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越长大,就越怀念小时候的年味,不是那时候有多么欢喜,而是再也找不到曾经的感觉了!”
一直以来,很庆幸自己从未体验过什么叫乡愁,也许在外乡人眼里,我们是幸福的,因为免去了每次节假日都奔赴归途中的滋味。而我,这个所谓的家乡宝,却羡慕起那种归心似箭的期待。在我的认知里,能有所期待而愿意为之花费很多心思去筹备的一件事,是多么的有意义。
儿时的年味|回不去的岁月,找不回的年味每次看到一些返乡潮的新闻,内心都是激动却又心酸的。看到那些骑行大军,一辆摩托车就寄托了对家的向往,一家三口或者夫妻二人,一堆带回家的年货,骑行几天几夜,回到家推开门的那一刻,心里应该是温暖至极吧?还有那些带着孩子在各种车站一等大半夜或者一整天的归乡人们,大包小包,吃的喝的用的,全都准备齐全,只为这漫漫长路,不饿肚子,能给家里人带去更多外面的“繁华”!在他们眼里,疲惫算什么?饥寒算什么?拥挤算什么?寻得一张票,走在归途中,足矣!
儿时的年味|回不去的岁月,找不回的年味儿时的年味是三分春联、年画及浆糊。红彤彤的春联贴在家家户户的屋门上、房门上,连一些饲养牲畜的猪圈、牛圈、羊圈和鸡圈也都贴上了大红对联。家里的新年画更是贴满了墙壁,连房门上也贴上了年画。儿时最爱贴年画,什么“红灯记”、“沙家滨”、“美丽的黄山”等等年画,至今还记忆犹新。于是,过年期间最好奇的就是到各家各户看春联,欣赏精美的年画。记忆中的年味是在红春联的海洋,是年画的集中展销会。
儿时的年味是三分声声鞭炮响。有人说,年味是由鞭炮烘托出来的,没有鞭炮声就不像过年。在关于年的古老传说里,鞭炮就是主角之一,此俗延绵至今,已经成为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于是,从大年三十一直陆续地放到正月十五。而年味的鞭炮声又与平常不同,它不是集中在一个方位响呀响,而是从早到晚东响一下西响一下,南响一下北响一下。儿时的过年,最期盼的就是拥有一挂鞭炮,如果拥有,不是一下子放个底朝天,而是把整封鞭炮拆开来,一个一个或一小段一小段地放,营造出浓浓的年味。如果谁家放鞭炮,孩子们便一拥而上,去抢那些没有放干净的鞭炮,但是现在我们那儿已经禁放烟花了,这种独有的年味也随之消失殆尽!(允悲)
儿时的年味是二分压岁钱。据说,压岁钱最初的用意是镇恶驱邪。因为人们认为小孩容易受鬼祟的侵害,所以用压岁钱压祟驱邪,帮助小孩平安过年,祝愿小孩在新的一年健康吉利、平平安安。记忆中每年的大年三十晚上刚吃完年饭后,爹妈就塞给我们压岁钱。于是,为了多挣压岁钱,兄弟姐妹之间争相跟着父母去亲戚家拜年。
儿时年味是二分拜年。儿时家里亲戚特别多,七大姑八大姨,足有一、二十家,家家都要走访到。记忆中那时给亲戚们拜年的礼品,也就是饼干、红糖、糕点之类的,撑死几块钱就打发了。由于到亲戚家拜年“油水”多,不仅而有大鱼大肉好吃的,还有鞭炮放,给压岁钱,孩子们都争着去。
儿时的年味|回不去的岁月,找不回的年味在普通农家,每年能宰上一头年猪是一家人“运程”好坏的象征。“年猪”本来应该是专门用于过年食用的猪,可在我童年的记忆里年猪是一家人一年到头肉食的主要来源。这头猪在快进入腊月的时候就开始“贴”食,即喂精饲料,用最短的时间将这头年猪喂得膘肥体壮。
那个时候宰年猪从一大早开始进行的,宰猪的师傅是提前预约好的,早饭后就得开始作准备工作。在院里支起一口大锅,倒进满满一锅水,用干柴烧开。
当猪被宰猪师傅宰死后,就放到开水锅里烫,为的是把毛烫软,以便刮得干净利索。等到把猪收拾干净,还得用杆大称称一下重量,要估算出自家留多少,卖出多少。然后割下一大块比较肥一点的肉,送到厨房去,因为得请上关系比较好的邻居和族里的人吃一顿,叫“吃尝肉”。
在我的记忆里,每当看到大锅里炖第一块肉时,我和弟弟们总站在锅台边,紧紧地盯着锅里跳动的肉块,闻着那飘出的香气,不知不觉地唾液流出。母亲在旁边看了,便会用筷子扎出一小块肉放在碗里,我和弟弟们就抢着伸手去抓,抓到手,顾不上烫嘴,狠狠地咬下去。那味道,真的是香啊。
儿时的年味|回不去的岁月,找不回的年味除此之外,我们一大家族人,轮着每家吃一天,不管大大小小,到那一天都要到对方家里去,吃吃喝喝,年长的喝酒唠嗑,小的就打牌玩游戏,我最记得儿时的我,最喜欢一大群小朋友坐在松针地上打牌,抽乌龟、干瞪眼,多么值得回味的游戏啊,不管输赢,全看运气,输的脸上贴满小纸条,或者拱草墩(用头拱),其他赢的小朋友在一旁看得哈哈大笑。
多么美好的童年啊,回忆满满,却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年已经没了期盼,没了惊喜。除了约定俗成的必须回家团聚,饭后必不可少的春晚,好像也没了其他能象征着真正过了年的事儿。压岁钱?现在给小孩压岁钱,也过时了,你前脚给,后脚就有人立马补还给你,就跟从你手上沾了个喜气似的。不知道小伙伴们那边是不是这样,反正我们这边是这样的。
儿时的年味|回不去的岁月,找不回的年味好怀念小时候的年味儿啊,为什么越长大越孤单,估计是因为满足的点不一样了吧!
#羽西X简书 红蕴新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