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3306080/7c57af2008d9d41a.jpg)
敕勒歌
作者:佚名(南北朝)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记得读书的时候,当课堂上学到这首《敕勒歌》时,就被诗里描绘的大草原,深深地吸引住了。毫不夸张地说,从未到过大草原的我,对于草原的认知,是从这首诗开始启蒙的。
今晚听到中国音乐学院管弦系教授、青年大提琴演奏家刘蔓,演奏的大提琴曲《牧歌》,让我重温了这首《敕勒歌》,用此诗来诠释该曲的意境,那是再恰当不过了。
听曲前,让我们先来读下百度里,关于牧歌的解释:
牧歌是指牧童、牧人唱的歌谣;以农村生活情趣为题材的诗歌和乐曲,具体包含以下两个层面:
1. 牧童、牧人唱的歌谣。
唐元结《五规·戏规》:" 元子 反倚于 云丘 之颠,戏牧儿曰:'尔为牧歌,当不责尔暴。'" 王西彦《古屋》第五部四:"那些赤背露腿的牧童们,应了邀请,给我唱了一个婉转的牧歌。"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第一章:"这是一首有情有景的牧歌,淳朴而又真实。"
2. 泛指田园生活。
阿英《<流离>自序》:"在我,是最值得纪念的一年,也是最富有牧歌情趣的生活的一年。"
根据这些解释,我个人感觉这曲《牧歌》,表面上可以看作,一首牧童、牧人唱的歌谣,其实引发听众共鸣的,则是《敕勒歌》的意境,和对田园生活的无比向往。
这些年来,我曾先后听过小提琴,马头琴等多种配器的《牧歌》,而唯独钟情于大提琴版本,那是因为大提琴深沉奔放,浑厚丰满的音色,更贴近我心目中的草原气息和味道。
应该说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都住着,属于自己的一首牧歌。活在喧嚣的闹市,谁不期盼着牧歌般的田园生活。可是,又有谁能放得下,心中对名利的执着,甘心归隐山林?这无不在揭示着,人性的矛盾和冲突了。
然而,当你读过高鹗续写的后四十回《红楼梦》,你会从中窥得古人,对于这种矛盾处理,其实是很有智慧的。贾宝玉最后的结局是“中乡魁宝玉却尘缘”——贾宝玉中了举人,又留下儿子贾桂重振家业,自己则飘然而去,出家当了和尚,还被皇帝封了“文妙真人”。
高鹗续写《红楼梦》,很多红学家都质疑他,有狗尾续貂之嫌。不过在我看来,至少对于贾宝玉的结局,还是续得很有水准。人生一世,草木一秋,总得在尘世里,斩获些许功名,遗留给后人,自身便了无牵挂,回归心中的牧歌。功德圆满,如此甚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