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时差党专题推首备选旅行·在路上旅行
【不一样的旅行】萨拉热窝:战争过后,不是悲伤

【不一样的旅行】萨拉热窝:战争过后,不是悲伤

作者: 蓝色清泉_北京 | 来源:发表于2017-10-05 11:36 被阅读437次

 这是一个因为神秘而显得遥远的城市,这是一个寄托了英雄主义情怀的城市,如果要给这个城市贴上标签,很多人会想到“战争”两个字。这个城市,就是波黑首都萨拉热窝。

   自从听说我去过萨拉热窝,很多朋友都好奇,这个只有在历史书和电影中见过的城市是什么样的,今天我就来跟大家分享我在萨拉热窝的见闻。


阿尔巴尼亚影片《宁死不屈》插曲_腾讯视频

   这是在中国比较流行的一首阿尔巴尼亚歌曲《宁死不屈》,上世纪70年代,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在中国风靡,给许多人留下不可磨灭的英雄情怀。翻开历史书,1914年夏天,奥匈帝国王储在萨拉热窝遇刺,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这些,好像就是人们对萨拉热窝所了解的全部。

电影海报《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

   去年夏天,经过漫长的飞行之后,我在一个烈日炎炎的早晨到达萨拉热窝,可能是由于时差的不适应,以及骄阳炙烤的原因,当这个城市从历史书和荧幕上跳出来,出现在我面前的时候,我感受到一种没有褪尽的残酷。

   萨拉热窝主城区只有一条路,不宽,两侧集中了城市里唯一的现代商场、国会大楼、波黑广播电视台等政治经济文化核心部门,然而许多建筑的外墙上密密麻麻的弹孔清晰可见。有的虽然用水泥灰填上了,但是并没有继续修饰的意思,所以你会看见,黄色的三层小楼,外墙上像出了疹子一样布满斑斑点点;而有的干脆让弹孔坦荡荡地留在上面,不做任何掩饰。我们以为,虽然经历了上世纪90年代的波黑战争,但是20年过去,战争现场早该被关进博物馆或者教科书,我们也就此询问当地人,原想得到的答案会是:为了让人们记住战争之类。但事实是,他们的回答和裸露的弹孔一样坦荡:因为没有钱。

萨拉热窝街头的小楼

   我们又以为,这里的人们会像城市给人的印象,经历了挣扎而变得懒洋洋。但一路上,导游 Mersid 不时的哈哈大笑似乎化解了一切。

  Mersid 和我同龄,说着流利的英语,爱说笑,不像导游,倒像一个久别重逢的朋友。他把我们从机场接到宾馆,等我们稍作休整,又把我们送到第一个工作地点,然后他笑着说,他要去喝杯咖啡,他和很多当地人一样,每天都要喝一杯咖啡,隆重得像赴一个约会。

  等到一天的工作结束,我们本来想让 Mersid 回去休息,自己去周边找点儿吃的。然而一个小时以后,他打来电话,说回公司换了辆车,怕我们走丢,赶回来带我们去吃饭。

   这次是一家位于城市山顶的露天餐厅,我们到的时候,四位乐师正在草坪上演奏,坐着吃饭的人们尽可能压低声音交谈,周围很安静,好像连桌上的刀叉都在聆听优美的乐音,不舍得发出一点儿碰撞声。不远处是另一座山,山上密布着红瓦白墙的房子,夕阳把它们涂成金色,或者玫瑰色。每一处房子都像是安静地在等待某个时刻到来。

   我们去的时候,正赶上当地穆斯林的斋月。果然,日落之后,上头上一记响炮,一朵粉色的礼花绽放,如同给静止的时光开启了播放键,山上千家万户的灯光一盏盏苏醒。星星点点地勾勒出山的形状,仿佛生怕它被黑夜吞没。导游 Mersid 提醒我们早点儿点菜,因为开斋以后,所有餐馆将优先供应饿了一天的穆斯林。这个提醒让我印象深刻,因为你会发现,这个城市虽然饱受创伤,但仍然不失尊重和关爱。至于食物,我只记得有一天晚上在河边吃的烤肉大杂烩,你在橱窗外点上各种肉类薯条蔬菜,服务员会送到后厨一锅烤了,盛在一个大铁盘里端上来,这样的豪气传递到食物中里,吃起来别有风味。而这一顿令六个人都吃撑了的美餐,算上红酒饮料,折算下来也不过80多欧。

  萨拉热窝第二天,导游 Mersid 带我们来到老城区,路边不时可以看到从墙上探出头来的水管,汩汩流出清澈的泉水,蹲下来张开嘴,就能喝天然的矿泉水;走热了,用手接一捧洗洗脸,凉意丝丝入心。整座城市的用水,都来自萨拉热窝市郊的波斯尼亚河源头。在北京这个缺水城市待了十多年,忽然享受用矿泉水洗衣服冲厕所的待遇,奢侈得让人有点儿不知所措。波斯尼亚河源头建了一个公园,那是我见过的最美的公园,一切都是天然去雕饰的样子,层层叠叠的绿树,自由生长的小草,倒映着团团绿云的湖面,可以一眼望见水底的苔藓。随意坐在草地上拍照,总以为背景是老照相馆里的装饰画。不经意间,却看见一群白天鹅游入画中,悠闲地停靠在离我们最近的岸边,好像是特意来助兴。阳光照射在它们洁白的羽毛上,反射出金色的光晕,被草地上作画的老人全都收入眼里,融于笔下。老画家用好奇而友好的眼神和我们打招呼,因为很少有东方人来这里,我们反倒成了这座特别的城市里特别的客人。

   当然,萨拉热窝老城里最著名的,还是那条据说有500多年历史的商业街,满地被磨得光滑的石板与500年历史颇为相称。窄窄的小路两旁,都是铜艺作坊,艺人们用手中的工具在杯子或咖啡壶等器皿上敲出各种形状的纹理,或者把波黑战争时期留下来的子弹壳打造成各种工艺品,起起伏伏的敲打声成为这儿最鲜明的标志。我觉得这个声音应该持续了很久,没准比这些老艺人的年龄还大。对于很多中国人来说,这声音很容易让人穿越到电影中。在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里,正是老街上的匠人们用密集的敲击声扰乱敌人听觉,掩护瓦尔特撤退。而电影中瓦尔特用机枪扫射敌人的钟楼也仍然耸立在蓝天下,钟楼下开了咖啡馆,没有火药味儿,只有咖啡飘香。

老街口广场上悠闲的鸽子 用波黑战争的子弹壳制作而成的各种工艺品 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中的钟楼

   可是在老街尽头的街心小广场上,正立着宣传展板,展板上的照片是一眼望不到头的一具具棺木。Mersid 介绍说,这是一部纪录片的宣传展板,它讲述的是波黑战争期间发生的一次最大规模的屠杀,1995年7月11号到12号,萨拉热窝处于塞尔维亚族包围之中,30个小时之内,两万人被屠杀。接着他告诉我们:

  我的父亲同样在这次屠杀中遇害,十年之后,也就是2005年,我才通过血液比对,找到父亲的部分遗体。

   他说这些的时候很平静,好像在讲别人的故事,但是脸上没有了往日的笑容。我们很难想象,这个爱说笑的男孩,这个和我同龄的男孩,身上带着战争留下的伤疤,而心灵上的伤痕,也许更加刻骨铭心。

Mersid 在介绍大屠杀的情况

   他说,波黑战争爆发的时候,他只有七岁,父母都在战争中被杀害,他和姐姐以及当时只有三个月大的妹妹辗转寄居在不同的家庭中艰难地长大。可是接着,他又用同样平静的语气道:

现在我们都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我的姐姐结婚并有了两个孩子,我也有了两个漂亮的儿子,我的妹妹在澳大利亚读大学,我们不会忘记战争,但是我们尽量不去回忆战争带来的创伤,我们要努力去善待身边的人,无论他们来自哪个国家、哪个种族。

    在萨拉热窝,除了偶尔看到的战争宣传片广告,其实没有多少人愿意主动提起这个话题。也许因为战争已经渗入每个人的生命,不忘历史这样的口号反而显得空洞无力。经历了战争的城市,和城市里的每个人,仿佛都只想认真地享受来之不易的安宁。

相关文章

  • 【不一样的旅行】萨拉热窝:战争过后,不是悲伤

    这是一个因为神秘而显得遥远的城市,这是一个寄托了英雄主义情怀的城市,如果要给这个城市贴上标签,很多人会想到“战争”...

  • 萨拉热窝必参与的10个活动攻略 | 方不枉此行

    萨拉热窝 情怀 / 品质 / 生活 / 专注 / 旅行 SHEN ZHEN,2018,ZHONGSAIGUOJI ...

  • 萨拉热窝 - 一次贴近战争的旅行

    今天想给大家分享一下,这10多天 “欧洲火药桶” 巴尔干半岛旅行中,给我震动最大的地区 -- 前南斯拉夫国家「波黑...

  • 悲伤过后

    悲伤过后,情绪都消散了,泪也干了心痛得累了 当时翻云覆雨的悲伤情绪化为平淡的环境或许那是真实,临门一脚的问题刮破情...

  • 悲伤过后

    想睡午觉,哪怕躺着休息一下,儿子不肯,一定要陪着他玩,带着一种深深的疲惫感,陪他,还有一份委屈,但尽量显得平静。打...

  • 旅行过后

    文/柒仔 不因不合心意之事而夺去生活的乐趣,在狂妄自为的无意识里颠倒灵魂的黑白。旅行过后的心态像是放空的瓶子,透明...

  • 《旅行过后》

    坐在车上 看着窗外的风景匆匆往后退 我知道车会开往哪里 在前往目的地的途中 我突然想下车 不想这么快就结束 这短短...

  • 战祸与人性,尽在《行至今生》中

    看意大利电影是不是容易上瘾?我好像是。 很多上了年纪的中国人知道萨拉热窝极多半源自那部叫做《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旧...

  • "萨拉热窝事件"为什么会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

    提起“萨拉热窝事件”,了解点世界历史的,一定不会陌生。 萨拉热窝刺杀事件插图 “萨拉热窝事件于1914年6月28日...

  • 不是战争的战争

    噗、噗、噗,她放了三个响亮的屁表示强烈抗议,她不明白好好的聊天,他哪里来这么大火气,家丑不可外扬,怕写出来丢人现眼...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不一样的旅行】萨拉热窝:战争过后,不是悲伤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ayrr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