苦众生脱离苦海。

    全句的意思简单说便是:“观音大士以无上圆满的智慧发现世界种种均是缘起性空,了不可得,以此去帮助一切执着于欲海的苦难众生”。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是观音大士借以发现事实真相、广度众生的前提条件。“专注”文化便是成就企业内的“甚深般若”。没有“专注”的精神,员工如何掌握先进的技术,中层如何实施企业的方案,高层如何探究市场拟定战略。

    正是这份“专注”的精神才能成就员工各自的“专业”,也正是这份“专注”才能让企业各级干部看到团队内部的真正问题(五蕴皆空),之后才能帮助企业帮助员工(度一切苦厄)。

    创新源自用心。

    《心经》中大篇幅的经文都会有“两头否定”式的经句,例如:

    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也有“两头肯定”式的经句,例如: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金刚经》中也有大量经句,属于“先肯定再否定”,例如:

    如来说第一波罗密,即非第一波罗密,是名第一波罗密。

    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

    乍看之下似乎令人不知所措、不知所云。其实无论是《心经》还是《金刚经》都是以“解空”为宗旨,无论是既肯定又否定,还是说两头肯定还是两头否定,都是为了一个目的——破执著,就是不让我们有固定的成见。用最浅显的语句解释便是“不要偏执一方,不要片面,要客观全面地看待问题”。

    如今大家都在说“创新”,甚至为了创新而创新,这让“创新”二字本身就成为了“陈旧的宣传口号”。“创新”的是手段,不是目的,企业创新是为了提高效益、提升企业的综合实力。之前大家迷信以往的经验和“成法”,这是一种“偏执”,如今一昧地“创新”,又何尝不是一种“偏执”。

    就像《那年花开月正圆》一剧中周莹所说的:“祖宗之法能给我赚钱我就用,不能赚钱我就不用。”无所谓一定要守旧或一定要创新,一切着眼于企业的实际情况,需要变就变,一切上轨道时便可以“萧规曹随”,无为而治。

    变或不变,都要看企业是否“用心”,用心才能看出是否需要变、如何变,这才是“创新”。

    担当旨在尽责。

    《心经》末尾有一段梵文咒语:

    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佛家译经有“五不翻”,佛家咒语一般不予翻译,因为里面的深意很难翻译出来。如果一定要浅显地解释,这句咒的意思是:“去吧!去吧!到彼岸去吧!大家都到彼岸去!尽快获得圆满成就!”

    《心经》末尾的咒我们可以看出佛家的心量,度化六道十法界一切众生的心胸,所以是“普”度。“担当”文化就是着眼于个人、企业和社会三个层次,而不是仅仅局限于企业内部的利润而已。企业既是人员集合的组织,也是社会的一个单位,承上而启下。不担当起员工的利益,不担当起社会的责任,企业又如何的生存?

    《心经》作为中国佛教,甚至中国文化中的重要经典,其智慧和启示值得所有企业文化建设者深思和吸取。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从《心经》看企业文化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zwwy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