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程回顾:(作者:陈海贤,知名心理咨询师)

(一)转变观点
1、实践者,关心的问题是“去哪里”,以及“怎么办”;
2、实践者,需要根据“怎么办”,来构想“是什么”;
3、实践者,是通过“怎么办”来构想“是什么”,从而产生新的观点。
(二)赋予意义
跟我们的经历、情感紧密相连,让我们觉得这个故事对我们有意义。
(三)促进行动
1、为了让新故事成立,我们还要在想和感受之外,做一些什么;
2、实践者的褒奖,不来自某个权威,而来自现实;
3、这个世界最生动、最有活力、最有希望的样子,就是一个又一个实践者,在现实和可能的微妙间隙,创造出来的。
二、心得分享:
1、陈海贤老师所遇到的问题,我有什么解法?
曾国藩:未来不迎,当时不杂,过往不恋
曾国藩作为一名书生,经历过“屡败屡战”的迷茫之后,最终凭着“结营寨打呆仗”的套路,四战平定了席卷半个中国的太平天国,作为最终的胜利者,他的很多个人感悟都值得我们学习,但是,我觉得他失败的经历更值得我们去体悟。
曾国藩说:“未来不迎,当时不杂,过往不恋”,再结合他的“结营寨打呆仗”,我最大的感触是:做足准备、静待时机才是关键。陈海贤老师说:一个实践者,关心的问题是“去哪里”及“怎么办”。而我们作为生活的亲历者,最应该多思考的就是“去哪里”及“怎么办”,而不是任由自己的思想信马由缰,在未来和过往之中肆意驰骋。
“未来不迎,当时不杂,过往不恋”,也许这就是我们面对当下的迷茫,可以采取的最好的办法,收拾收拾烦杂的思绪,一件一件把当下能处理的事情一一处理完,可能在不久的将来蓦然回首,才发现我们其实已经走出了很远很远。
2、陈海贤老师所给出的思路,还可以用在哪里?
山不过来,我们可以过去
再一次听完了陈海贤老师的分享,再一次为陈海贤老师深入浅出的讲授而心折,每当我想起陈海贤老师的葫芦及陈海贤老师的女儿追着他问:“陈海贤,叫你一声,你敢答应吗?”我都忍俊不禁,也不由得想起了那对去买葫芦的夫妻。“葫芦”被陈海贤老师赋予了奇妙的意义,让我今后遇到任何困难,都可以拿出“葫芦”然后大叫一声:“孽障,你敢答应吗?”
《古兰经》中有一个故事,讲的是一位大师带领几位徒弟参禅悟道。徒弟问:“师父,听说您会搬山之术,能不能让我们见识一下。”师父说:“好吧,我就把对面那座山移过来。”说着,师父开始打坐。一个时辰过去了,对面的山仍在对面。徒弟们说:“师父,山怎么不过来呀?”师父不慌不忙地说:“既然山不过来,那么我就过去。”说着站起来,走到对面的山上。
人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可以自己决定对于世界的看法,而不是仅限于本能。我们加入得到的目的也在于:我们可以走进另外一个或多个优秀的人的内心世界,看看他对于这个世界最真实、最本源的看法,也许,我们因此就能走过去站在了曾经遥不可及的山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