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著名作家梁晓声曾称赞旅美作家严歌苓是最讲究艺术的中国作家,此言不虚。她的作品,经常聚焦在一些社会底层和边缘人物身上,她的语言,诙谐、幽默,灵动、细腻,精准地剖析复杂的人性本质,对勤劳善良的弱势群体给予了深切的同情和关怀,而对那些自私伪善者,则给予了无情的鞭挞和辛辣的讽刺。
严歌苓的短篇小说《审丑》,就是这样的一部作品,它描述了一位捡拾垃圾的老人和他孙子之间的故事。
小说是以一位名叫赵无定的大学美术老师的视角,以他少年时期、大学学习时期、大学教书时期的时间为线索进行叙事的。
赵无定的父亲在美术学院教书的时候,他正在读高中,和父母一起住在一栋公寓楼上,那时候,经常从阳台上看到一个脏兮兮的老头,带着他的孙子小臭儿在楼下的垃圾箱里淘东西,老头“出现在灰色的风里,颠颠簸簸追逐一块在风中轻捷打旋的透明塑料膜。”
老头相貌极丑,是个名副其实的糟老汉,他的眼睛总是“烂得水汲汲的”,有“一双奇大的、一行走便相互捣乱的脚”,“这双脚总在几只垃圾箱间认真地忙碌”,“老头那把垃圾耙子,始终带着开矿的热情与勤勉。”
老头很爱他这个孙子,若在垃圾箱里耙出个什么好东西时,他就喊他的小臭儿来看。一次,他耙出了一堆别人丢弃的风干了的而且发霉的板栗,他用满嘴残缺的牙齿,一连磕了十几个,才发现一个是好的,赶紧把它让给了孙子吃。他的怜爱和苦痛,都体现在他看孙子吃那东西的目光里。
赵无定站在楼上喊了几句“小臭儿”,那个孙子觉得十分刺耳,回骂了他几句。老头眼看自己的孙子受到了欺负,专门带着他上楼讨说法,害得赵无定被父亲罚跪搓衣板。赵无定的妈妈打心里嫌弃这一对老少,给了小臭儿一颗冰糖,那“冰糖因充满杂质而通黄,像破陋屋檐垂下的肮脏冰挂”,老头和他的孙子接受了这份“好意”,放下了来时愤怒的问罪目的,心满意足地被打发走了,而赵无定家的门迅即“贴着他们的屁股关上了”。
赵无定长大后,作为知识青年下乡插队,在高考制度恢复的那一年,他回到城里,在家里专心复习,小臭儿则去当了兵。
满了服役期后,小臭儿也回来了。他告诉爷爷,要搬出去单住,说不置办一些电视机电冰箱之类的现代化家具,他可能就讨不到媳妇。老头太爱他孙子了,心里特别着急,专门找到了到无定的爸爸,硬着头皮干上了他曾经拒绝过的人体课上的裸体模特,只是因为那份差事能让他多挣一点的钱,好给自己的孙子买套现代的家具。
赵无定后来考上了他爸供职的美术学院,他在课堂上亲眼看到了当人体模特的老头那无与伦比的丑陋,虽然自己的父亲一直在讲台上口若悬河地赞美这具人体具有作为老年男性的典型性。
而他所看到的是,老人的一双脚丫“硕大、半透明、淡紫色”,他的小腿“网着深蓝的血管”,他的“膝盖轮廓是吓人的尖锐”,他“那双大腿,皮肤飘荡在骨架上”,他的“小腹上有细密精致的褶皱”,“他的那张脸已朽了,似乎早该被他自己作为垃圾处理掉了”。总之,丑的无以复加,目不忍视。
赵无定的爸爸死后,自己也留校当上了这所大学的美术老师。他还是能经常看到那个蹒跚着双脚,整日里追逐飞在空中的塑料袋的老人。
一次,老头见到他,夸他子承父业,有出息了。他告诉无定说,孙子小臭儿要结婚了,但是缺一架五千多块钱的钢琴还没有买,说那相当于必须出的彩礼,如果拿不出这份彩礼,孙子就娶不到体面的媳妇。
老头央求赵无定能像他爸爸一样,给他再次联系那份模特的工作,说小臭儿家里的家什都是他以前那份模特差事挣来的。他担忧如今自己已经老得就剩下渣儿了,走了样了,没法看了,可能会遭到人家拒绝,把自己期望的价格一降再降。赵无定出于对老人的同情,和学校商量后,却给了他最高的价钱。
又过了几年,作为画家的赵无定,被一个朋友介绍给一个绢商家,他想把自己的一些画作卖掉换点钱。
当赵无定来到这位双下巴、头开始拔顶的绢商家,才吃惊地发现,男主人正是当年那个小臭儿。小臭儿还清晰地记得当年无定妈妈曾给过他一颗冰糖。
赵无定坐在宽大的沙发上,见到了那个“用钢琴换来的涂了血红指甲的媳妇”,“男主人身后是一屋铮亮的家具,铮亮的各‘大件儿’,铮亮的钢琴,还有那个铮亮的女人。”
他们两个正在客厅谈话,有人敲门。小臭儿媳妇踮着脚尖走到门跟前,从猫眼里往外看了看,告诉小臭儿说来人是他爷爷。
小臭儿的回答出人意料,让赵无定格外吃惊:“我哪儿来的爷爷?他老脸不要,我可要脸!”而且叮咛媳妇:“先不开饭,不然他下回专赶吃饭时间来,你就告诉他我不在家。”
小臭儿为了不见自己的爷爷,特意拉着赵无定到卧室继续交谈,而且还把卧室的门锁上了。
赵无定在卧室里清晰地听见了小臭儿媳妇和老人的一段对话。
老头说,他想小臭儿想得慌,小臭儿媳妇则撒谎说她丈夫一时半会儿回不了家。老头刚要在崭新的沙发上坐下,那媳妇却嫌他脏,不让坐。老头把自己捡到的一个铜佛想给小臭儿,那媳妇埋怨他劲把脏东西给家里拿......
老人在屋里如坐针毡,呆了一个多小时,无奈地走了。
出于害怕老人在她家里吃饭,小臭儿媳妇把一锅三鲜饺子一直捂在锅里,待老人走后,由于时间太长,全沤烂了,成浆了,煮烂了。
赵无定坐在那里,心里坠得发慌,也没了谈生意的心情,也不愿意吃那两口子为了招待他已经摆上桌子的饭菜,执意起身告辞了。
美院财务发现以前给老头结账时少算了200元钱,委托赵无定把钱交给他。但是,无定找了好久,都没找到老人。后来他通过当初签定的合同,在离一条偏街尽头几百米的菜地里,看到了老人住过的四周堆满废旧塑料纸废旧牛皮纸的小棚。
不过,知情人说,老人去年冬天已经死了。
但是,那些人都在向他转述着老人生前一直给他们说着的话:
“老头有个很好的孙子,孝敬,挣钱给爷爷花,混得特体面。他要接爷爷一块去住他的新公寓,要天天给爷爷包饺子。但老头不愿去。老头还告诉街坊说,天天喂他饺子的好日子,他过不惯,他怕被人伺候,那种被人供着的日子,只会让他腻。
“饺子天天吃也要腻。”老头最后一趟在小雪中推着垃圾车出门时,就这样亲口告诉人的。”
读到这里,我的心里五味杂陈,嘴里唏嘘不已。多么善良的老人家啊!自己晚景过得这么凄凉,他还是竭尽全力呵护着他那个不孝孙子的脸面和名声,给他镀上了一层看起来“善良”的保护膜。
小说成功地塑造了小臭儿爷爷的形象,侧面描写了赵无定及其母亲和媳妇等人的眼睛所见的老人,以及他们看到老人时那种复杂的面部表情,通过赵父和老人、无定和老人、老人和孙子之间简洁的对话,把老人相貌的“臭”和心里的“美”,还有孙子行为的丑和表面上一切所谓的美,生动地展示给了读者,让大家来审视和评判。
在动作描写方面,作者通过一个一个的特写镜头,仔细地描写了老人捡拾垃圾时的动作、看孙子吃板栗吃冰糖时的神态,把老人勤劳苦干,疼爱孙子,甘愿付出一切的形象,立体地留在了读者的心里。
小说一开始,描写了清晨寒冷的下雪天的景致,奠定了小说悲凉的气氛。特别是雪地里那步幅很小、脚掌很大的一串脚印,仿佛一个腿脚不利索,不畏严寒,而又天天早起晚归为生活忙碌的老人就在读者的眼前。
小说中随处可见的对比手法的运用,恰到好处地渲染了强烈反差的气氛,对人性进行了入木三分的剖析。
孙子家里一系列的无比“铮亮”与菜田里老人居住的窝棚特别“低矮”的对比,老人对孙子的百般疼爱无私奉献与孙子忘恩负义丧失良心行为的对比,褒扬了形丑心美的老人,鞭挞了丑恶自私的小臭儿。老头一辈子辛苦劳作,心始终系在孙子的身上,他用自己羸弱的肩膀,撑起了孙子一切的痛苦和幸福。
而小臭儿能记住无定妈妈曾给过他的一颗冰糖,却不记得爷爷用不体面而屈辱的身躯,给他带来的体面又幸福的生活,令人费解。
还有,这篇小说的题目是“审丑”,而且开篇第一句就是,“高一层的审美,恰是审丑。”这个标题,一语双关,极具反讽的意涵,小说里自以为“美”的有好几个人物,他们真的美吗?他们才是真的丑。
生活中美的东西,未必真的美,看起来丑的表象之下,一些美的东西却在默默地闪闪发光。
读这篇小说时,我也想到了曾经读过的梁晓声的那篇某导演为了拍电影,让鸡飞翔在超越生理极限的天空彩虹背景中的故事,也想到了贾平凹那句著名的“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的句子”,这是作家们对美与丑这对辩证关系给出的不谋而合的诠释和注解。
我记住了,“高一层的审美,恰是审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