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文学成长励志想法
柏拉图《斐多》与佛教《心经》

柏拉图《斐多》与佛教《心经》

作者: 可可寻梦环游集 | 来源:发表于2019-02-12 14:00 被阅读13次

      佛教和哲学,应该是我曾经认为最难懂的两个领域,佛教在世俗戒律及神鬼传说的层层迷雾下,神秘主义气息浓厚,很长时间我都把佛教当驱鬼及许愿的途径;而哲学,我曾以为只是假设一个命题然后绕来绕去,对解决现实问题帮助不大。最近看了柏拉图的《斐多》以及关于佛教的相关书籍,如醍醐灌顶,对这两个领域有了一些浅显的理解,惊讶于柏拉图思想和佛教竟然有相通之处,耐人寻味。

       先说柏拉图,柏拉图是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古希腊三贤(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是柏拉图的老师,柏拉图是亚里士多德的老师)之一,柏拉图认为世界由“理念世界”和“现象世界”所组成。理念的世界是真实的存在,永恒不变,而人类感官所接触到的这个现实的世界,只不过是理念世界的微弱影子,它由现象所组成,而每种现象是因时空等因素表现出暂时变动等特征。柏拉图认为人的一切知识都是由天赋而来,它以潜在的方式存在于人的灵魂之中。因此认识不是对世界物质的感受,而是对理念世界的回忆。

   柏拉图

      而《心经》,可能是最著名的佛教典籍了,经文第一句传颂为最多:“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本人不才,粗略翻译一下:观音菩萨,进入大智慧修习后度生死苦海,到涅槃彼岸,看见五蕴(色受想行识)皆是虚无的。即各种现实世界表现其实都是虚无的,但妄想执着却也组成了我们认为的现实世界。

     可以看的出,柏拉图和释迦摩尼对现世以及理念世界的认识有异曲同工之处,后世大量的文学及影视作品也有对此的借鉴,如《黑客帝国》等等。

《黑客帝国》

      接着我们来看柏拉图的《斐多》一书,其中有更多观点和佛教理念相通之处。


1

     “我们认为死就是灵魂和肉体的分离;处于死的状态就是肉体离开了灵魂而独自存在,灵魂离开了肉体而独自存在。”“因为这个肉体,仅仅为了需要营养,就产生没完没了的烦恼。肉体还会生病,这就阻碍我们寻求真理。再加肉体使我们充满了热情、欲望、怕惧、各种胡思乱想和愚昧,就像人家说的,叫我们连思想的工夫都没有了。冲突呀,分帮结派呀,战争呀,根源在哪儿呢?不都是出于肉体和肉体的贪欲吗?为了赚钱,引发了战争;为了肉体的享用,又不得不挣钱。”“所谓鬼,即是留念肉体的欲望,羁绊,坟墓,所以还保留肉身的形状吧,据说这种灵魂在陵墓和坟堆里徘徊,有人在那种地方看见过灵魂的影子。那些灵魂脱离肉体的时候不纯洁,还带着肉体的性质,所以显形了。”——《斐多》

     这几段剥离佛教神秘主义,通过哲学来解释了什么为灵魂以及何为鬼。


2

    “我说呀,譬如有人一味贪吃、狂荡、酗酒,从来不想克制自己,他来生该变成骡子那类的畜牲。你觉得对吗?”“我想这是非常可能的。”“有人专横凶暴,来生就变成狼或鹰鸢。照我们猜想,他们能变成什么别的呢?””——《斐多》

      柏拉图也认为精神意识世界也是有轮回的,这段话也和佛教六道轮回完美契合,当灵魂不圣洁,未来“投胎”的时候也不能再变为“人”,而圣洁的灵魂,可能就会“投胎”为“人”。(所以现代社会人类人数大规模上升也是能解释的)

六道轮回

3

      “假如灵魂是不朽的,我们该爱护它,不仅今生今世该爱护,永生永世都该爱护。现在我们可以知道,如果疏忽了它,危险大得可怕。因为啊,假如死可以逃避一切,恶人就太幸运了。他们一死,他们就解脱了身体,甩掉了灵魂,连同一辈子的罪孽都甩掉了。可是照我们现在看来,灵魂是不朽的。它不能逃避邪恶,也不能由其他任何方法得救,除非尽力改善自己,尽力寻求智慧。因为灵魂到另一个世界去的时候,除了自身的修养,什么都带不走。据说,一个人死了,他的灵魂从这个世界到那个世界的一路上,或是得福,或是受灾,和他那灵魂的修养大有关系。据他们说呀,一个人死了,专司守护他的天神就把他的亡灵带到亡灵聚集的地方。他们经过审判,就有专司引导亡灵的神把他们送到另一个世界上去。他们得到了应得的报应,等到指定的时间,就另有专管接引他们回来的神经过了几个时代又把他们领回这个世界来”——《斐多》

     柏拉图认为灵魂需要修行,因为灵魂将永生永世持续,所以需要对灵魂的修养,契合了佛教“波罗蜜多”,稍微解释一下“波罗蜜多”,佛教认为有六种修行方法,能让人到达另外一个境界,即度生死苦海,到涅槃彼岸。

“一者:布施波罗蜜多。做好事,做慈善,所谓出家人慈悲为怀既是以此。

二者:净戒波罗蜜多。给生活加上很多约束,僧侣受到的约束会更多,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信徒在世间不做坏事。

三者:安忍波罗蜜多。对人生的苦难悲伤忍耐,即遇到大苦大悲后感悟。

四者:精进波罗蜜多。学习、进步,通过专研领悟。

五者:静虑波罗蜜多。静坐、念经诵佛、冥思等,注意,这种方式只是佛教六种修行的一种,所以不念佛经也不一定不能达到“波罗蜜多”,这是佛教于其他宗教很多的一个区别。

六者:般若波罗蜜多。以大智慧大彻大悟,以上五种修行只是表象,需要在过程中自我领悟大智慧,不然其他修行也只是为了做而做。”

      这六种修行(波罗蜜多)和柏拉图对灵魂的修养方式是相关的,认为人的灵魂不经过修养,是不能到达另外一个所谓理念世界(佛教:彼岸)


      哲学和宗教在现代社会,特别是在中国,是非常小众的。佛教在中国民间已经过于世俗化、功利化,甚至很多已经和佛教理念相是矛盾的,如有些中国人讲究厚葬,坟墓搞得非常华丽,还在坟墓周围雕塑佛像、在墓碑上刻佛经,似乎这样就可以让故去的人在“那边”得到更好的待遇,或者让故去的祖先保佑子孙升官发财。其实佛教认为,人去世以后会轮回成别的生命。既然人死后真正的生命已经轮回了,那么这个人留下的肉体就是毫无意义的东西,所以没必要盖个大坟墓厚葬。

      剥离掉面纱,哲学和佛教没有这么神秘,虽然这两个领域都很博大精深,但更多的其实是心理学和社会学的堆砌以及改造,柏拉图思想虽是唯心主义,其实有助于个人对世界观的全面升华,对死有认识,生时才会有动力去进步,而辩证的过程甚是很精彩。佛教六种波罗蜜多教人向善,脚踏实地,在现世中磨炼人生,无论如何这个思想也是“正能量”的,决不是简单的一句封建迷信思想就能概括的。


微信公众号:可可寻梦环游集

相关文章

  • 柏拉图《斐多》与佛教《心经》

    佛教和哲学,应该是我曾经认为最难懂的两个领域,佛教在世俗戒律及神鬼传说的层层迷雾下,神秘主义气息浓厚,很长时...

  • 苏格拉底说灵魂不朽,你怎么看?

    钱丢丢《每天听本书》D9——《斐多》柏拉图2017.6.22 今天听的书《斐多》,是柏拉图记录的苏格拉底生命最后一...

  • 柏拉图《斐多》里的误读

    在柄行谷人《哲学的起源》里,对苏格拉底的审判提出了政治阴谋说。理由是“三十人僭主”制度失败后,复活的民主派开始打击...

  • 柏拉图“真实”与“美”的实践方法

    一、柏拉图对“真实”的定义 柏拉图在《斐多》里借苏格拉底的对话阐述何为“真实”: “至真、至美等抽象的实体称...

  • 浅薄哲学(6)不朽

    地图 如果大家看过柏拉图的《斐多》,应该可以看到下面我和柏拉图用了相似的论证方式。我不打算去证明我死后依然存在,我...

  • 彼岸花

    二十年后重游曲阜,带了一直想看而未看的《斐多》。《斐多》是杨绛先生译的柏拉图对话录,记录的是苏格拉底在被处死...

  • 对柏拉图“灵魂不朽论”的五点质疑

    柏拉图在《斐多》中,借苏格拉底之口,提出灵魂是不朽的论断,并对此提出了五个观点。此论断提出的前提是基于柏拉图...

  • 从柏拉图开始:古希腊罗马时期: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和西塞罗

    柏拉图.斐多篇 在斐多篇开始就有一个论点,关于追求智慧从死开始。这是不是意味着,只有在决心能够舍弃一切的境况下,抛...

  • 从《心经》看企业文化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下文简称“心经”)是汉传佛教中文字最为简练、内容极其丰富的法宝,与《金刚经》一样是中国佛教中...

  • 《斐多》

    柏拉图,西方哲学家之一,苏格拉底最著名的弟子。 《斐多》这部作品是柏拉图对苏格拉底在监狱里最后一天所言所行的记述。...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柏拉图《斐多》与佛教《心经》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sghe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