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对组织一场活动的人数与主题的关系、一场活动的商业价值进行了探讨,今天说说按照长期主义来做一件事,类似于春晚的活动,难度在哪里?
见
- 大型活动就像春晚,越办越难办,最容易犯的错误是年年想创新。别急着创新,先把所有能力都用来找到一处“绝不创新”的地方,这才是影响力杠杆的支点,是这个活动的“锚”。
恰恰是有了这个“不创新”,才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进行有效的持续迭代,最终成为一个精神地标。聪明人肯下笨功夫,天下无敌。朴素而有力量,这一点不妨多看几遍巴菲特和芒格的每年股东会对话。
感
都期望活动办的越来越有新意,创新也是大家近些年说的最多的一个词,找到一个“绝不创新”的点,这个观点很新颖。找到影响力杠杆的支点、活动的锚,都是聪明人愿意下笨功夫的原因。
思
春节联欢晚会年年都有创新,什么是一直存在的点?时间点没有变,除夕之夜,辞旧迎新。这是自然的属性,是中国的老祖宗早就定下来的,只是“春晚”这种形式是当时的创新,不变的是年轮,去年的除夕是2月7日,今年的除夕是2月4日,以前老外估计搞不懂,都叫“除夕”为什么日子不一样,这些年随着中华文化的传播,外国人也一样开始庆祝中国的“农历春节”,虽然前些日子的跨年晚会、跨年演讲各种仪式,都不如“春节”这个节日来得隆重,单不说“回家的火车票”一票难求,每年的春晚是必须要看的,虽然有人反映“越来越不好看”,但我们都在看,这里一定有什么“绝不创新”的点,我觉得是中国文化中的“守岁”的仪式感和一个属相的跨年庆典感,为什么叫“过年”,是因为我们要赶走“年”这个怪物,然后从“狗年”正式跨入“猪年”的仪式感(十二属相不断轮回,从“忠诚”的狗年跨入“肥猪拱门”的猪年,一定是个好年景),所以“年”在中文里特指跨过除夕之后的日子。“正月里都是年”啊,休养生息,蓄势待发。
过去的翻篇,我们要从过年开始,跨入新征程。这是文化传统,也是文化传承,这是绝不可能改变的仪式感和庆典活动,也是“绝不创新”的点。
企业的年会、迎春座谈会等各种形式的活动有什么“绝不创新”的点吗?这个问题考虑清楚了,就会使这些活动“历久弥新”,一旦放弃,前功尽弃的“长期主义”,代表着坚持精神,是不是活动的主线呢?
行
过去的已成为历史,当下的活动将为未来赋予怎样的意义?又会给别人留下怎样的体验呢?“来日方长”和“只争朝夕”都是文化中的精髓,该选择哪一样?我选择“慢慢来”,因为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因为未来已来只是尚未流行,因为我们有计划,世界另有计划。
找下巴菲特和芒格与股东的对话资料,学习学习,认真体会什么叫“朴素而有力量”。
如何组织活动3 如何组织活动3
71/1000,慢慢来,别着急。行百步者半九十,期待持续迭代、与您同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