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北岭的燕子
《绣山》蔡文炳 满山红绿紫黄青,几度抛针绣得成? 寄语天仙瀛海月,绣完肤色绣精神。仿真绣
明代以前,刺绣就已得到大力推广,明、清时期更为鼎盛。清代绣画如苏绣、湘绣、蜀绣、京绣之类随处有之。不过供服御、饰妆而已。—《篡组英华》
更有诗人赞叹:朱幡影里绣屏好,绿盖香中画舫行。此时,家家挂上了绣框,户户都有绣娘,势头甚是火热。
刺绣面对的旧观念危机
刺绣自然属于女红的行列,而女红为旧时代人所不耻。毕竟在过去,女性的地位相当卑贱。即便是富商、贵族,女子坐的椅子也是没有扶手的。
再者,刺绣也算得上一门手艺,完全继承起精湛的手艺也绝非易事。更有“教会徒弟,饿死师傅”一说,让一些刺绣大家不敢倾囊相授。眼看,刺绣在风云际变的时代就要走向末路……
沈雪君—扛起创新与教育的大梁
七岁弄针,为姊度线。八岁学绣,嫥而悱愤。脱手鹦鹉,豁露文明。十一二窥涉文字,悦喜谣吟。时成一绣,惊动俦辈。十四五绣名渐踔,与姊同功,恒逾夜午,市利其隽,颇埤家计。 ——《灵表》
打小便对刺绣怀有高超天赋的沈雪君,面对刺绣没落的未来,欣然应允慈禧太后的调遣,前往日本考察。在日期间,沈雪君又以极好的悟性,发明了一种“仿真绣”,神形兼备,让观者无不惊叹。她更获得美誉:“绣圣”、“针神”。
正是她源源不断的创造力,刺绣的画稿才丰富多样:从国画到西洋画、肖像画、摄影等等。并且,沈雪君将西方绘画中讲求明暗,写实仿真的观念转换融于刺绣当中,开辟了先河。
但沈雪君并不止步于此。辛亥革命后,沈雪君“避地析津,僦屋教授”,即自立门户,在天津开办绣工学校。后受张謇之托于南通女红传习所执教,这一教就是八载。
沈雪君创办了女工艺术的近代化教育,探索了传统技艺在新的社会形态中存在的价值和方式。自此,"女红"便成为了女性可以从事的工作,也成为了一种谋生手段。这正是"以绣自立于世"、"以绣自强"。
刺绣心法一为观,二为静
沈雪君发明“仿真绣”绝非偶然,定是她多年观察事物所致。《雪宧绣谱》曾记载沈雪君为了逼真传神,常常花数十分钟甚至数个钟头反复观察,才会忽然了悟。她说:天壤之间千形万态,但入吾目,无不可入吾针,即无不可入吾绣。
《绣谱》侧重心法,刺绣讲求齐、光、直、匀、薄、顺、密。但这些都得建立在一颗如水平静的心上。
水,不骄不躁、不急不争。沈雪君生在江南,也必定是受了水的影响,才有一颗可以沉得住气的心。她攥着羊毛针,一点点勾勒,一坐便是数个小时。
王勃面对海天一色的壮景,即兴吟出了千古美文《滕王阁序》;王羲之饮醉酒后,挥毫泼墨写出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
刺绣则不然。它无关人的兴致,无关窗外是雨落还是雷鸣,绣者必须依附画稿,沉下心来一一勾勒。
刺绣面临的现代化危机
人的一辈子很长,有的人一辈子只做了一件事,沈雪君如此,金永才如此,林智成也是如此。
有人说:良师已有,美徒难寻。诚然,艺术品需要花费的成本很高,也注定无法用机器批量生产。大量的年轻人疲惫奔波于人海潮流中,去寻觅一份需要绞尽脑汁的工作,也不愿静心坐下来,哪怕品一壶茶,做一会儿闲人。
一个朋友告诉我,传统和美并不违背,但越精致的东西越耗时。然而现在的人越来越害怕耗时,以前的刺绣可以绣上一辈子,他们绣的是心。
人们指望花费了那么多时间、精力,应该要换到相匹配的收获。说穿了,还是一颗急功近利的心在作祟。想要费少的时间获得大的成就,这原本就不能等价。
刺绣,刺绣,实为心绣。其实,做任何手艺都是如此,一颗心平静如水,不能以功利心视之,方能做出真正地打动人心的艺术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