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股文:戴着脚镣跳舞

作者: 只讀經典 | 来源:发表于2017-09-18 21:40 被阅读315次
    八股文

    01

    《红楼梦》中,曹雪芹两次提到对八股文的态度。第一次在第73回,第二次在第78回。

    37回中,贾政又被点学差。明清时期,被朝庭外派的学差有两种:一种为督学,即外派长驻各省督导、视察教育行政及主持考试的专职官员;另一种则是巡视官,巡视官与督学不同,不长期驻点,只奉召全国巡视,视察各省生员的学习考学情况。

    关于学差各省巡视,在民间编有小曲流传——

    学差来,十字街头无秀才。学差去,满城群彦尽沉醉。

    青楼花映东坡中,红灯夜照《西厢记》。

    意思是说只要学差到了某地,这个地方的秀才就都规规矩矩,老老实实。等学差一走,又都花天酒地,青楼西厢起来。

    只因督学职责有端正风纪,监督府、州、县三级学官,以及管辖一省生员,能决定生员的前途命运。因此,生员不怕正官,就怕挂职的督学。

    父亲去「抓」外头捣鬼的学生。宝玉在家中,可就逍遥了。

    曹公说:「外面诸事不能多记」不知宝玉在外头干了些什么呢?只说他在这园中,每日任意纵性地逛荡,真把光阴虚度,岁月空添。倒是三姑娘兴起了诗社,恐怕是父亲回来之前,他惟一干过的正事。

    贾政回来时,已是第72回。

    美妾就是美妾呵!回来还不及过问儿子功课,贾政便去了赵姨娘房中。只听贾政说,他看中两个丫头,将来可予宝玉和环儿房里使唤,只是二人尚小,怕误了他二人读书,再过上一两年再说。

    赵姨娘说:宝玉已有了二年了,老爷还不知道?

    贾政听了忙问道:谁给的?赵姨娘方欲说话,只听外面一声响,不知何物,大家都吃了一惊。

    随后,就有在赵姨娘房中使唤的丫头小鹊儿,乘夜跑到怡红院中报信:我来告诉你一个信儿。方才我们奶奶这般如此在老爷前说了。你仔细明儿老爷问你话。

    宝玉听了,便如同孙大圣听见了紧箍咒一般,登时四肢五内一齐皆不自在起来。想来想去,别无他法,且理熟了书预备明儿盘考。口内不舛错,便有他事,也可搪塞一半。想罢,忙披衣爬起,准备挑灯夜读。也因深憎八股文,所以父亲离开这几年,除《诗》读些外,其它就连基本都搪塞不过去。

    接着,小说中,曹公借宝玉之口,言明自己对八股文的一番态度——

    时文八股,平素深恶此道,原非圣贤之制撰,焉能阐发圣贤之微奥,不过作后人饵名钓禄之阶。……不过偶因见其中或一二股内,或承起之中,有作的或精致,或流荡,或游戏,或悲感,稍能动性者,偶一读之,不过供一时之兴趣,究竟何曾成篇潜心玩索。(第73回)

    第78回中,贾政在让宝玉,贾环和贾兰三个作《姽婳词》时,曹公再次以贾政的角度,心述了一番对八股文的看法——

    他两个(贾环、贾兰)虽能诗,较腹中之虚实虽也去宝玉不远。但第一件他两个终是别路,若论举业一道,似高过宝玉,若论杂学,则远不能及;第二件他二人才思滞钝,不及宝玉空灵娟逸,每作诗亦如八股之法,未免拘板庸涩。(78回)

    02

    八股取士以来,皆因格式拘泥,多少年少成名的少年天才,在科举路上止步于秀才。甚至连考十科皆不中者,大有人在。其中不乏后世所熟识的名家与和大学者。明未清初三大思想家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晚明小品文大家张岱,以及著《聊斋志异》的蒲松龄等,皆在此列。

    也因八股文某种程度上、阻碍了众多以治世为能事而自诩的大学者们的进升之路。 所以,顾炎武著文对八股文朝廷大肆抨击,称其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非但四百六十余人也。

    到底八股文是什么?

    真如曹公所言之才思滞钝,不够空灵娟逸,拘板庸涩?

    03

    中国古代科举取士始于隋朝,兴于中唐。你千万别以为科举之路的兴起,是统治阶级大发慈悲,为读书人提供实现其抱负的机会。

    说白了,它只是统治者为削弱朝野内外、各大门伐以及豪门士族、因权利和财富过于集中,向社会公开招纳青年才俊,以充实自己集权队伍、用于制衡和打击门伐,从而稳固自家江山的一种政治手段。

    简而言之,科举取士之目的,就是为了巩固或服务某个权力和利益集团的。

    既已卷入,遑论你是君子抑或小人,个人道德品质能起的作用就有限了。庞大的利益体系就会裹挟着你,潜移默化地影响你的一言一行。不知不觉间,当你正在慷慨陈词,自以为是在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之时,其实你已经站在了利益的基石上。

    正经八股成为才智人士进升之阶,步入仕途的敲门砖,始于明洪武初年。

    相传是名相刘伯温为帮朱元璋稳固朱氏江山而专心研制的、用条条框框训练考生中规中矩、以限制思维的方式、来辨察考生才智高下的、一种向民间广纳贤才的应试方式。

    制艺、时文都是八股的不同叫法,其形式便是代圣人立言。意思是将自己代入孔圣,以圣贤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模仿夫子语气,阐述己对经义的理解与发挥。

    但,你要是真以为自己可以代圣人立言,以求以八股来匡济天下,那你就真是读书读傻了。

    八股文的格式,极其严格且固定,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正文(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四部分构成。正文必须用两两相对的四组至八组有逻辑关系的排比偶句构成。

    因此,许多聪明才智之士,往往皓首穷经,两耳不闻窗外事,将大半生精力都用来琢磨如何才写好八股文。他们对政治、社会实际情况缺乏了解,也对人情世事缺乏了解。那再怎么聪明的人,即便取仕得尝所愿,也已被训练得循规蹈矩,脑筋僵化。或许这正是朱文璋创八股取士的初衷。他就是要让天下的读书人把聪明都用在这上面,磨去他们的棱角。如此一来,他朱氏王朝的统治也就固若金汤了。

    04

    可以这么说,八股文,纵然弊端极多,但绝对是高智商者的游戏。

    它要求考生既需俯就时文之规矩,又得熟知古文之妙境。和养心性,体认题旨,开万古之胸,抒一己之得,方能不今而今,不古而古,非时文而时文,非先辈而先辈。因此,绝大多数中式者,都是智力高超之辈。

    八股文之难,难胜律诗。也因此,它又被很形象地被称之为「戴着脚铐跳舞」。而且,还必须能应着节拍并舞姿优美。这又岂是无能者可以办到的?

    吴敬梓在《儒林外史》第11回写道:八股文若做的好,随你做什么东西,要诗就诗,要赋就赋,都是一鞭一条痕,一掴一掌血。意思就是说考生只要把八股文作好了,从旧堡垒中出来,写出鞭辟入里的诗文,便是轻而易举之事了。

    《从我怎样学国文说起》中,朱光潜先生也对八股文不吝赞美。他说在八股文里,看到了制文者的「匠心」所在。

    05

    既然是代圣人立言,就要求读书人不仅要对《四书》、《五经》以及相关注、传、辞、疏、笺等,能倒背如流。除此之外,还得灵活掌握,做到能聚能分。

    所谓能聚能分,即是从《四书》中信手摘一句出来,比如说「君子不器」,你就得把「君子说之以道,使之以器」、「吾不如老农」……《四书》中与「君子不器」相同、相关、相近、相仿的所有句子,全部罗列出来。除想象力外,它还要求读书人得有非凡的领悟力,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万历之前,破题多用三、四句。万歷初年后,便改成了两句。

    破题如同八股文的点睛之笔,切忌连上犯下,贵在流利、大雅、古律与自然。大题之破贵在于简括雍容,小题之破在于圆融灵动。

    关于八股,用时下最流行的「始于颜值,陷于才华,忠于人品」以概括之,可谓一语中的。

    选美大赛的评委,阅人无数。他们目光犀利,就好比自带黄金比例尺,一眼便能将参选者脸上各部位数据,掌握得八九不离十。

    清新平淡,不容易让人眼前一亮不行。浓鲜妩媚,又不免过犹不及。得惊艳又不出格。如果第一次露脸,不能抓住评委的眼球,饶你再拥有多么傲人三围,第一轮便被当掉,也属正常。

    制作八股,犹如选美,破题就是「比脸」

    能以八股取士并担任考官的官员,基本上都是八股名家。他们往往一眼就能扫到破题的两句。因此破题一定要以奇句夺目,使考官一见惊叫(叹),不舍弃卷。若是破题平平,饶你写到后头再如何花团锦簇,也容易被阅卷官错过。

    脸面不美,其余再好亦是徒然,所以破题第一。

    若将其破题比作脸面,那么承题即是颈,起讲为肩,入题是胸,腰肢及足即当全文至结束。

    好的八股文,除了破题奇妙夺目外,总体也得长短纤秾,神丰色媚,在若远若近、是耶非耶之间。这就要求文章晓畅丰洁,如流水行云,让阅卷者读起来,有犹如庖丁解牛般的美感。终篇大结时,还得有妙句振起全篇,让考官执卷流连。

    自明起,因应试需要,各地出版商都会将历朝优秀的时文制艺、中试精品刊刻成册,供考生揣摩学习。但若考生不能娴熟于古文,仅存一摹时文之心,则非时文;存一摹先辈之念,则非先辈。

    因此,八股文看多了,也易梏于故,使自己才性不能发挥出来,容易囿于匠气。使得作出来的时文,千篇一律,露斧凿痕。这就需要考生练熟还生,这样才能保证文章的新意和匠心。于八股框框中,偏能才情逸出。

    惟有灵动多姿的文章,才不至使阅卷官产生审美疲劳。

    此外,八股文还讲究收放自如的美感。

    制八股文规矩很多,任你才情大发,写起来文思泉涌,洋洋洒洒,肯定会冲破八股的樊篱,这就破格了,考官自然不能录取你。

    关于分寸的拿捏,我极其欣赏苏轼在《文说》所說的“作文”之道——

    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其他,虽吾亦不能知也。

    于止处知其止!

    是啊,人生就如同制艺八股!

    作为社会人,哪来的绝对自由?

    我们所有的人,都只能活动于法律为我们设限好的框套里。惟有以不触犯法律为前提,方能悠游自在地生活于其中。我们的工作、交友等等,哪个不是利益考量之下所作出的选择?

    一个好的职业,不仅是舒适的工作环境,得心应手的工作内容,一份可观的薪水……,这些看似光鲜的表相背后,是你不可否认的、为这个利益集团服务的真实,以及你必须要遵守的、由这个集团制定的游戏规则。如果说一切职业行为,都是为这个利益集团服务,那么我们又如何能保证,所说的每一句话,所做的每一件,都是在为苍生立命?

    同样,我们中的绝大多数人,也绝不会在大马路上跟陌生人说:嘿,我们做交朋友吧!

    三观匹配,早已成为我们默认择友标准。这当然无可非议。然而,这三观的认同,哪里又不是经过利益、性格等等因素,层层筛选得到的结果?

    从心所欲,而不逾矩。

    想想,早在2500年前,孔子就已一再说过:人活着的最高境界故在随心,而规矩早已在那里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八股文:戴着脚镣跳舞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dfis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