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在读一套日本学者编写的中国史,看到第一册,上古神话和夏商周三朝历史考证的时候,没有看到关于奴隶对建立夏朝或者最初的国家形态的作用。可能是因为考古方面没有更多的资料可以用于分析奴隶的问题。所以,对于这群专家的严谨思维方式,没有实质性的考古证据就对历史进行分析和结论是不符合学术精神的,所以才没有在这套书中提到奴隶的问题。这套书用日本人的观点对中国历史进行了梳理叙述,有其客观的一面和第三者角度的观点,也有日本人总想摆脱中国文化压制的想法。对全面了解中国历史有一定的好处,但可能是翻译的问题,文字方面不够流畅和优美。这也是这套书最大的缺点。
这本书讨论到的国家的起源,我反而觉得奴隶对国家和城市的形成,是起到关键作用的。
1、奴隶的形成
奴隶使用或者是奴隶制度的起源究竟是什么?是因为部落纠纷、强壮的人压迫弱小的人、还是因为战争、债务这个暂时没办法分析,好像也没看到过这方面的资料和书籍或者其他的考古等研究结果。但,我更觉得是因为食物的依赖。比如一些强壮的人,打到的猎物更多。弱小的人却无法自己获得食物,从而只能依附于有食物的人。这样的人在无法律无道德的远古时代,只能无条件服从于提供食物的人。
慢慢的,拥有更多的资源的人开始支配其他人,从而或得其他形式的补偿,形成新的社会的关系。这种关系的持续发展,让人看到无条件支配他人的收益。从而开始出现有意识强迫他人服从,或者从野外、部落外、家庭外,通过各种手段,肯定也包括强迫、诱惑等,获得更多的自己可以支配的人员,从而慢慢形成所谓奴隶的使用习惯。当不择手段的人获得更多的奴隶,积攒财富的速度也随之增加,财富的量也会不断增加。因为财富和人员的增加,从而导致个人的权利的变大。开始形成部落中的富裕阶层,也正是这个阶层积累财富包括粮食、工具等。引发的危险性也在增大,特别是在冬季、雨季或者自然灾害比较频繁的时候,食物总是最稀缺的资源。一个拥有粮食储备的奴隶主,就需要想办法保护自己的财产,所以,围墙、壕沟、存储粮食的地窑等,就会开始被发明出来。从而形成一个简单的、小型的土堡。
2、围栏的形成
在一个气候宜人、土地肥沃、雨水合适的地方,食物的供给就会比较充足,人口发展和吸引外来人口的速度就比较快。在这种情况下,善于经营、种植或者武力值较高的人,总是能通过不同的渠道得到更多的奴隶。特别是在灾荒年,或者是一年食物缺乏的时期,用食物也能招揽更多的人加入奴隶行列。当拥有奴隶的富裕人群不断的扩大的时候,一个富裕的阶层就开始形成。他们因为自己的人多势众和财富,形成在部落中的话语权。当一群同样的拥有财富较多的人聚集在一个比较富裕的区域的时候,他们为了方便抵抗外来的食物掠夺者,就需要围栏保护自己。而且栏对防御野兽、洪水等自然威胁也能起到良好的作用的时候。一个比较安全的地方,人口损失会降低,也会有其他流浪人口投靠,从而慢慢形成聚落或村落。
3.围墙的形成
采矿、筑城、防御、制作工具等,都需要大量的统一的劳动力,这不是一般的家庭或者零散的人群可以推动的。只有拥有大量或者一定数量的奴隶的人,才有可能推动这些工作、工程和项目的发展。特别是开采、筑城、防御,没有足够数量的可完全支配的人员,是无法实行这些工程的。
这种回报和利益不是立即就能体现的工程,只有奴隶才是最佳的资源。因为一个大型工程,在原始社会,没有组织、没有工具、没有激励、没有设计图纸、没有专业的工匠和相关的知识。在这种一穷二白的情况下,任何个人也不可能召集如此多的人力,建成如此复杂和不产生直接收益的工程。
像后来的埃及金字塔、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大型建筑、战国及秦汉长城等等所有的大型的建筑,在具有了一定组织和技术的基础上,依然要依靠奴隶和战犯这一类的人力才得以顺利完成。而城市初期的城墙宫殿等建筑工程,远没有这样的基础。近现代社会,之所以能统一协调更多人的参与大型的建筑工程施工项目,是因为有较为完善的组织支持、武力威胁、完善的后勤供应、分级管理和各种激励惩罚等制度配合,才得以完成的。
4.城市的形成
城市,最重要的工程就是带来安全和秩序的围墙和大型的建筑或宫殿。是城市或城邦、城镇或者大型聚集地的基础。因为无论是保存财富、形成作业工坊、交易场所、存储原料和成品等这些活动,都需要一个固定的、安全的场所。没有这些场所,所有的的东西都无法发展,无法壮大,无法发展成为国家。
只有在安全的情况下,聚集越来越多的人、形成各种原始的产业、行业,并且吸引附近区域的部落来这里交易。没有奴隶就没有大型的围墙,就不会有安全的聚集点。没有聚集点和村庄,就不会发展成为大型的村落,不会发展成为城市,更加不会发展成为国家。
没有奴隶,或者城市的出现要落后几百上千年也未可知。
网友评论
马克思关于社会五种形态和阶段的划分,针对的只是欧洲社会,他从来没说过也适用于中国的历史和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