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今天中午的时候听了【澄长学院】的一直播,永澄老师分享了有关“如何提升经验萃取能力?”的直播分享。我简直不要太兴奋。
为什么?
如果你和我一样,自己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最主要是你还有了一些自己的见解。但这些见解都还不成体系,简单来说就是它们还没有获得一个结构,没能得以整合。
而今天,忽然就有了一位大神,他已经把更高维的成果整合好了,打成了包,送到你面前。一下子,你的思考成果与他的成果包进行打通,一切都变得不再一样。
如果是你,你会不兴奋吗!
这感觉就像是电视剧主角不慎跌落山崖,却意外的获得了不世奇功的秘籍。你会感觉,自己简直身披主角光环,感叹自己的运气怎么会那么好!
而这,只是我的好运之一而已!同时,我还运气爆棚了获得了一个彩蛋——倍增。
这不是我第一次听,但我觉得我今天是真的给听进去了。
为什么?
因为我联想到《刻意练习:如何从新手到大师》一书中提到的“天真的练习”。什么是天真的练习?它基本上只是反复地做某件事情,并指望只靠那种重复,就能提高表现和水平。更直接简单的来说,就是只知道埋头干。
如果我只是一味的重复现有的日反思复盘输出,自然我也还是能获得进步。但是,如果反思和复盘已经成为我的一种自启动形式的话,我如果还只是如此重复,那也就不会有太大的进度了。这样我就会困在“天真”之中进行自嗨。
那我要怎么办呢?上周我已经在日反思上尝到了甜头,那本周我要怎么做呢?这个时候,倍增的概念就像及时雨一般的再次来到我的跟前。而我因为吸引力法则,一眼就瞄上了它。
所以,现在的问题是,我要如何产出高出上周反思成果2倍质量的成果?
02
对于这个问题,我想到了2个方案:
第一个,实践大神的成果包。
考虑到自己想消化一下,好与自己现有的理论成果进行融合。所以,我决定将这个方式放在下周进行。
所以,本周我决定施行我自己个人的第二个方案,那就是走出舒适区。
以前我认为走出舒适区,是要去做一些挑战性的事,或者说是做一些更难的事。但《刻意练习:如何从新手到大师》却告诉了我,原来:
走出舒适区,是指试着去做一些不同的事,而不是更难的事。
比如反思这件事,如果遇到瓶颈,或是像我这样想追求倍增式的演化,就可以尝试做些自己没有做过的事,做些不同的事。
因此,我的下一个问题就是:那我要做什么不同的事呢?
03
说实话,第一时间面对这个问题,我也没啥好思路。所以,我就看了一遍自己上周都反思了些什么。
我上周反思的实例,包含了家庭领域的婆媳关系、亲子健康、职场小事、人际关系以及人生愿景。如果从领域角度来看,自己的这些实例分别归属于家庭领域、职业发展、社会关系以及自我实现4大领域。
这些是我站在一周之后回头去看,才看到的分类。然后我也就自然的发现,我的反思对象非常分散。也是,上周我想到了我要日反思,然后就干了,也没有什么具体筹划。这个体验,与《转行》中的观点一致:想太多,容易行动瘫痪。永澄老师今年也在强调这一点。
这不,现在已经动了,而且我也已经体验到了这个行动的巨大收益。如果没有这样的体验基础,我现在也就不会期待倍增,期待加速自己的演化速度。所以,没有自己最初的那个行动,就没有现在的一切。
说回我的问题,我本周到底要如何做不同?
我想,既然我上周反思对象领域如此分散,那如果我用一周时间,集中精力去反思一个领域的实例,会不会有什么不一样的化学反应发生呢?
我不知道。但我想尝试一下。
ChangeLog

完成时间:2018年12月10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