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读小学起,老师就教育我们要学好语文课。因为语言是人类思维和交际的重要工具。
有资料统计,全世界共使用5651种语言,其中使用人数超过去5000万的语言有汉、英、俄、德等13种之多。
按被规定为官方语言或通用语言的国家数目来说,英语占第一位(约44国)。
被定为联合国的正式语言的有五种,其中汉语、英语分别位列一二。
如此可见学习外语的重要性了。
但要学好它还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相信,多数人在学习外语时都有一些好玩的“糗事”呢!
比如,在英语单词写不出来的时候,用拼音代替……
某天看一篇文章,说的就是学英语的趣事——某考生在英语考试时,“馒头”的英文单词突然想不起来,就随手写了馒头的汉语拼音。
回家告诉家长,家长问孩子考完试后挨老师骂了吗?孩子说没有,另外一个同学挨骂了。因为那个同学写的是“momo”(馍馍)。
我边看边笑,笑得眼泪都出来了。笑完之后心里想起自己曾经也用拼音代替过英文单词。哎,真是五十步笑百步啊!
中国人学外语感觉难度大,不容易学好,是很普遍的现象。就像外国人学中文,难度可就大多了去了。
有人说,语言天生是不讲理的东西,学的人必须低首下心,唯命是从,昼思夜梦才能小有所成。有人笑称学习外语之道,始于寒暄而终于吵架,也就是说,如果你能用外语跟人对骂,功夫就到家了。
余光中在散文《横行的洋文》中就讲了伏尔泰学英语的小故事——
18世纪法国大文豪伏尔泰,在流放英国期间,开始学习英语,当他发现plague(瘟疫)只有一个音节,而ague(疟疾)居然有两个,很不高兴,他说应该将这种不合理的语言分成两半,一半交给瘟疫,另一半交给疟疾。
伏尔泰的愤怒是初学外语者常有的反应。大文豪学外语难度即如此,何况我等凡夫俗子?
这样一想,心里也就安然些啦!
想起曾经看到过的一个资料,讲的是中国人第一次在国外刊物上发表论文,这人叫徐寿,他是“以真正的现代科学,矫正了一项古老的定律”的学者。
这篇文章是徐寿自己用英文翻译的,寄给了欧洲最负盛名的科学杂志《自然》。
读到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当时心里边就产生了好奇:五岁就丧父的他,是在母亲的督促下学习的,他是怎样把英文学得这样好的呢?要知道,那是在1880年,距今已经200多年了。
晚年的徐寿,选择以另外一种方式继续传播新知,开启民智的事业——译书。
1868年,在他的努力和奔走下,成立了翻译馆,并任总管,这是近代中国第一家以翻译和引进西方科技类书籍为主旨的学术机构。
建馆43周年时,翻译馆共译书168种,涉及军工医学,矿业农学,化学算学,史志,传政工程,电学,政治商学,地理,天文,声学,光学等学科。其成就和影响力之大,连李鸿章也称赞他:“讲究西学,实开吾华风气之先”。
有文字这样记载道:徐寿是中国传统工匠的谢幕者,也是近代科技知识分子的开路人,是中国近代最早睁眼看世界的人之一。
由此,不由人不感叹——学好一门外语,确实是多一道看世界的光亮或途径呀!
学外语的那些“糗事”
网友评论
握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