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今日看点哲思读书
多少人行事与别人不同是因为明白了这点?

多少人行事与别人不同是因为明白了这点?

作者: 灰堆积木 | 来源:发表于2016-12-29 23:57 被阅读1032次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君子于事必辨其是非,小人于事必计其利害。”君子小人,总在一念思量,用心不同,所以他们各自所看到的、了解到的东西也不同。宋儒陆象山是这样解释这句话的,“人之所喻,由于所习,所习由于所志”。用白话说,是这个意思,“君子所了解的在义,小人所了解的在利。”

    因为看到的东西不同,所以行为也就跟常人不同。

    比如同样是盛夏口渴难耐,路人看到梨树,想到的是,先吃了解渴再说,于是纷纷去摘梨吃;惟独许衡静坐树下不动,因为他想到的是"不是自己的梨,岂能乱摘!"。可笑,有人还笑其迂腐:"世道这么乱,梨树哪有主人!"但,许衡的回答是"梨虽无主,难道我们的心也无主了吗?"

    君子看的是义,有的是远见。摘了梨,就败坏了品行,虽然只是一个小缺口,但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因为这个小缺口将来会引起大后果,所以不放任自己。

    也是因为这个原因,诸葛亮会选择“七擒孟获”。

    诸葛亮受刘备托孤遗诏,立志北伐。就在这时,蜀南方之南蛮又来犯蜀,诸葛亮当即点兵南征。到了南蛮之地,双方首战诸葛亮就大获全胜,擒住了南蛮的首领孟获。但孟获却不服气。孔明得知一笑下令放了孟获。放走孟获后,孔明找来他的副将,故意说孟获将此次叛乱的罪名都推到了他的头上。副将听了十分生气,大声喊冤,于是孔明将他也放了回去。

    副将回营后,心里一直愤愤不平。一天,他将孟获请入自己帐内,将孟获捆绑后送至了汉营。孔明用计二次擒获了孟获,孟获却还是不服,诸葛亮便又放了他。这次,汉营大将们都有些想不通。他们认为大家远涉而来,这么轻易地放走敌人简直是像开玩笑一样。

    孔明却自有道理:只有以德服人才能真的让人心服;以力服人将必有后患。孟获再次回到洞中,他的弟弟孟优给他献了个计谋。半夜时分,孟优带人来到汉营诈降,孔明一眼就识破了他,于是下令赏了大量的美酒给南蛮之兵,使孟优带来的人喝得酩酊大醉。这时孟获按计划前来劫营,却不料自投罗网,被再次擒获。

    孟获心里还是不服,说诸葛亮是用奸计抓住了他,难以服人。诸葛亮又放了他。如此反复七次,诸葛亮对孟获七擒七纵后,仍要继续放他走。

    孟获及其他土著首领终于对诸葛亮彻底信服了,不肯离去,孟获说:“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您代表着天上的神威,南方人不会再反叛了。)”

    汉营大将们不够远见,认为轻易地放走敌人简直是像开玩笑一样,但诸葛看的是未来,要的是孟获的心服,看似放弃了利益,其实获得的更多。

    喻于利的人是无法获得喻于义的人的追随。

    十六国时期,有个著名的政治家名叫王猛。他出身贫穷,非常喜欢读书,尤其爱读兵书,学习勤奋。

    不久,东晋大将桓温率领大军攻打前秦,王猛听说桓温来了,就披了一件破旧的粗麻布短衣,前去拜见桓温。

    王猛见了桓温,一面滔滔不绝地谈论天下形势,一面把手伸进衣襟里,捉身上的虱子,态度从容不迫,好像旁边没有人的样子。

    桓温见他言论精辟,认为东晋没有人能和他相比,就说:“我奉了朝廷的命令,带领十万精锐军队,出兵北伐,为民除害,可是关中的豪杰至今没有一人前来见我,这是什么原因呢?”

    王猛不假思索地回答说:“你不远千里而来,长安就在眼前,你却不渡过灞水去攻打,所以百姓都摸不透你的心,也就没有人来欢迎您。”

    其实桓温没有收复失地的诚意,只是想利用北伐树立自己的威望,王猛这几句话,正触及了桓温内心的秘密,桓温听后,不肯再谈下去了,打发王猛走了。

    桓温率领大军撤退时邀请王猛一道到南方去。王猛说:“请让我考虑一下。”

    王猛去征求老师的意见,老师告诉他说:“你怎能跟桓温这样的人共事呢?还是留在这里等待机会吧。”

    所以即使恒温拥有十万军队、能给予王猛瞬间的高官厚禄,王猛也不愿意追随他。


    这句话的解释我参考了钱老的《论语新解》

    如果喜欢论语,可以关注我哟~

    --End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多少人行事与别人不同是因为明白了这点?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bopv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