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道德真源《圣贤法语》栏目1003篇
摘自:《噶当大德语录拾零白话》
制作:东方阳熹

善知识扎嘉巴日说:
我们如果想要至心地如法而作,应当恒常修习死无常,背弃今世的希求和欲望。
由于今世的快活、舒适和名誉,使我们心不入法。应当知道这些都只是虚假的欺骗而己,一定要了不相干地快快抛弃它(“了不相干”,即如同梦中所见之幻相,与真我实无关系)。什么时候能够丢下它,那么人身就有了意义。
如果没能舍弃今世,虽然挂着善巧、戒严、讲说、修行的名头,实际上却是忙着如何把今生做大,营营役役欲壑难填。气力都耗费在罪与不善之上,与佛法则越来越不顺了。然后正想着还不会死,忙着经营今世的事业时,却在贪著中身亡,来世的生处不外乎恶趣而己。
如果生起了死无常的心,放下今世,虽然不如前面的那个人名声显赫,然而却在别人还没发觉时,已然成就了一切大义。不论何时死亡降临,此前念死的预备,会使他没有牵挂欢喜而亡。
所以我们应当心中提起死无常,已往已经过去,而今后的所作,应当观察是否混杂了今世。
如果混杂有今世,就混杂了烦恼,应当断除一切烦恼罪行,及其相似之法。想要断除这些,必须时时观察自心,守住正念,时时警惕不能放逸。
无论为了今世如何地勤劳,死的时候也只有赤条条空手而去。所以要迎接死亡,应当不掺杂今世的分别心,修习正法。
并且如果是想修行,明年与后世谁先到来还不一定,所以今天至明年之间,必须舍弃一切享受而积聚资粮(即修积福德和智慧),心中感到懊悔的行为应当修忏悔,对一切所缘的境界应当锻炼自心,知晓的佛法应当尽力修行,还要发愿尽力地利益众生。修行的方法就是这些了。
同理,下月与后世谁先到来还不一定,所以今天至下月之间应当这样作。
不但如此,明天与后世谁先到来还不一定,所以今天至明天之间也应当这样作。
甚至是今夜的寿命也不能自主,所以白日里就应当舍弃受用而培积资粮,忏悔心愆,广发大愿,修三摩地等,修行的方法也就不外乎这些了。
生者必有死,而且死亡不定什么时候到来,所以应当恒常地修习这今夜五种死行。
注:括号内为东方阳熹的注释。

愿您福慧具足,吉祥如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