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某些能力在比较大的程度上取决于先天因素,也就是所谓的“天赋”。
不同的能力、不同的领域,对不同种类的“天赋”的依赖程度也不同。
但是,无论是在哪一个领域之中,或者在哪一项能力上,对“天赋”的判断都需要清晰而明确的标准。在某些情况下,这样的标准甚至还需要尽可能地得到大多数正常人的公认。如果没有清晰而明确的标准,甚至只以某些人的主观喜好、信口胡说作为标准,很多人就会被耽误、被坑害。某些真正拥有充足“天赋”的人很有可能会被埋没,某些根本没有所谓“天赋”甚至也没有付出多少真正的后天努力的人则很可能会得到原本不该得到的利益。写作等主观性相对较强的领域尤为如此。
一般情况下,判定“天赋”的具体做法在不同的领域中应该是不同的,至少不该是完全相同的。
不过,在大多数专业性相对较强或者需要一定的知识、技能作为基础的领域之中,“天赋”的直接含义基本都等于对本领域之中的知识或者技能的学习、领悟,以及掌握和应用的能力。如果一个人在年龄相对较小或者加入这个领域的时间还相对较短的情况下就能够迅速地掌握整个领域之中的重要知识和技能,并在很短的时间之内达到和年龄较大、加入这个领域时间较长的人相等的水平,甚至取得更高的、足以令多数人都赞叹的成就,这个人就会被评价为“有天赋的人”。无论不同领域中的评价标准在具体的细节上有怎样的不同,这一标准都是多数正常人公认的基础标准。
除此之外,“天赋”这个词的定义便基本等同于人自身的多种不同能力,比如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计算力等。这些能力有些是完全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和训练来提升的,有些则可能是比较难以通过后天努力来改变的。但是,无论这些能力当中的先天因素所占比重有多大,它们都有清晰而明确的、甚至可能是统一的衡量与判定标准,比如让人在一定时间内记忆并复述某些内容可以考核记忆力、让人在一定时间内观察某件物品再尽可能详细地描述它可以考核观察力和描述能力等等。
在写作这个主观性相对较强、还有数量不少的人相对缺少理性甚至极度情绪化的领域之中,“天赋”的衡量标准本应是更加重要、更加详细的。但是,它在现实中往往是很容易不被在意的,甚至是很容易被某些人歪曲和利用的。
对于写作者而言,最基本的总体性标准只有一条:写出来的作品好不好。
而且,“作品好不好”必须建立在“作品是否合格”的基础之上。
从公认的专业性角度来看,判断作品是否合格的基本标准也很简单:没有语法错误、没有用词错误、没有完全可以证伪的常识性谬误、没有不符合甚至公然反对公认的合理规则之处。在此之上,才是判断作品“好不好”的各项细则。严格来讲,连这几点基本要求都达不到的东西,根本没有资格被称为“作品”,更没资格被有阅读和判断能力的正常人评判。
由于不同的写作者所写出的作品的种类的多样性,以及不同种类的作品的作用及适用场合的多样性,判断写作者及其作品“好不好”的各项细则的划分标准可以有很多种。对于知识性相对较强、主要目的是向他人教授知识或者普及常识的作品而言,判断它们“好不好”的主要标准是它们能不能把知识点完整地、详细地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讲述出来;对于哲理性相对较强、主要目的是向他人讲述相对高深、需要读者自行领悟的道理或者规律的作品而言,判断它们“好不好”的主要标准是它们所蕴含的道理或者规律是否真实、是否真正对他人有益;对于故事性相对较强、主要目的是向读者描述一个故事或者一个世界的文学类作品而言,判断它们“好不好”的主要标准是它们的语言是否优美、情节是否精彩、故事架构是否巧妙;对于某些只为尽可能多的吸引作者想要吸引的人的东西而言,判断它们“好不好”的主要标准则是它们自身能否精准地抓住它们的目标群体的需求、能否用最合适的方式赢得更多人的好感或者注意力。对于这些作品的作者的评判标准也是基本相同的。
而且,对任何正常人而言,无论他们要评判哪一种作品、无论他们要使用哪些具体标准,都至少要使用一种行之有效的标准。
没有任何切实可行的标准,只凭借毫无说服力和实用性、甚至没有任何道理的主观喜好来对写作者或者作品胡说八道,根本不能被称为“评判”或者“评价”。真正符合这样的言论的名词叫做“废话”,在某些情况下甚至可以叫做“垃圾言论”。
用毫无道理和实用性的废话来随心所欲地判定正常人的“天赋”,更是作孽。因为,这样做极有可能彻底毁掉一个人,甚至是一群人。
真正缺少所谓的“天赋”的人,必然要付出更多的后天努力。除某些真的完全由“天赋”决定一切的领域之外,大多数正常的领域之中都是如此。
但是,每个人都需要认清自己的“天赋”,也就是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到底是什么,更要认清给自己评价的人到底是否可信、是在帮助自己还是在害自己。
最重要的是,无论如何,真正想要取得一定的成就的人都需要记住:以很多人的努力程度之低,远远达不到必须要拼“天赋”的地步。
2022.11.12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