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柳送别

作者: 幽雅人生 | 来源:发表于2023-09-02 14:45 被阅读0次

            折柳送别


折柳风俗起于汉(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

当时长安(西安),巴桥是一座常用来告别的桥。人们经常在那停下来,把折下的柳枝递给将离开的人。

柳枝,被用作亲友临别时相赠的礼物。

柳树生命力强,可在任何土壤中生存,不论潮湿、干燥,北方、南方。

送柳枝与亲人告别,是告诉亲友,希望他们离开故土后,能像柳枝发芽一样,不论到哪,都能轻松适应新的生活环境,开启新生活。

柳音又与留相似,意挽留亲友留下来,尽管知道他们必将离开。

柳枝作为告别的象征,在古诗中常被提及:

《诗经》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当我离开那里时,柳树流下了眼泪。

唐宋时期经济繁荣,方便旅行,离别诗更常见。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成朝雨浥清晨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渭城早晨的一场春雨沾湿了轻尘,客店周围柳树的枝叶翠嫩一新。

即将远行的老友,请你再喝一杯酒吧,向西出了阳关,就难以遇到故旧亲人了。

后乐人还为此诗谱曲,名“阳关三叠”。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这两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诗人对将要前往荒凉之地的友人元二的依恋和牵挂。

诗句虽描绘春景,却暗含离别的悲伤。“柳”和“留”谐音,是离别的象征。喻意诗人想延宕分手时间,让好友元二再多留一刻。

              送  别

      涨一法师•李叔同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

这是李叔同送别好友许幻园时所作的一首诗,也是一首歌。凄凄别离情,依依不舍貌,尽在诗里婉转流连。

1914年,好友许幻园家道中落,不得不离开上海。离开前,与李叔同告别。许幻园落寞的身影渐行渐远,李叔同的心情格外沉郁。

他回想起相聚之时,与好友吟诗作对的美好时光,悲从中来。

那些满了又空的酒杯,那些泼墨挥洒的诗句,那段洒脱奔放的青春,都在他的诗里找到归宿。

长亭、古道、笛声、柳树、夕阳是送别时依依不舍、悲伤难掩的代名词。

李叔同在诗里,巧妙地将它们写进去,谱成曲。芳草、夕阳、笛声、浊酒、别梦,此次送别,便天涯地角,遥遥无期,相见再难,别梦也寒。

多年以后,历经沧桑与磨难,当两个老友再次相见时,一个为僧,一个早已华发,风流不复,倜傥不再,两两相顾,唯有默默无言。

知交半零落,唯留送别后的别梦、别情、悲伤。


相关文章

  • 折柳送别与折柳望归

    (22年度写作营第23篇1339字,累计31728字,主题打卡文) 视频观看了北京冬季奥运闭幕式“折柳送别”的场景...

  • 回归千年,感受大唐烟火

    2022年2月20日,北京冬奥会闭幕式上的文艺演出中,有折柳送别的环节,你知道折柳送别的真正含义吗? 我们经常听戏...

  • 宝读诗书90秒:王昌龄 《闺怨》

    因“柳”谐音“留”,古代有折柳送别的习俗。亲朋好友分离的时候,送行的人总要折一枝柳枝送给远行的人,以示彼此...

  • 送别

    古代的文人墨客送别,不光是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会写诗送给行者(送别诗),或者留给居者〈留别诗)。 古代送别诗根据...

  • 纯美

    古人送别友人往往有折柳之 举。“柳”与“留”同音。希望友人能留下来,这是多么单纯。 “恰似十五女儿腰”...

  • 青门柳,白居易

    青青一树伤心色,曾入几人离恨中。 为近都门多送别,长条折尽减春风。 这是一首折柳赠别诗,因“柳”与“留”谐音,离别...

  • 鹧鸪天·梦中折柳送别

    河冻初解碎冰融,清风抚过嫩鹅黄。晴空万里浮云现,杜康三杯远人行。 折对柳,诉衷情,衣襟沾泪意难平。马蹄叩尽离别痛,...

  • “折柳送别”—中国式浪漫

    #齐帆齐微课 开幕迎客松,闭幕折别柳。2月20日,北京第二十四届“无与伦比的冬奥会”徐徐落下帷幕。 闭幕式上那美仑...

  • 安居士/海滨:年年柳色2

    “年年柳色,灞陵伤别”,“柳”与“留”谐音,友人即将远行,折柳已成为送别朋友最风行的仪式,也成为表达朋友之间依依惜...

  • 四季无你

    柳条轻摇 我坐在十里岸边 望着桥上路人 赠折柳送别离 我没有折柳 也没有你 骄阳似火 我行至山中小溪 看见溪边两人...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折柳送别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oamm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