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

作者: 我思自在 | 来源:发表于2023-03-29 18:02 被阅读0次

    不知你是否也有这样的感觉,心里百感交集很想找个人倾诉。打开手机,联系人有很多,但可以肆无忌惮地打电话聊聊的人很少,或者——没有。

    如果是这样,我建议你读读这本书——《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

    分享最触动我的几个点:

    1.在与他人的相处中,学习改变。

    69岁的老太太瑞塔,离婚三次,独自一个人生活,声称70岁生日当天离开人世,如果生活再不好转的话。

    第一次婚姻几乎囚禁了瑞塔的一生,用她自己的话说,“终身监禁”。

    她的丈夫酗酒,家庭暴力,施暴的对象主要是四个孩子。她对这些暴行无力抗争,就躲进了另一个房间。被摧残的孩子们无法原谅他,成年后全部与她切断了联系。

    瑞塔说,自己当年没有大学文凭,一个人带着四个孩子,无法解决生存的难题,也没钱让她继续救赎她心灵的绘画,所以她选择了忍受。

    忍受丈夫的残暴行为,直至长成青少年的孩子们深陷毒品和自残,她才终于下定决心带孩子们离开。但是孩子后来选择了回到父亲身旁,因为他可以提供经济资助。

    丈夫死后,孩子们只有在需要钱的时候才会联络她。后来渐渐地失去了联络。

    她一个人独居,没有兄弟姐妹,父母都已过世,每天重复着相同的生活:早起,去健身房健身;回家看电视,吃早饭;画画儿或者打盹儿;读报纸吃午饭;画画,或者再打个盹儿;坐在门前发呆;看电视,睡觉。过着几乎与世隔绝的生活。

    事情的转机出现在她偶然结识的邻居麦伦,刚搬到她所住的小区。后来,他们成了形影不离的朋友。

    他给她建了网站,把她的绘画作品发到网上。虽然他们一度分开,但瑞塔终于和外人有了连接。

    一次偶然,另一个邻居家庭闯入了她的生活,她教邻居的孩子们绘画,成为这个家庭的朋友。孩子的父亲给她的网站添加了售卖链接。

    她终于开启了新生活,在一所本地大学教艺术。和与她重修旧好的麦伦组建了新的家庭,尝试和自己的孩子们重新建立联系。最先回复她的是女儿:妈妈,我无法原谅你。但如果你可以过好你的日子,我们也能过好我们的日子。

    正如作者所说,对自己曾经犯过的错该如何量刑?如果一直在悔过,也尝试在弥补,那么就可以刑满释放了。

    失败是生而为人的一部分,但不能因为失败过,就因此不能重启人生。

    2.改变有个连续的过程,并不是说干就干。

    心理学家詹姆士·普罗察斯卡提出了“行为转变阶段模式”理论。他认为人们通过一个连续的阶段性过程达成改变:

    ·未准备阶段
    ·犹豫不决阶段
    ·准备阶段
    ·行动阶段
    ·维持阶段

    在你想做出一项改变之前,你处于未准备阶段,也就是说根本没想过去改变。

    犹豫不决阶段是理论上认为自己必须改变,但在行动上又无法落实。当我们不知道改变会带来什么的时候,往往不愿放弃现有的东西。改变意味着失去,而新情况又是未知的。如果改变也不能达到自己的既定目标,就会觉得更加痛苦。

    只有多次的重复纠结,才能做好改变的准备,继而开始真正的改变。改变发生后,在正向的支持下,改变才能维持。

    就如同我决心着手写作,尽管多年来我一直认为阅读和写作是我的最爱,但都是断断续续的进行。

    父亲的病情让我觉得时不我待,终于开始写了。但公开写作后阅读量不高,左右了我的心情,一度怀疑这件事是否有意义。

    但决定写作后,阅读成了每天的必然,不输入就无法输出。

    读的多了,发觉自己爱笑了,有了宽容心,做人的格局也在慢慢提升。这也许是阅读与写作对我的终极意义——疗愈自我。

    3.幸福就在日常生活中,重启你的感官。

    书里有个患者,时日不多的她,发现日常生活中最普通平凡的一切都闪着光。

    她重新认识味觉,从一只草莓流淌到下巴上的香甜汁液,到孔中融化的奶香四溢的甜点。

    重新认识嗅觉,草地上的小花,同时的香水,还有丈夫出汗的身体。她重新认识了听觉——从大提琴的琴弦发出的声音、汽车行驶时发出的刺耳声音,还有她小侄子的笑声。

    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她向其他人更多地释放善意,正是因为这些善意,回馈了她更多的美好的生命体验。

    正如她的讣告上写的:“朱莉·卡拉汉·布鲁,享年三十五岁。她活着的每一天都被深深爱着。”

    这本书写到人类的共同烦恼:爱与被爱、遗憾、不确定与死亡。

    当我们身处困境,想找个人聊聊时,不妨读读这本书。

    公众号:我思自在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egfd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