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岁5个月的明明,每次进出电梯,他都要第一个冲进去,按亮指示灯。偶尔一次,妈妈无意中先比明明按亮指示灯,明明就立马哭,并要求走出电梯重新来一遍。
2岁8个月的东东,吃饭时家人必须坐在固定的位置上,一旦爷爷奶奶或者爸爸妈妈坐错了位置,东东就大哭,家人赶紧按要求坐回到固定的位置上,但东东还是哭:“不要现在坐回来,要刚才就坐好……。
2岁10月的乐乐,每次爸爸下班回来,她都要去给爸爸开门。有时候,爸爸忘记了,下班回到家就掏出钥匙打开门,乐乐大哭。爸爸赶紧关好门,敲门,想重来一遍。而乐乐不罢休,哭了许久,爸爸只好在门外无奈地等着。
明明、东东、乐乐的“固执”行为常常让不明就理的家长哭笑不得,不了解成长敏感期和感觉统合的家长,会认为孩子”小小年纪就这么任性、固执,不讲理,长大了还得了,不翻天了?不行,得治一治!”继而用父母的威权管教方式把小屁孩给“制服”了。孩子的秩序敏感期就这样被父母的无知破坏掉了。
王臻惠老师在其著作《有能力的爱》第五章第十节『解读生命第一个叛逆期:秩序敏感期』详细介绍了秩序敏感期的行为特征、意义以及秩序敏感期被破坏对个人成长的长远影响。
王老师指出,秩序敏感期被破坏的孩子,他们的书包永远都是乱七八糟的,想从书包里找到老师今天刚发回家要给父母签名的单子,几乎要把整个书包都翻过来找,还未必能找得到。秩序敏感期被破坏的成人,平时承担固定的工作、听从上级的指示做事,似乎是可以胜任的,但如果有一天突然接到新的任务,被要求完成一项较大型或较长期的活动计划时,就感到无比压力,不知从何下手。
秩序敏感期被破坏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如此之深远,为人父母真的需要了解孩子,保护好孩子的秩序敏感期。孩子一出生,就有一个“内在秩序感建构”的敏感期,它的发展从零岁持续到3岁左右,而其明显的外在行为表现会出现在2岁时,即所谓的“秩序敏感期”现象。
“秩序敏感期”行为特征就是:执拗。这个时期的孩子喜欢按照自己的方式做事,大人的建议通常不大受采纳,事事得依他的想法和意图去办,否则情绪就会产生剧烈变化,发脾气,哭、闹。同时,这个时期的孩子对事物的完整性、秩序感和所属权力的稳定性要求非常高,如果这些条件被破坏,孩子也会哭着闹着要求“复原”“重来”或坚持“我的就是我的,你的还是我的”。例如,孩子要吃苹果,当妈妈把苹果切开后,孩子非常伤心地大哭:不要不要……哭着在地下打滚要求妈妈给予复原,理由是此苹果已不是原先那个苹果了。
看似不可理喻的“执拗”行为,却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秩序敏感期充分满足之后,孩子的分类、归纳能力就可以得到发展和提升,这会增进孩子在处理事务上的条理性、组织能力和计划能力。
这个内在秩序感的建立从零岁时的规律作息开始,我们的生理运作机制就在追求一种井然有序、有理可循的条件,这让我们可以在稳定的规律中“专心长大”。
1岁过后,身体利用在安全丰富的环境中自由地探索和频繁地互动,建立生存的安全感。再到2岁左右的秩序敏感期,人类开始萌发对物的掌控欲望和能力。成人之后,人类通过在立体空间中自由活动的能力,发展出个人在各自生活的环境中的主导地位。
如果秩序敏感期被破坏,上述的生命发展程序就会遭到破坏,各种能力就没有被开发出来,孩子的大脑对某些信息的处理就会显得很迷乱,从外表上看到的就是孩子乱无章法的行为能力。如果成长过程中没再出现弥补的机会,那么,这种散乱无章的现象会持续到成人以后,表现为做事无条理,工作无计划,生活无序,一团糟。
如何帮助孩子顺利渡过秩序敏感期?
首先,要尊重孩子的决定和坚持,不要强迫孩子与别人分享他的个人物品;家具的摆设和物品放置要固定位置;许诺孩子的事一定要尽量做到。
其次,当孩子发脾气时,家长和幼儿园老师要给孩子足够的耐心和关照,并用一些安抚情绪的技巧来帮助孩子;
第三,当孩子情绪稳定之后,可以用孩子能听得懂的语言与孩子交流各种事物处理的多种可能性,借以打开孩子更宽阔的思维与视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