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一直重视死后的声名问题。古代的“谥号”就是典型代表。一个人死了,非常看重能得到一个什么样的“谥号”,甚至比生前人们对他的评价还要重要。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更是非常注重这个问题。
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论语·卫灵公》15·20)
“疾”的用法,用“病”差不多,是“以……为疾”的意思,忧虑。没世,就是从出生一直到死。“称”是称颂的意思,与《论语》中的“述”意思也基本相同,在《宪问》第四十三章,孔子骂原壤:“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
儒家“实”“名”并重,既注重生前有所作为,也注重死后留下好名声。“实”就是要“立德、立功、立言”,“名”就是“死而不朽”。《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记载了这样一件事:
二十四年春,穆叔如晋。范宣子逆之,问焉,曰:“古人有言曰,‘死而不朽’,何谓也?”穆叔未对。宣子曰:“昔匄之祖,自虞以上,为陶唐氏,在夏为御龙氏,在商为豕韦氏,在周为唐杜氏,晋主夏盟为范氏,其是之谓乎?”穆叔曰:“以豹所闻,此之谓世禄,非不朽也。鲁有先大夫曰臧文仲,既没,其言立。其是之谓乎!豹闻之:‘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若夫保姓受氏,以守宗祊,世不绝祀,无国无之。禄之大者,不可谓不朽。”
鲁襄公二十四年春季,鲁国的大夫穆叔到了晋国聘问,晋国的大夫范宣子迎接他。范宣子问穆叔:“古人有话说,‘死而不朽’,这是说的什么?”穆叔没有回答。范宣子说:“从前我的祖上,从虞舜以上是陶唐氏,在夏朝是御龙氏,在商朝是豕韦氏,在周朝是唐杜氏,晋国主持中原的盟会的时候是范氏。‘不朽’大概就是这个吧!”穆叔说:“据我所知,这叫做世禄,不是不朽。鲁国有一位先大夫叫臧文仲,死了以后,他的话世代不废,所谓不朽,说的就是这个吧!我听说:‘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能做到这样,虽然死了也久久不会废弃,这叫做不朽。至于保持贵族地位、世代有功、祭祀不断,没有一个国家没有这种情况。禄之大者,不可谓不朽。这只是官禄的显赫,不能称为不朽。”
庄子则更注重“实”,他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修养最高的人能任顺自然、忘掉自己,修养达到神化不测境界的人无意于求功,有道德学问的圣人无意于求名。(《庄子·逍遥游》)
儒家重“名”,是为了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论语·子路》13·3)
世不重名,则人尽趋利,伤世道、坏人心,社会风气就会一塌糊涂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