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路丝绸之路上的明朝所扮演的角色

作者: e09d33d9b68c | 来源:发表于2018-10-16 11:37 被阅读2次

简友们或许都知道一带一路带给世界经济合作发展的好处。那么,作为古代开辟出的丝绸之路而言其重要性大家也应该是知道的!

丝绸之路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在这里本公子想与大家聊聊的是有关陆上丝绸之路的一些尘封往事。

说到明朝历史大家想到最多的大概或许就是郑和下西洋了吧,当然,神机营火炮也是明朝军事技术发展的一大亮点。

作为14世纪至17世纪陆路丝绸之路上的世界大国,明朝能够担负起维护丝绸之路运行的历史责任,扮演着丝绸之路的主导者、规则制订者和稳定者的角色,与西域诸政治体始终保持着友好的关系。通过与西域的和平交往,明朝既确保了边疆的安全与稳定,又加强了与西域的深度交流,使这一时期的陆路丝绸之路具有全新的历史特点。

陆路丝绸之路发展到明朝, 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由于明朝统治者能够认真总结历史经验,大力变革传统制度,使国家治理能力得以大大提升。与此相适应,明朝对丝绸之路的管控能力自然也就明显强化。特别是面对北方元朝残余势力因不甘心失败而造成的长期压力,明朝必须以更加有力的措施来有效控制陆路丝绸之路,以分化蒙古与西域诸政治体的关系,使其难以联合起来共同对付明朝。毋庸置疑,明朝陆路丝绸之路凸显着国防安全的首要特性。同时,由于明朝是14世纪至l7世纪陆路丝绸之路上长期稳定而繁荣的强大之国,有责任来规范和管理丝绸之路,维护其安全和稳定,使其继续发挥已有商道的功能,确保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有序交往。

在明代,陆路丝绸之路将经贸文化交流和政治互动高度结合起来,使陆路丝绸之路的面貌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并凸显着新的时代特点。

长期以来,学界谈论丝绸之路,大多仅仅围绕经济和文化的主线来展开研究,这种状况其实是不利于正确认知丝绸之路的。事实上,以中国古代中原王朝的视角来看,自张骞“凿空” 以来,丝绸之路就是国家安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可能离开中原王朝的国家安全和与此相适应的政治支持而独立运行。作为丝绸之路上的大国,中国古代各主要王朝在丝绸之路发展史上处于优势地位,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发挥着极大的作用。没有中国古代各朝的积极参与和强力支持,丝绸之路不可能顺利运行。

其中明朝在丝绸之路交流史上自始至终地扮演着重要角色,对稳定和发展丝绸之路做出了重要贡献。作为当时世界的大国和领导者,“中国在明代享受着繁荣和发达。与前代相比,其经济发展是前所未有的”。其掌控陆路丝绸之路长达两百多年,远超汉、唐、元诸朝。

对明朝在陆路丝绸之路上所扮演的角色予以专门研究,有助于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特性和全面认识丝绸之路的走向。

陆路丝绸之路上的明朝所扮演的角色

一、丝绸之路的主导角色

众所周知,在不同时期,陆路丝绸之路既是一个特殊而松散的政治共同体,又是一个特殊而流动的经济共同体,具有包容性、开放性、友好性、和平性、互利性、发展性、共建性等精神。这些精神的延续取决于古代中国各王朝对丝绸之路的政治态度和政策支持。

总体而言,古代中国奉行积极的对外交往政策,注重与各政治体的友好往来。明朝与汉、唐、元诸朝一样,能够顺应时代的要求,在确保国家安全的前提下,开展积极的对外交流,将丝绸之路的精神发扬光大。在对外方针上,“明朝统治者既用不着靠掠夺别国来增加财富,又不必发动侵略战争以转移人们的视线。相反的,海内升平日久, 国运昌隆,使明朝统治者更有心于追溯历代盛世中帝王的治绩,向往在海外树立威望,享有盛名。基于此,明朝统治者在国际事务中只能施‘仁政’,对海外诸国采取了以和平外交手段广为联络,建立以中国为主导的国际和平相处局势的方针”。

建国伊始,明朝就对外奉行“一视同仁” 的政策,对遵礼守法的西域各政治体予以优厚待遇,确保友好往来。朱元璋向西域别失八里王公开表示:

朕观普天之下,后土之上,有国者莫知其几。虽限山隔海,风殊俗异,然好恶之情,血气之类,未尝异也。皇天眷佑,惟一视之。故受天命为天下大君者,上奉天道,一视同仁,使巨细诸国,殊方异类之民,咸跻乎仁寿。而友邦远国,顺天事大, 以保国安民,皇天监之,亦克昌焉。曩者我中国宋君奢纵怠荒, 奸臣乱政, 天监否德, 于是命元世祖肇基朔漠入统华夏,生民赖以安静七十余年。至于后嗣,不修国政,大臣非人,纪纲尽弛,致使在野者强凌弱,众暴寡, 民生嗟怨!上达于天,简在帝心,以革命新民。朕大命,躬握乾符。以主黔黎。凡诸乱雄擅声教、违朕命者,兵偃之;顺朕命者,抚存之。是以华夏奠安⋯ ⋯ 其间有称自撒马儿罕等处来贸易者凡数百人,遣使送归本国,今三年矣。使者归,尔别失八里王即遣使来贡,朕甚嘉焉!王其益坚事大之诚,通好往来,使命不绝,岂不保封国于悠久乎!

不难看出,以武力平定天下的朱元璋作为“大君”,明白以“文德”教化“远人” 的政治意义,表示自己不会像宋元诸朝的昏君庸主那样违背天命,残民以逞,以强凌弱,以大欺小。为了构建明朝与世界良好的和平秩序,开国之君朱元璋宣告明朝自我约束,遵守纲纪,替天行道,通过朝贡贸易与西域诸势力保持良好的关系,认为只有如此,彼此才能各安其位,和平交往才能世代延续。在明朝自律的同时,朱元璋也要求西域诸势力认清形势,明白自己的地位与处境,不能威胁明朝的国家安全,以敬从天道之心来尽“事大之诚”,通过朝贡贸易承担各自的责任和实现各自的利益。换言之,只有各自诚心以待,彼此相安无事,才能在长期的和平友好中真正实现各自的发展与繁荣,告诫其子孙不得“倚中国富强,贪一时战功,无故兴兵,致伤人命”。可以说,天道观是明朝主导丝绸之路运行的基本价值观。

只有承认大小之别,按照“天道”规范各自的行为,才能保境安民。作为具有古老文明的世界大国,明朝的这一做法“并不是侵略性的帝国主义做法,而是一种‘文化中心主义的防卫性施;外国君主如果想与中华帝国保持联系,他们就必须接受后者的条件并承认中国天子的普世权威”。

明朝对丝绸之路的主导地位是当时的客观要求。在蒙元帝国崩溃的过程中,只有明朝才能担负起维护陆路丝绸之路秩序的重任。

有明一代,朱元璋的子孙都能以“受命于天”的思想认真践行着对西域的这一承诺,使这一思想和相关政策得以延续。如成祖所言:“朕奉天命,为天下君,惟欲万方之人咸得其所。凡有来者,皆厚抚之。”又言: “华夷本一家,朕奉天命为天子,天之所覆,地之所载,皆朕赤子,岂有彼此!天道恒与善人为君,体天而行,故为善者必赐之。”英宗对亦力把里使臣说: “朕恭膺天命,主宰华夷,一体祖宗抚绥之心,无问远迩。”后来又言: “自古帝王受天命,主宰万方,凡海内海外大小人民,皆在统御之中。而万方之人必知天命所在,尊敬朝廷,一心无二,然后可以保全长久。”在明朝诸帝看来,“尊天命” 与“顺人心”是统一的,只有将两者较好地结合起来,丝绸之路才能正常运行;也只有如此,丝绸之路才能长久运行,各自才能从中受益获利。

作为负责任的大国,明朝以充分的自信管控着丝绸之路。在这一历史时期,明朝将传统的“华夷” 秩序发挥到极致。对中国古代王朝而言,“统治者在乎的是自己管辖范围之内的统一,对臣服领土的管理是中央集权体制的延伸。同时,在周边还存在不同族别形成的国家或者政权,这就有一个认同的问题,但这种认同的边界是主要承认自己的宗主国地位就可以了”。

明朝看重的不是穷兵黩武式的开疆拓土,而是中国“礼义” 文化认同的不断延伸。终明之世,明朝统治者对自己文化充满信心,将以“和”为贵与“德服远人” 的思想充分体现在丝绸之路的交往之中。对此,朱元璋说得很清楚:

海外蛮夷之国,有为患于中国者,不可不讨;不为中国患者,不可辄自兴兵。古人有言: “地广非久安之计, 民劳乃易乱之源。” 如隋炀帝妄兴师旅,征讨琉球,杀害夷人,焚其宫室,俘虏男女数千人,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徒慕虚名, 自弊中土,载诸史册,为后世讥。朕以诸蛮夷小国, 阻山越海,僻在一隅。彼不为中国患者,朕决不伐之。惟西北胡戎,世为中国患,不可不谨备之耳。

不论国家大小和远近,只要按照约定秩序友好互通,明朝就以礼相待,不会发兵征讨。而在实际的交往中,明朝对合法贡使更是关照有加,体现对各个大小政治体的尊重与厚待。如宣德元年(1426),土鲁番城都督佥事尹吉儿察等人朝贡后回归,宣宗要求沿途有司予以细心招待,并言:“远人朝贡,皆是向慕中国,若待之失宜,岂不觖望!况此人已受重爵,宜令缘途有司优与饮食,陕西行都司拨与居宅,毋令失所。” 只有厚待贡使,“不贵异物”,才能使“远人自服”,交往愈深,归附愈顺,国祚愈久。

换言之,丝绸之路精神的核心在于和平,在于互信,明朝能够厚待来者,以多元经济吸引远人,体现着明代陆路丝绸之路以经济为纽带的时代特点。对此,人们从不同的角度予以不同的解读。如利玛窦认为,贡使“恭维”明朝皇帝的办法“就是让他相信全世界都在向中国朝贡,而事实上则是中国向其他国家朝贡”,费正清则将此种现象称之为“明朝花钱买来的和平”,认为“对于蒙古人来说,进京朝贡充满了魅力,意味着发财(如使团入京的穆斯林商人须向他们交纳费用)。有许多进贡者自称来自远方的属国,但实际上只是些商人。

《明会典》中列出38个西方属国,他们一般取道哈密进京朝贡,其中如小亚细亚的拉姆国(the Kingdom of Rum )晚至1618年还曾向明廷进京朝贡。在明朝看来,进贡的政治意义要远远超过其经济意义,因为这就意味着边界上的相安无事”。王继光论道: “明王朝继元王朝立国,当然以中央正统自居,以宗主国姿态对待‘四夷’。除对蒙古残余势力兴兵打击外,一般与周边国家、地区皆保持睦邻友好关系,以维护边疆稳定。”

事实上,明朝注重丝绸之路的政治意义与西域诸政治体所看重的经济意义是相互统一的,从根本上看都是各自政治意义特别是和平相处目标的实现。作为当时的世界大国,明朝的繁荣与富庶对西域各政治体具有极大的吸引力。正因为如此,才能使西域与明朝和平相处,从而分享明朝经济发展的成果。换言之,明朝主导丝绸之路的自信来自于自身国力的强大,而要维护丝绸之路的和平局面,就必须为此付出能够承受的合理代价。也只有如此,西域政治体才能对丝绸之路有所预期和较强的依赖,才能感到丝绸之路的安全与稳定,自然也就能够认可明朝的大国地位并遵循明朝所制定的规则和秩序。正如撒马尔罕国王所言:

恭惟大明大皇帝受天明命,统一四海,仁德洪布,恩养庶类,万国欣仰。咸知上天欲平治天下,特命皇帝出膺运数,为亿兆之主。光明广大,昭若天镜,无有远近,成照临之。臣帖木儿僻在万里之外,恭闻圣德宽大,超越万古。自古所无之福,皇帝皆有之。所未服之国,皇帝皆服之。远方绝域,昏昧之地,皆清明之。老者无不安乐,少者无不长遂,善者无不蒙福,恶者无不知惧。今又特蒙施恩远国,凡商贾之来中国者,使观览都邑、城池,富贵雄壮,如出昏暗之中,忽睹天日,何幸如之!又承敕书恩抚劳问,使站驿相通,道路无壅,远国之人成得其济。钦仰圣心,如照世之杯,使臣心中豁然光明。臣国中部落,闻兹德音,欢舞感戴。臣无以报恩,惟仰天祝颂圣寿福禄,如天地永永无极。

此言集中代表着西域诸政治体对明朝在陆路丝绸之路上主导地位的认可与服从。

02

交往规则的制定角色

明朝之所以能够通过陆路丝绸之路构建西域秩序,就在于其主导地位与作用得到了西域各个政治体的共同认可。为了确保丝绸之路日常的有序管理与可持续运行,明朝必须制定行之有效的交往规则。与明代之前管理相对松散的丝路贸易不同,有明一代陆路丝绸之路贸易已完全被明朝政府所控制,使丝绸之路运行具有新的时代特点。在这一巨大变化之中,明朝在陆路丝绸之路上具有无可争议的话语权。而为了适应这一变化,明朝奉行“厚往薄来”的朝贡贸易政策,尽可能地吸引西域诸政治体与明朝开展交流。同时,不断扩大明朝在西域的影响力进一步稳定西域形势。而对西域各政治体来说,与明朝保持友好关系并获得朝贡贸易权,也是对自身单一经济的补充,必须全力争取。

对于“厚往薄来” 的策略,明朝诸帝认真践行,不遗余力。朱元璋对中书省臣说:“蛮夷在前代多负险阻不受朝命,今无问远迩,皆入朝奉贡,顾朕德薄,其何以当之!古之王者待远人,厚往而薄来,其各加赐文绮袭衣以答之。”

朱棣明言: “盖厚往薄来,柔远人之道。”宣宗即位后明确指出: “远国朝贡,固有常兮,然我祖宗以来待下素厚。今朕即位之初,凡事必循旧典,勿失远人之心。”景帝在“土木之变”后仍然重申:“夫厚往薄来,致治之常经。”对明朝来说,“厚往薄来” 是需要以强大的经济做后盾的,对外交往的负担必须与自身的承受能力相一致。否则,只能使自己疲于应付,捉襟见肘,难以为继。而对西域诸政治体而言因自身经济发展水平低于明朝,自然要设法从明朝获得更多的回赐,从而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在这一矛盾中,明朝必须制定符合双方利益的贸易规则,既能使自身的负担保持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又能使西域诸政治体获得预期的收益,以维持明朝在陆路丝绸之路上的良好形象和持续的吸引力。

明朝统治者明白经济利益是维系丝绸之路顺畅的原动力,自己宣扬的“天道”、“人心”其实是以雄厚的经济基础为后盾的。换言之,在明朝,丝路贸易必须要在既不劳民伤财和又不让“远人”无利可图之间寻求相对平衡。正如成化年间朝臣所言:“边防之险,不在地利,而在人心;朝廷之忧,不在四夷,而在百姓。今疲中国以事边境,重手足而轻腹心,非惟不能保边,而适足以扰边;非特不能安民,而适足以困民。”

《明史·西域传》论道:自成祖以武定天下,欲威制万方,遣使四出招徕。由是西域大小诸国莫不稽颡称臣,献琛恐后。又北穷沙漠,南极溟海,东西抵日出没之处,凡舟车可至者,无所不届。自是,殊方异域乌言侏倩之使,辐辏阙廷。岁时颁赐,库藏为虚。而四方奇珍异宝、名禽殊兽进献上方者,亦日增月益。盖兼汉、唐之盛而有之,百王所莫并也。余威及于后嗣,宣德、正统朝犹多重译而至。然仁宗不务远略,践阼之初,即撤西洋取宝之船,停松花江造舟之役,召西域使臣还京,敕之归国,不欲疲中土以奉远人。宣德继之,虽间一遣使,寻亦停止,以故边隅获休息焉。

这里提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即如何妥善解决对外交往的程度与国内经济承受力之间的平衡关系。明成祖时期超负荷的下西洋活动很快被叫停,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明代的封建经济不可能持久地维持如此声势浩大的对外活动。所以,停止下西洋活动是符合当时的经济承受力而做出的理性选择。但刹车过快,并因此对外过于保守,则必然闭目塞听,日渐落伍于世界。当然,这一落伍的过程是缓慢的,需要漫长的时间。

特别是要让当时的人真正认识这个过程更是困难的。美国学者就此论道:在明朝这个“真正的世界中心”,欧洲人还是“元足轻重”尽管“他们摧毁了阿兹特克人,用武力打进了东方市场,但是要给东方人留下深刻印象,却没有那么容易。东方的社会发展仍然大大领先于西方,并且尽管欧洲有文艺复兴、船员以及火炮,1521年时,并没有多少证据显示西方将大大缩小差距。在我们看清楚科尔特斯——而不是郑和——烧光特诺奇蒂特兰究竟带来了多大的变化前,还需要3个世纪的时间”。

正是基于双方利益的周全考量,明朝依据历史的经验和现实的可能,制定了相对完备的朝贡贸易的管控办法,以便持续有效地维护朝贡贸易。这些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朝贡期限。规定期限是有效控制贸易规模最有效的手段。明朝根据亲疏远近,对西域各政治体规定不同的朝贡期限,从一年一次、三年一次、五年一次不等,极远者不定期限。

2、贡使人数。由于朝贡赏赐与使团人数挂钩,故与贡期相适应,根据亲疏远近限定人数从三百人到几十人不等。控制朝贡人数是仅次于朝贡期限的又一重要举措。

3、进京人数。由于嘉峪关离京师较远,沿途驿站接待能力有限,故将合法进入嘉峪关的贡使分为起送和存留两部分,只有极少数的使臣被允许前往京师从事觐见皇帝等外交礼仪活动。起送使臣的比例一般为10%左右。或规定上线人数,从十人、 三十人、五十人不等,控制较为严格。只有如此严格控制起送人数,才能降低明朝境内5500里陆路丝绸之路朝贡贸易线上的运营成本和在京师的招待费用。

4、存留人数。大多数人关使臣被安置在肃州或甘州,在固定的专门场所居住,由明朝提供生活保障。明朝对存留使臣的赏赐由起送使臣带回。同时,人关后未被选中送往京师的贡物可在当地出售。当同团的起送贡使返回后再一道出关,离开明朝。

5、进贡路线。由于进入嘉峪关后贡使沿途所有开支由明朝提供,并由专人负责和接待,故必须按照规定的路线行走,不得变道游览,不得随意与一般民众接近,更不得刺探军情。

6、贡物。由于是按物赏值,故要求所携贡物为货真价实的“方物”,如马、玉石、水晶碗、羚羊角、铁角皮等常见之物,不得以贡“珍玩”而求厚赏。其中,马、驼、玉石是有明一代朝贡贸易中的主要“土物”,特别是撒马尔罕等处所贡“西马”尤为珍贵。

7、在京逗留时间。起送使臣到京后享受优厚待遇,在完成觐见皇帝、出席宴飨、领敕、领赏、出售剩余贡物后,在规定的期限内离京按原路返回,与在河西走廊的存留贡使一同放行出关,完成朝贡任务。不难看出,以上诸多规则中,核心的问题是加强对朝贡贸易规模的控制,较好地调节西域各政治体的朝贡频率,切实减轻沿途驿站和民众的负担,使明朝能够根据自身的承受能力构建与丝绸之路相适应的贸易体系和贸易规模,对保障丝绸之路的健康运行是十分必要的。从整个实施过程来看,明朝制定的这些规则是符合实际的,达到了政治预期。

陆路丝绸之路上的明朝所扮演的角色 陆路丝绸之路上的明朝所扮演的角色

简友们,有钱的捧个钱场,没钱的捧个人场。谢谢大家。

相关文章

  • 陆路丝绸之路上的明朝所扮演的角色

    简友们或许都知道一带一路带给世界经济合作发展的好处。那么,作为古代开辟出的丝绸之路而言其重要性大家也应该是知道的!...

  • 丝绸之路该如何解读?

    我很想沿着丝绸之路走一遍,汉朝的张蹇在陆路上走过,唐代的玄奘也走过,明朝的郑和从海上走过,现代更是有无数人走过,欧...

  • 💐角色可能不自由,但是灵魂必须自由✓

    角色可能不自由,但是灵魂必须自由✓ 有时被家庭、婚姻、工作,各种角色所需扮演的内容所束缚。 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中,...

  • 晨语问安2019年6月26日

    『晨语问安6.26』作为演员,所扮演的不管是好人,还是坏人,非自己所愿,只是所扮演的角色,关键是自己所演的角色给观...

  • 主持人所扮演的角色

    我司做活动经常会请主持人,每个主持人都有自己的风格,其实不同的主持善于主持的活动类型和做事的态度都千差万别。 有一...

  • 扮演的角色

    形形色色的女孩子 飘逸的长发 黄的发白紫的发蓝 精致的妆容 闪亮的耳饰 玲珑的项坠 露肩灯笼袖 松紧高低A字裙 养...

  • 原生家庭10

    (原生家庭)我们人生会经历各种角色,每一种角色的背后都有人性的弱点,不管你所扮演的角色有多么高大上,每一种角色背后...

  • 丝绸之路,一条改变世界的发展之路

    丝绸之路,从汉朝张骞开通以后,至今已经二千多年,丝绸之路是一条我国通往西域的商贸之路,广义的丝绸之路有陆路和海路之...

  • 丝绸之路改变大唐美女的脸和唇

    自汉朝初年以来,一条横贯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一直扮演着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角色。 在这条丝绸之路上,不仅实...

  • Part 4寻找真我之旅——自我认同的解离

    1、今日导读 我们扮演着各种各样的角色,这些角色扮演就是我们自己吗?这些角色所带来的东西是属于我们的吗?有人说,只...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陆路丝绸之路上的明朝所扮演的角色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xzcz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