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写作~精华简友广场成长励志
大漠风沙淹没的黄尘古道!

大漠风沙淹没的黄尘古道!

作者: 郝家庄庄主 | 来源:发表于2019-01-04 00:01 被阅读9次
大漠风沙淹没的黄尘古道!

我们很多人都看过西游记的电视和电影,接触过这本世人皆知的小说,那传奇色彩和故事,人人都可以娓娓道来。今天我们这里介绍的是另外一个故事,他的名字叫法显,他早在玄奘西行的200多年前,就已踏上了前往印度取经的道路。是中国第一位到海外取经求法的大师,收集了大批梵文经典,前后历时14年。玄奘向印度出发时,年方29岁;而法显从长安出发时,已经62岁。这位年迈的老僧,历经14个寒暑,途经30余国,行程约5万里,终于在76岁时携经东归。在晚年,法显记述西游历程,写成《佛国记》一书。这是我国古代第一本系统介绍西域诸国风情的旅行记,更是后人西行求法的指南。

大漠风沙淹没的黄尘古道!

法显和玄奘法师一样,都是以大无畏的精神,为法忘身,冒九死一生的艰险,为求真理而百折不挠,鲁迅称赞他们为中华民族的脊梁确非过誉。他们为汉族民族争得了荣誉,为灿烂的东方文化增添了异彩,为佛教的发扬光大建立了不世出的奇勋。

美丽的丝绸之路上,流传着许多动人的故事。张骞、班超、刘彻……无数伟大的名字镌刻在这条慢慢长路上。在1700年前的东晋十六国时期,有一位名叫法显的僧人,他不远万里经丝绸之路,赴天竺求取佛经典籍,历时十三年,将很多珍贵的佛教经典带回汉地,对中外文化的交流以及中土佛教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法显(337—423),东晋十六国时期后赵平阳郡武阳(今山西长治市襄垣县)人。据《高僧传》记载,法显本姓龚,出身普通农户家庭。他的三个哥哥都在童年早夭,法显本人也自幼体弱多病。三岁时,法显病重,龚式夫妇无奈之下,将他送入当地的仙堂寺,以寻求生机。

当时,西晋灭亡,北方游牧民族纷纷称帝,占据中原,中国北方战火纷飞,民不聊生。在这个动荡的年代,佛教因其宣扬因果轮回,来世幸福,给当时生活困苦的百姓以精神上的解脱,于是,佛教在中国民间迅速传播。年幼的法显就是在这种氛围下进入寺庙的,340年,年仅三岁的法显梯度出家,成为一名小沙弥。354年,法显十七岁时,后赵王朝灭亡,动乱迭起,有一次,一些难民想要抢夺仙堂寺的粮食,其他的沙弥都四散奔逃,唯独法显一人留了下来,他对抢夺粮食的难民说:“你们需要粮食,就随便拿吧,但你们今世如此贫困,就是前世不布施,不行善的恶果,如果再抢夺他人的粮食,来世只怕会更穷。”那些抢夺粮食的难民听了他的话,都感到十分羞愧,全部弃粮而去。这件事使寺中众僧都对法显刮目相看。357年,法显20岁时,接受了大戒,成为了一名比丘僧人。在仙堂寺修行的法显,始终虔诚的遵循着佛家的戒律。法显在仙堂寺度过了数十年,同时,仙堂寺外也经历了数次的王朝更替。

大漠风沙淹没的黄尘古道!

氐族人建立的前秦王朝,统一了整个中国北方地区。前秦积极推广佛教,其国都长安逐渐成为整个北方的佛教文化中心。长安浓厚的佛教氛围,以及无数汇聚于此的高僧大德,让法显心驰神往。于是,法显离开了自己生活了五十多年的故乡,到达长安。在长安的十余年时间里,法显遍访高僧,研习各种佛教经典,他自身的佛学修为也得到很大提高,从一名普通的比丘僧成长为一名得道高僧。然而,法显在修行的过程中,遇到了瓶颈。当时,佛教十分兴盛,信徒已遍布大江南北,然而却没有一套系统完整的清规戒律来规范其行为。自从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以后,中原与西域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法显最终决定,西行经丝绸之路前往佛法的发源地印度,求取佛法戒律的真谛。

399年,法显离开长安,开始了漫长的西行之路,跟他一起的还有十位志同道合的增人。一年后,法显一行人西出玉门关,进入了广阔的西域地区。很快,法显一行人遇到了西行路上的难关——白龙堆沙漠,在他后来的游记《佛国记》中,法显记述了自己穿越沙漠时的情景:“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四顾茫茫,莫测所之。唯视日以准东西,人骨以标行路耳。屡有热风恶鬼,遇之必死,显任缘委命,直过险难。”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经过十七个昼夜,一行人终于穿过沙漠,到达西域小国——鄯善(又名楼兰)。法显在游记中,描述鄯善的风土人情:“其地崎岖薄瘠,俗人衣服粗与汉地同,但以毡褐为异。其国王奉法,可有四千余僧,悉小乘学。”法显还发现,这里的人奉行印度的法律与生活习俗,国中僧人以梵文为专用语言。这些发现,坚定了法显继续西行取经的意志和决心。在鄯善休整一月后,继续前行,经过焉夷国时,该国之人“不修礼义,遇客甚薄”。之后法显继续前行,到达于阗国,对于艰难跋涉的旅人来说,此处正是可以遮风避雨的理想之所。法显描述该国情况:“其国丰乐,人民殷盛,尽皆奉法,以法乐相娱。众僧乃数万人,多大乘学,皆有众食。彼国人民星居,家家门前皆起小塔,小者可高二丈许。作四方僧房,供给客僧及余所须。”法显到达于阗的那段时间,正值该国每年一度的佛诞节(传说中如来佛祖的生日),节日期间举行了盛大的佛像游行仪式,这种大型的礼佛活动,给法显留下了深刻的影响。于阗当地的瞿摩帝寺,六十四岁的法显发现了几部中原没有的佛家经典。在于阗休整三个月之后,法显等人继续西行,途径子合国,于麾国、竭叉国、穿过凶险万分、“飞沙砾石”的葱岭,一行人终于到达目的地——天竺。

大漠风沙淹没的黄尘古道!

五世纪初的天竺地区,由大大小小三十余国组成,其疆域包括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等国。法显一行人进入天竺后,首先进入陀历国,瞻仰了此处的弥勒菩萨像。之后继续向西南行进,来到了印度河流域,法显的《佛国记》中记载,印度河“其道艰阻,崖岸险绝,其山唯石,壁立千仞,临之目眩,欲进则投足无所。下有水,名新头河,昔人有凿石通路施傍梯者,凡度七百。度梯已,蹑悬緪过河。河两岸相去减八十步。九译所记,汉之张骞、甘英皆不至此。”渡过了印度河不久,法显一行人来到了乌苌国、宿呵多国,开始了他们在印度求取真经、瞻仰圣迹的活动。法显瞻礼了乌苌国的佛足迹、晒衣处以及度恶龙处,宿呵多国的佛塔,犍陀罗国的佛陀“以眼施人处”及其佛塔、竺剎尸罗国的佛陀前世“以身施虎处”及其遗址上所建的佛塔等几处圣迹。法显西行本是寻找佛法戒律,然而北天竺地区的佛教戒律是由当地高僧代代口头传授,并无经文可以抄写。法显于是决定继续向前,进入佛教发源地——中印度地区,去寻找真经戒律。然而,法显一行人却发生了一次重大的分流,有人动身返回中原,有人则自行去别处求法,法显同行只剩慧景和道整两位僧人。

大漠风沙淹没的黄尘古道!

402年底,六十六岁的法显继续前行,来到了那竭国,拜谒了“佛影”,此处“观之如佛真形,金色相好,光明炳著,转近转微,仿佛如有。”法显等三人离开那竭国后,南度小雪山,随行高僧慧景命丧于此,法显十分悲痛,埋葬慧景之后,法显与道整继续前行,终于进入佛教的发源地——中印度境内。法显介绍这一地区:“寒暑调和,无霜、雪。人民殷乐,无户籍官法,唯耕王地者乃输地利,欲去便去,欲住便住……国中不养猪、鸡,不卖生口,市无屠行及酤酒者。货易则用贝齿。”因几乎没有史藉流传下来,法显《佛国记》中关于古代印度的记载,成为研究这一地区重要的史料。404年,法显到达了释迦摩尼的出生地——迦维罗卫城,此地已失去往日的佛祖荣光,“城中都无王民,甚如丘荒,只有众僧、民户数十家而已……人民稀疏,道路怖畏白象、狮子,不可妄行。”405年,怅然若失的法显到达摩羯陀国的首都巴连弗城,城中著名的高僧居住在该城的大乘寺中,名叫罗沃私婆迷,他的佛教造诣颇深,法显正是在他的帮助下,终于找到了梦寐以求的佛法戒律。405至407年间,法显一直居住在巴连弗的大乘寺中,一边学习梵语,一边抄写经书。法显抄写了大量从未流传至中土的佛经、论书,他就像嗷嗷待哺的婴儿,不知疲倦的抄经,如饥似渴的吸收着经律中的知识。

大漠风沙淹没的黄尘古道!

当法显准备携带抄好的经文回国之时,同行僧侣道整不愿归国,于是法显只得独身一人踏上归程,当时他已经七十岁了。这时的法显年事已高,已很难经受起陆路的艰苦跋涉,他决定选择海路归国。归程中,法显来到位于恒河三角洲东端的多摩梨底国,在这里居住两年,抄写了大量佛经,还学习了绘制佛像。409年,法显离开多摩梨底国,乘船到达了印度洋上的狮子国(今斯里兰卡),他在该国无畏山寺内又发现了许多珍贵的戒律典籍,于是又停留两年之久,以研读和抄写这些经典。

大漠风沙淹没的黄尘古道!

至411年,长达12年的取经之旅,让法显找到了佛教世界里最为完整的戒律经典。法显自此取得全部真经,终于正式踏上归途。同年8月,法显乘前往中土的商船归国,此时他已经74岁高龄。海上天气变幻莫测,“东下二日,便值大风,船漏水中”,法显只得将随身器物丢入水中,但他誓死也不愿丢弃自己千辛万苦求得的真经。后来船只到达耶婆提国,经过休整,五个月后再度出发。船只航行几日,又一次遇到暴风雨,船上婆罗门商人聚集起来,竟准备将法显抛入大海,用作祭祀海神的贡品。他们认为,船只遭受灾祸,全因船上这位来自中国的异教徒所致。此时,一位中土客商挺身而出,保护法显周全。他对这些人说:“汝当下此比丘,亦并下我!不尔,便当杀我!汝其下此比丘,吾到汉地,当向国王言汝也。汉地王亦敬信佛法,重比丘僧。”船上的婆罗门商人知道利害,才放弃谋害法显,一场致命的危机因此化解。经过三个月的航行,海船终于抵达中土,这时的法显已经75岁。法显的航海经历,为中国乃至世界航海史留下了珍贵的纪录。

法显西行取经,途中穿越三十余国,历时13年,终于归来。他带回的经书有十二部,六十余卷,上百万字。为了完成翻译典籍的重任,他没有回到遭战争严重破坏的长安,而是前往东晋国都建康(今南京)。在这里的道场寺,法显与来自尼泊尔的僧人佛陀跋陀罗共同翻译经文,西传经文的翻译极大的丰富了中土佛教律藏的内容,为汉传佛教戒律的整肃做出了巨大的贡献。414年,法显离开道场寺,赴荆州江陵的辛寺修行,在这里,法显写下了人生中重要的一部著作——《佛国记》,他将自己13年西行求法的经历,全部写进了这部书中。423年,法显在这座寺院中逝世,享年八十六岁。

大漠风沙淹没的黄尘古道!

法显不仅是一名杰出的佛学家、旅行家、翻译家,更是一名伟大的冒险家、开拓者,正是他的伟大探索,丰富了国人的地理知识,拓展了视野,引发了后世玄奘等人西行求法的高潮,促进中国与南亚等地的友好交往。法显所作的《佛国记》被代代相传,更被翻译为英、法、印度、日等多国版本,为古代中外文化的交流的历史进程留下了珍贵的遗迹。

法显西行的目的原在寻求戒律,当时北印度佛教律藏的传授, 全凭师师口传,无本可写。他到了中印巴连弗邑摩诃衍僧伽蓝才抄得最完备的《摩诃僧祇众律》(其本传自祇洹精舍);又抄得《萨婆多众钞律》一部(即《十诵律》)约七千偈,这都是当时所通行的本子。此外还得着《杂阿毗昙心》约六千偈,《方等般泥洹经》约五千偈及《摩诃僧祇阿毗昙》等。法显后来又在狮子国(斯里兰卡)抄得《弥沙塞律》,又得着《长阿含》、《杂阿含》和《杂藏经》,都带了回来。这些都是中土旧日所无的大小乘三藏中的基本要籍。其《涅盘》一经,首唱佛性(即如来藏)之说,而又不许阐提成佛,保存经本原来面目,更为可贵。他在建康道场寺和佛驮跋陀罗共同译出的有下列五部:《摩诃僧祇律》四十卷、《僧祇比丘戒本》一卷、《僧祇尼戒本》一卷、《大般泥洹经》六卷、《杂藏经》(勘同《鬼问目连经》一卷)。

大漠风沙淹没的黄尘古道!

这些译本,由法显在场共同斟酌,译文都很朴素而传真,别成一格。此外,旧传他还共佛驮跋陀罗译出《杂阿毗昙心论》十三卷,其本早佚,确否待考。至于他带回的《弥沙塞律》,后于刘宋景平元年(423)由罽宾律师佛陀什译出;《杂阿含经》亦于刘宋元嘉十二年(435)由求那跋陀罗译出。又元嘉十年(433)印度三藏僧伽跋摩补译《杂心论》(原经求那跋摩翻译未毕),他所依据的也许就是法显从印度抄写带回的梵本。《长阿含经》在法显回国的次年(413)由罽宾婆沙师佛驮耶舍在长安依另一底本译出,法显的抄本埋没未传。 此外,法显还详述西行求法的经历,留下了《历游天竺记传》一卷。此书成于义熙十二年(416),为中国古代以亲身经历介绍印度和斯里兰卡等国情况的第一部旅行记。它对于后来去印度求法的人,起了很大的指导作用。同时在他的记载里,还保存了有关西域诸国的多可贵的古代史地资料。因此,近代有英、法文等译本,极为各国历史学者和考古学者所重视。

大漠风沙淹没的黄尘古道!

相关文章

  • 大漠风沙淹没的黄尘古道!

    我们很多人都看过西游记的电视和电影,接触过这本世人皆知的小说,那传奇色彩和故事,人人都可以娓娓道来。今天我们这里介...

  • 大漠长河雪纷纷,围炉煮酒话平生

    文|唐半仙儿 【壹】 在关山以南,幽城以北的黄尘古道边,有一家名唤“大漠雪”的酒馆,不同于这大漠里的许多酒馆,这家...

  • 卜算子•黄尘古道

    茫茫黄沙道 悠悠驼铃声 风雪边城春无踪 铁甲盔簪冰 塞雁...

  • 斜阳草树,黄尘古道

    斜阳草树,黄尘古道 ——走过赵州第三章 圪塔头 ——陈明辉 时光荏苒,沧海桑田,一晃两千多年过去了,现存的圪塔呈圆...

  • 七律《月牙泉》

    七律《月牙泉》 孪生姊妹靓花容, 怡性灵山映月鸣。 五色风沙飞野马, 一弯魅影幻游龙。 七星铁背人难老, 古道黄尘...

  • 中国古代将帅悲歌2022-06-26

    岁月淹没了黄尘古道,荒芜了烽火边城。远去的历史隐约着刀光剑影,回响着鼓角争鸣。 七国争雄、穆公东扩、秦灭六国……其...

  • 美文荐读‖废柴江湖第11季诗词组2号‖过客

    文/ Angel_0409 你策马扬鞭 任由古道风沙 淹没了我的容颜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 如昙花般开落 犹记得那时...

  • 酒泉颂

    黄沙漫天,淹没无数古道、孤城 却遮盖不了你似水的柔情 长河落日,无不显示大漠的荒凉 却掩饰不住你迸发出的生命的气息...

  • 废柴江湖第11季诗词组2号‖过客

    你策马扬鞭 任由古道风沙 淹没了我的容颜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 如昙花般开落 犹记得那时的你我 策马江湖 走遍了山川...

  • 大漠敦煌 作者 : 秋酿醇酒

    我多想带上装满梦的行囊 牵一只骆驼 去哪风沙弥漫的远方 我多想沿着遥远又遥远的古道 寻找我梦中的大漠敦煌 穿过祁连...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大漠风沙淹没的黄尘古道!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mofr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