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共读缘起
看到大夏书系寒假要共读的书是《给教师的68条写作建议》,感觉这个共读来得太及时了,我马上分享到"教育行走一起写吧"日更挑战群。
查看这本书的目录,分门别类,对教师各方面的写作进行了较为细致的指导。这对参与日更挑战的老师来说,真的是如虎添翼。坚持写作是我们写吧群每天都在做的事,如果能写得更有针对性,更有方向性,那写作就会更有成效,大家的坚持写就更有意义了。
我的寒假共读倡议收到了很多老师美好的回应。看到人数不少,我便建了一个共读群,有近60位老师加了进来,一起参与共读。我们除了自己阅读,结合自己的经历进行反思,写下读书笔记。还举行了6次共读分享会。
要想真正拥有一本书,真的需要自己用心地去阅读。像这种实操性比较强的,还需要认真地去实践,去反思。只有把方法用起来,练起来,内化为自己的技能,才算真正读得进去,读得出来。当然,有了一群人的共读,有一些领读的分享,有一些群中的讨论,有共读任务的驱动,阅读起来更轻松,也更有实效性。
我发现,这次参与共读的老师,日更文章的内容更丰富,文章内容也更聚焦,教育随笔的味道越来越浓。虽然我们的日更挑战对内容没有要求,但老师们能把内容指向教育教学,这样的专业化成长进程会更快。随着阅读的深入,大家分享的收获,越发觉得这是一本值得更多老师阅读的书籍。
二、细嚼慢咽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这本《给教师的68条写作建议》,作者是吴松超。他是《教育时报》编辑记者。职务作品曾获得全国教育报刊优秀新闻作品一等奖、河南省优秀新闻作品一等奖等。参编“中原教育崛起丛书”河南省中小学班主任素养提升工程丛书”等。是一位读过非常多老师教育文章的编辑。
这本书全书共11章,细分出68个跟教师写作相关的问题。几乎可以扫除影响教师写作的各种障碍——写教案、写教学反思和听课笔记、写读后感、写教育随笔等,都有具体的方法和建议。
仔细阅读每一章节,每一个问题,都能得到一点启发,有的还颠覆自己曾经的认识。
《给教师的68条写作建议》首先介绍的是写教案。看到这一个标题,我不禁在问:写教案也是教师写作的一种?因为在我的印象里,平时写教案创造性的活不多。仔细阅读,更是颠覆我的印象。比如说教学目标。我们平时教案的教学目标,包括公开课,大多数是教学参考书怎么说我们就怎么写,几乎是千篇一律。没想到,这一个教学目标在作者眼里居然这么重要。是备课的重中之重。真的是长见识了。
第3章是《写教后记和观课记》。相对于教案的书写,这一章提到的两项写作,倒是大家平时经常做的。所谓的教后记其实就是我们平常说的教学反思。叶澜教授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可能成为名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这边强调的就是教学反思的重要性。
很多教师的教后记写得平淡,反思不深入,还找不到反思的点。书中归结了两点原因:找不准有研究价值的反思问题;反思触及不到课堂教学规律,学科教学本质的东西。
作者还谈到,归根结底是教育理论素养不高的缘故。他建议渴望专业成长的教师要重视提升教育理论素养,尤其要主动寻求学科教学的教育理论支撑, 建立自己的课程观、课堂观、教学观、学生观。唯有如此才能在面对同样的课堂教学问题时,打开思维,找到不一样的思考角度,思考才能更深入。
写作就是研究、反思,拿起了笔就是踏上了专业成长之路。评课、议课,写观后记,写教学反思,都是学校要求做的事。一些的老师有应付之意。如果我们可以把这项学校的要求,扎扎实实地做好,成长就在不知不觉间进行着。
第4章"上学记",读起来算是比较轻松,以讲故事为主。吴老师讲别人的故事,也回顾自己的故事。经由他的讲述,我们认识了几个不同性格、不同特点的老师。我们曾经是孩子,但很多人已经忘了小时候的自己。通过写上学记,既可以遇见童年的自己,也可以反思哪些老师好的教育教学方法我们是受益的,可以学一学。或者哪些方式伤害到了幼小的心灵,我们应该避免。
第5章主题是《写教育生活》。教育生活是我们身为教师最重要的一块内容。要把这部分内容写好,首先要真实。就是书写自己真实的教育生活,记录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表达自己对教育的理解和情感。其次要坚持。流水账能够坚持“流”,天长日久就能汇流成河,成为好文章,也成为生命中的一个一个珍贵的记忆。也要注意放下功利心。不为数字而写、不为发表而写,只是随心所欲地记下心中流淌出来的文字。更要学习与思考。花里胡哨的文字假如没有思想充盈的话,只是一作华美的外衣。
一线教师的理论知识学好了,才能更有地放矢地指导自己的课堂创新。课堂创新了,用心地经营教育生活,让教育生活丰富、精彩起来,就更容易写出好东西。
第6章《写学生故事》。教育生活方方面面,但学生故事是最特别的。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更是教育成败的展示,最重要又最容易被忽略。对学生的关注,对于学生的研究,一定不是班主任一个人的事,而是每位教师都应该有的意识。写学生故事有助于教师成为学生成长的引领者、指导者做学生生命中的"贵人"。
如何写好学生故事?这三点可以借鉴:从个别学生的成长故事中完成对一些教育问题的和现象的分析,总结、归纳出一类学生的教育思路或方法;从"叙事"导向变为"问题研究"导向,把主要笔墨放到发现与分析普遍性的教育问题上,从学生个案故事出发,提出问题,进而具体分析问题,构建解决这类教育问题的思维模式;记录要有连续性,系统性。就像杨聪和吴樱花老师那样,连续一个学期甚至三年去写一个学生的故事,在分析问题时要有系统思维,尽量把各种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都关注到。
第7章《写读后记》。如何写好读后记,吴老师在书中分门别类地分析,并给了很多方法。简单的说,就是"先把书读好""不读通透不成文章"。你想写好读后记,首先得把读书的问题解决好,把书读好了,读通透了,你的读后记、读后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第8章《创作教育类文学作品》。这一块内容的写作,平时老师可能比较少关注到。不过做好了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老师为了帮助学生,喋喋不休地讲道理。老师为了提升学生的成绩,不厌其烦的让学生刷题。这些都不是学生喜欢的方式。如果能够把这些东西放在故事里,学生就能够在阅读中,在听故事中被潜移默化。这就涉及到阅读。如果阅读的内容是他们自己的老师编写的,对孩子可能更为契合。孩子阅读起来兴趣也会更高。
第9章《写教育评论》。教育评论不好写,它需要写作者有比较好的理论基础,有比较不错的教育思考力。不过教师写教育评论是有很多益处的:促进思考,磨砺观察和思考的敏锐度;增进教育理解,对教育的基本问题,开始有自己的见解;锤炼语言,让表达精炼、准确,有逻辑。所以教师想获得更专业化的成长,这块内容需要尝试去写。
第10章《给报刊投稿》。文章要在报刊发表需要经过一审二审三审,这就要求你的语言更精炼,你的思维更敏锐。有意识地向报刊投稿,你对自己的要求会更高,跟报刊编辑交流的过程中,你的提升也会更快。如果文章还能顺利发表,那对增强你的写作自信心,提升你的影响力都有非常大的作用。
第11章《教师专业成长的内核》。教师的成长有规划,成长的可能性一般会比较大。但吴老师阅读过大量的教师成长规划后,却有些担心。他觉察到很多老师在谈论成长时,其实并未真正想清楚何为成长。关于教师专业成长的维度,吴松超老师提了几个方面:教育信念、专业技能、自我认同。
三、写在最后
这本书,我花了一个寒假,通过自己认真细致地品读,还和一群优秀的老师一起共读分享,交流碰撞,算是深度拥有了这本书。但我知道,要真正拥有这本书,还需要后续坚持不懈的实践与反思。只有内化为自己的所得,形成技能,真正获得成长,才算真正拥有。
告诉自己,心存热爱,不断学习,不断阅读,不断记录与反思,不断改进再实践,做一个专业的老师,做一个智慧的老师,和学生一起过一种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
最后用《给教师的68条写作建议》序言中的一段话与大家共勉:"教师写作,是让教育变得更美好的重要途径,也是教师通往职业幸福之路。当然,这条路并不是好走的坦途大道,需要教师付出很多时间与心血。教师写作,是一定会感到累、辛苦的,也一定会遭遇脑袋空空、写不下去的苦恼阶段,但要相信:坚持写下去,收获的将是长久的快乐与幸福,是精彩的教育人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