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7728132/583ad50036c4d80e.jpg)
刻意练习,不是卖苦力。
我没有尝试过“练习1万小时成为专家”,但我尝试过“21天养成好习惯”的行为。谈谈我的收获吧。
我和同事一起在学校发起过“桐下写吧挑战21天”写作计划。到目前为止,共挑战了4期。这21天要求每天原创500字以上的文章,文章主题有时是规定的,有时是自由的。
第1期,2018年9月1日-9月21日,参与人数21人,17人挑战成功。
第2期,2018年10月8日-10月29日,参与人数31人,25人挑战成功。
第3期,2019年3月1日-3月21日,参与人数25人,20人挑战成功。
第4期,2019年9月1日-9月21日,参与人数19人,14人挑战成功。
值得记录是的一位在家刚生完二胎的体育老师参加了第三期,并且挑战成功。对于他们而言,每天要处理各种事情,好些老师是晚上回到家后忍不住疲倦睡过去,等到想起写作打卡时已经过了12点,但老师们还是会选择将文章补上,虽然已经挑战失败。关于这里面的过程,还是有很多值得记录的地方。
当然,作为活动的发起者,这些数据只能是一种结果,我更看重的是参加这个活动后,参与的老师能否有继续坚持写作的习惯。很遗憾,目前为止我没有发现在坚持写作的老师(或许,有的老师一直在写,只是我不知道而已)。也就是说,这个习惯并没有怎么养成。
不过,我们又在2020年的2月11日-2月17日发起了挑战7天的写作计划,9人参与,8人成功。目前,我还看到1位老师在坚持每天的写作。
也就是说,刻意练习并非易事。正如我们的写作挑战,很多老师只是觉得好玩,逼迫一下自己。能够将写作当做我的一项爱好,或者是提升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的老师并不多。
再举一件自己的例子。或许我是一个性子比较急的人,从吃饭这件事上就能看出来。怎么说呢?就是处于一种狼吞虎咽,或者风卷残云般的吃饭,这样吃饭的弊端那肯定就是吃得多,且还不易消化。其实,骨子里是知道吃饭应该“细嚼慢咽”的,也下过决心改过这个毛病。记得那段时间吃饭,刻意放慢吃饭的速度,故意多说话,或者边吃饭边看电视剧,但是并没有坚持多久,又回到了原来的状态。
那么,刻意练习的本质是什么呢?
书上说:刻意练习需要找到好导师,有目标,有计划,有反馈,走出自己的舒适区。
挑战21天的写作计划里,我们的文章每天都有不同的点评老师,且一定是有目标和计划的,不少老师参加这个活动时,是痛大于快乐的。但是效果也甚微,这是为什么呢?我想,应该是点评老师的引领还不够,每天把写作当做吃饭一样纳入日常的需要不够。当然也有如我一样每天不写不痛快的人。
改变吃饭速度的问题,光光有了意识还不行,还需要较为科学的做法。每口饭吃多少,要怎样才算作咀嚼到位,更重要的是要意识到这样吃饭带来的后果是自己所能承受的。当不能承受,才会做出改变。
书上还说:长时工作记忆正是区分卓越者与一般人的一个重要能力,它才是刻意练习的指向与本质。
我们的练习首先要达到一个“长时工作记忆”的状态。这个记忆可以分为:肌肉记忆、思维记忆。运动员们需要肌肉记忆,棋手需要思维记忆。
也找到了为什么21天后并没有养成好的习惯的原因。因为“没有激活长时工作的记忆能力”。比如,老师们的写作主题,并没有去审视自己每天的生活,哪些地方值得记录,哪些地方值得反思。虽然每天都在写,但并没有写自己想写的内容。就像学生做作业,每天都处于一种被动状态,怎么可能学好呢?
长时工作记忆的特点:
1.赋予意义,精细编码。
2.提取结构或模式。
3.加快速度、增加连接。
朝着这个方向前进,而不是纯粹的“卖苦力”,刻意练习才是真的练习。
所以,课堂教学需要带领学生探索结构化的知识,在知识之间建立连接,不说是刻意练习,也应该说是有效练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