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杜甫的模样

作者: 乐德乐 | 来源:发表于2022-04-23 06:00 被阅读0次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金圣叹对《望岳》的解读最为精切。诗题“望岳”二字即将读者的感官和情绪调动了起来,读者心中不免就有一番遐想,继而急切地想知道老杜眼中的泰岳是怎么一番景象。四联八句,每一联都写了“望岳”二字;一联当中,一句写“望”,一句写“岳”。

    岱宗夫如何(望),齐鲁青未了(岳);

    造化钟神秀(岳),阴阳割昏晓(望);

    荡胸生曾云(岳),决眦入归鸟(望);

    会当凌绝顶(望),一览众山小(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风俗通】岱,胎也。宗,长也。【白虎通】东岳为岱宗者,言万物更相代于东方也。 【正字通】东岳,古但称太山。太代音同,故借代加山。泰山以北是齐国,泰山以南乃鲁国。

    这一句向来争论最多,有说“齐鲁青未了”是全诗最精彩的句子,也有说首句是拙笔,特别是“夫如何”三字。

    结合诗题来读,“夫如何”三字与题目天造地设,一气相承,可谓化腐朽为神奇。东岳泰山郁郁葱葱,生机勃勃的气象绵延齐鲁两国而不能穷尽。远望泰山,山色何等广阔、雄壮。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造化,大自然。钟,集聚。《周语》:泽,水之钟也。阴为山北,阳为山南。

    大自然鬼斧神工,把神奇和秀丽的品质都集中到了泰山身上,这是写大地造山之初。泰山高耸入云,遮天蔽日,山阳正当朝阳灿烂,山阴却犹如黄昏一般,这是写泰山把天都割成了两半。这是从近望中感受泰山的气势。从远古到眼前,从大地到苍穹,尽在一联之中。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这句需要细品,不少人批评这一句显得多余。目光由远及近,此时心潮澎湃,意犹未尽,极力搜索更多的美景,生怕遗漏,体现了极度激动的心情。

    泰山群峰之间,云雾缭绕,如在幻境,诗人竭力睁大眼睛想要饱览神仙胜景,这时突然发现有一只或数只鸟儿穿越云雾,飞入树林,这绝对有一种惊喜的感觉,如果数人同行,一定会欢呼雀跃起来,高大、肃穆的气氛中,陡然又增添了生动的气息,崇高中多了一分温暖。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一个“凌”字,却是极望,凌云之志,何等胸怀壮阔。以众山之小衬托泰山之高大,泰山一览众山小,更有诗人凌泰巅。这首《望岳》是杜甫年轻时候的作品,那种壮志凌云、豪情满怀的形象自然而然地在诗句中流淌了出来。具体来讲,杜甫前一年刚刚经历了进士落第的挫折,如今乃有“会当”的雄心不已。

    望岳四望,远望泰岳之辽阔,近望泰岳之神奇,细望泰岳之秀丽,极望泰岳之崇高。

    杜甫在写《望岳》的时候,有没有登上泰山,历来有很多争论,正反双方都有一些依据,但都不足以定案。“望岳”,既可以是杜甫漫游山东,途径泰山,仰望泰山而作;“望岳”,也可以理解为,从泰山而望天下,会当一句可以是杜甫登山途中的感慨,也可以说是,杜甫发愿下次一定要登临泰山。

    如果杜甫没有登泰山,而能写出泰山如此的雄壮气势,我不得不佩服诗人的博大胸襟和丰富的想象力。由此,我又想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岳阳楼记》实际上是一篇看图写字的命题作文,范仲淹并不曾游历岳阳楼。而《岳阳楼记》之所以能够成为千古名篇,同样不能不钦佩范仲淹的浓厚的家国情怀和无与伦比的想象力,但这必是源于作者的生活积累和真诚的情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青年杜甫的模样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ykve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