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篇计划外的文字。只因为被触动。
1)
这是关于教师月刊杂志编辑林茶居先生的一些讲座感悟。他讲座的题目是《诗如何参与教育建设》,虽然他近两个小时的分享,直到最后15分钟左右才进入主题。也就是说他前面的铺垫,他的开场白真的有点长。
不过这长的还是有一点点意味。
他说他有三个圈,一个是酒圈,一个是阅读圈,一个是写作圈。酒圈当然是指那种可以喝两杯酒的朋友。这三个圈都以精神交流为主,所以人家可以成为一个编辑,也就不足奇怪了。
他说别人都说他长成一副文人的模样,而我却觉得他有仙风道骨的模样:光头,棉麻衣裤。
欣赏他说的这样的一种态度,不轻易下结论,不轻易做判断,不会去非此即彼。这是我当下最要警惕的事情。
他这样解释什么叫随笔:随笔随笔就是随手随心。当然什么样的手,什么样的心值得考究。
什么样的手呢?我以为首先必须是一双干净的手,一双灵巧的手,一双有温度的手。
什么样的心呢?我觉得应该是一颗纯净的心,一颗向上的心,一颗能随时感受周围环境的心,一颗和他人能同理的心。
用这样的手和这样的心写下来的随笔,可能才不会出现茶居先生所说的那种油腻感,那种煽情感,那种个人义气感。
他说了一个很有意义的句子,他说:以一首诗去“消化”一列火车。我想了半天,这个句子到底想表达什么呢?难道是要用诗意的美感或者诗意的哲学和火车的速度、火车的秩序感、火车的方向感,火车的网络感连接起来?呵,诗人的世界里有我太多理解不了的东西。
他说他曾经干过一件事情,给曾经用过的电话号码去打电话,还打了两次。他还准备要写一首诗,就是写电话号码,还想让把他拍成电影。这真是一件很有意思也很有仪式感的事情。也只有作为诗人才想到做和可以做。
他专门解释了“诗意的栖居”这4个字在房地产中的应用。反正他讲了他的背景,也讲了他的一些弊端。我懂还是不懂呢?哈哈。
2)
晚上是论坛活动,我从报名开始就参加了学校管理的技术与艺术,当然,是因为看见了论坛的主持人是厦门英才学校的校长吕云萍。
卡卡老师也来了。我们这个论坛是没有吆喝的,但是大家还是如约而至。
我们先玩了一个热身的游戏,很好玩,虽然很简单。一下就拉近了彼此的距离。接着我们做了自我介绍,一圈下来就花了40分钟的时间,我发现老师们一打开话匣子就很不容易刹车。所以一开始的规则制定好,每个人只允许介绍什么就可以了,把更多的时间留给我们论坛的主题,可能会更好一些。
我介绍完毕,吕校长说她对我有一些认识,并说出了我参加的活动,我有一点点受宠若惊。
我以为来参加我们这个论坛的,至少是学校的管理者,但是居然会有三个乡村小学的老师,他们只有一两年的教学经历,他们很坦诚的说他们参加这个论坛的目的是想看看校长们怎么当的,因为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他们会发现他们完全听不懂领导到底要什么。我们笑他们是知己知彼做到百战不胜。其实这个背后的原因要去深挖的话,可能会觉得,农村学校或者不只农村学校的一些悲哀在里面。
接着吕校长分享了她的成长经历,她说她把“成为别人的贵人”作为她的为人理念,而不是把自己定位于一个校长,一个管理者。他这样说是因为在她的成长过程当中,遇到了一些她的贵人。尤其讲到她刚入职的第1年,学校给她派了一个快要退休的老师,每天上课,备课,包括穿着打扮,师傅都会是严格的要求她,她在入职的第1年里,就上了20节公开课,这个工作量对于一个新老师来说那是巨大的,同时她的成长也是巨大的。
她还分享了当初去厦门英才学校应聘的时候的一些种种,以及直接把她从一个班主任提拔为学校校长的事情,这在公办学校的流程里是不符合的。但是在私立学校,一切以才华为主,这是可以的。她主要分享了她刚当上校长的时候,面临的招生的事情就是去联系幼儿园去做幼小衔接课程,然后就靠着这样的方式,去招来了一个班的学生。个中的艰难,只有她自己一个人知道。
吕校长的分享里无一不体现出她的人文光辉和人性魅力,我想能够在她手下工作的老师绝对是幸福的。她还说他们,等这次教育行走结束的时候,他们去周庄,找一个酒吧,然后他们去现场卖艺,陪着老师们做他们想做的事情。跟老师们唱歌喝酒跳舞都是可以的,甚至有老师提出去发呆,她也完全同意。有这样一位愿意把生命和老师们联系在一起的校长,谁都会喜欢。
我还是心系三位乡村教师,我分享了我的一些观点,然后我就请吕校长为他们支招,环境依然是如此,那她们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做到更好?其中一位朱老师讲了关于手机的两件事。大家先七嘴八舌的议论了一番,都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最后是吕校长发言,吕校长的发言,更加证明了她这个校长的智慧。她首先肯定这位老师的做法是正确的,是没有问题的。其次,让老师换位思考一下,为什么她的问题没有得到及时的回应,有可能是当时的领导们都比较忙,或者在他们眼里来说,这都不是一个事儿,是她自己放大了这件事情。同时也要注意沟通的技巧和方法,注意沟通的场合与语气。这位分享的老师,她也从中得到了启发。
吕校长说,我们要从对某个现象的抱怨认识到,这恰好是一种机会,机会来的时候我们首先是看问题是什么,然后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找出1234,甚至更多的方法,进行方案选择,最后执行实践,我们很多时候的慌乱都是因为我们的欠逻辑性去思考。
回想我最开始的回忆和思考,我还是停留在那个小我的阶段。如果我现在身处的环境,和三位乡村教师一样的话,我可能做的和他们差不多。想到这里,我发现我这几年的成长还是太少了。
寻找一种力量,让自己更柔软地妥协但更能坚持自己。这是对我来说,最大的触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