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曰咨,咨女殷商。匪上帝不时,殷不用旧。虽无老成人,尚有典刑。曾是莫听,大命以倾。文王曰咨,咨女殷商。人亦有言:颠沛之揭,枝叶未有害,本实先拨。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荡》节选
这是一首劝谏诗,诗人借文王之口指斥殷纣王无道自取灭亡而告诫周厉王。说他不该重用奸佞小人,不遵循旧章程,不重用善于把握旧章程的老臣。这种托古讽今的手法,为后世讽谏诗开了的先河。诗共八章,每章八句。二章起看似以文王叹息来责备纣王。实则是在借指斥殷纣王而告诫劝谏周厉王。前车之鉴,不可不引以为诫。
首章诗人以“荡荡上帝”开篇,宽广无边的老天爷啊,他是世间所有百姓的君王。这个威严的老天爷啊,所下的政令是那么果断。上天生养这些老百姓,他们的性命却得不到保全。一句话就把周厉王的昏庸、民不聊生的现实反映出来,也把诗作的背景简洁明了地表现出来。
二章诗人借周文王感叹商纣王昏庸残暴骄淫而告诫周厉王。
三章:诗人继续借周文王感叹商纣王昏庸残暴骄淫而告诫周厉王。诅咒贤臣害忠良,没完没了造祸殃。奸臣当道,祸国殃民,国家动荡,民不聊生,这才是动摇国家的根本啊。语重心长,字字诛心,只可惜了这一片苦心。
四章:诗人继续借周文王感叹商纣王昏庸残暴骄淫而告诫周厉王。由此我们看到了一个忧国忧民的贤臣行象。
五章:诗人继续借周文王感叹商纣王昏庸残暴骄淫而告诫周厉王。
六章:诗人继续借周文王感叹商纣王昏庸残暴骄淫而告诫周厉王。“文王曰咨,咨女殷商。”文王开口长叹息,叹你殷商末代王!“如蜩如螗,如沸如羹。”百姓痛苦如蝉鸣螗叫,好像掉进沸水汤羹。“小大近丧,人尚乎由行。”全家大小被弄得大多丧亡,颠沛流离四处逃亡。“内奰于中国,覃及鬼方。”百姓的愤怒漫延到全国,怒火还在蔓延向鬼方。鬼方,是夏商时居于我国西北方的少数民族,居匈奴北和康居北。殷商至西周时的一个强大方国。在周朝时从西北方进攻过华夏。
七章:诗人继续借周文王感叹商纣王昏庸残暴骄淫而告诫周厉王。“文王曰咨,咨女殷商。”文王开口长叹息,叹你殷商末代王!“匪上帝不时,殷不用旧。”不是你殷王生不逢时,是你不遵守旧规章。周厉王没有好好的继承自己祖先的遗训,不知因循守旧,循规蹈矩。祖宗的成法虽在,却没能好好执掌好这行之有效的先王之道。““虽无老成人,尚有典刑。”即使朝中已没有了老臣,但是祖宗的成法可依傍。从此句可看出,朝中正直的老臣已经没有了,有的是巧舌如簧的奸佞小人。“曾是莫听,大命以倾。”曾经是因为不听良言规劝,以至于天命倾覆国将亡。
最后一章:诗人继续借周文王感叹商纣王昏庸残暴骄淫而告诫周厉王。“文王曰咨,咨女殷商。”文王开口长叹息,叹你殷商末代王!“人亦有言:颠沛之揭,枝叶未有害,本实先拨。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古人有话不可忘:"大树拔倒根出土,枝叶虽然暂不伤,树根已坏难久长。"殷商的前车之鉴并不遥远,应该知道夏桀的下场。说明每一个国家都要接受上一个国家覆亡的教训,其实他们并不遥远,就在前朝。对于商来说,是夏桀;夏朝最后的一位皇帝,桀,姒姓,名癸,一名履癸,谥号桀,史称夏桀,帝发之子,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在位五十二年,都于斟鄩(今河南洛阳)。文武兼备,智勇双全,但荒淫无度,暴虐无道。于是商汤在名相伊尹谋划下,起兵伐桀,取得胜利。成汤先攻灭桀的党羽豕韦国、顾国,又击败昆吾国,然后直逼夏朝重镇鸣条。后被汤追上并被俘获,被放逐于南巢。夏王朝覆亡,桀于数年后死于南巢。对于周来说,就是殷纣。诗人句句话语是语重心长,寓意深刻。有如晨钟暮鼓,使人振聋发聩。只是周厉王压根就不把这当一回事。或许他也明白这道理,但却绝不会认识到,自己的所作所为,实与殷纣、夏桀无异。这种“知行背离”现象,乃是历史悲剧不断重演的永恒重要原因。
当然诗人以殷商之亡向大厉王发出的警告决不是危言耸听,因为没过多久。也就是公元前841年国人终于再也忍受不了了,国人暴动,他们拿着棍棒锄头等兵器,冲进王宫,将厉王被赶出镐京,过了十三年,他在彘地凄凉死去。我想这时的周厉王怎么后悔也来不及了。
在中国的历史上,何强大的权势者,如果视人民疾苦而不顾,横征暴敛而残酷剥削,面对人民讥谤与牢骚而以暴政压服,是注定要走上政败身亡之绝路的。以史为鉴,可以知兴亡。这种王朝的变更总是在重演,道理大家都知道,只不是做与不做就是另一回事了,面对权力、美色、金钱的诱惑,谁还会用理智的头脑思考,这也许是历史悲剧不断重演的一个原因。
从全诗的结构来讲,各章之间,或上下相承,或前后相应,或层层深入,或重言致意,变化多端,灵活自如,使结构的整饬之中极富变幻,变化交错而不破坏其总体上一气呵斥的雄辩效果,这也是此诗的成功之处。《诗经·大雅·荡之什》共有等十一篇,篇篇锦绣,字字珠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