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秦兴师临周而求九鼎,周君患之,以告颜率。颜率曰:“大王勿忧,臣请东借救于齐。”颜率至齐,谓齐王曰:“夫秦之为无道也,欲兴兵临周而求九鼎,周之君臣,内自尽计,与秦,不若归之大国。夫存危国,美名也;得九鼎,厚实也。愿大王图之。”齐王大悦,发师五万人,使陈臣思将以救周,而秦兵罢。
齐将求九鼎,周君又患之。颜率曰:“大王勿忧,臣请东解之。”颜率至齐,谓齐王曰:“周赖大国之义,得君臣父子相保也,愿献九鼎,不识大国何途之从而致之齐?”齐王曰:“寡人将寄径于梁。”颜率曰:“不可。夫梁之君臣欲得九鼎,谋之晖台之下,少海之上,其日久矣。鼎入梁,必不出。”齐王曰:“寡人将寄径于楚。”对曰:“不可,楚之君臣欲得九鼎,谋之于叶庭之中,其日久矣。若入楚,鼎必不出。”王曰:“寡人终何途之从而致之齐?”颜率曰:“弊邑固窃为大王患之。夫鼎者,非效醯壶酱瓿耳,可怀挟挈以至齐者;非效鸟集乌飞,兔兴马逝,漓然止于齐者。昔周之伐殷,得九鼎,凡一鼎而九万人挽之,九九八十一万人,士卒师徒器械被具,所以备者称此。今大王纵有其人,何途之从而出?臣窃为大王私忧之。”齐王曰:“子之数来者,犹无与耳。”颜率曰:“不敢欺大国,疾定所从出,弊邑迁鼎以待命。”齐王乃止。
读后感
秦国攻占了韩国重镇宜阳以后,秦武王巡视宜阳后直奔洛阳,跑到太庙窥视九鼎,当他看了代表雍州的鼎,就说雍州之鼎乃秦鼎,寡人当携归咸阳。最终秦武王因举鼎被砸伤,死于洛阳。
国君死在洛阳,周王室害怕强秦兴师问罪,就率先给秦国扣上一个帽子——兴师临周而求九鼎。秦国公室本是周王室的马夫,因帮助周平王东迁有功才被封为诸侯。秦国本是西北小国,经过秦孝公时的商鞅变法,又有秦惠文王的努力,已经发展成一军事强国。这也是能够说服列国的原因,因为秦国有抢走九鼎的实力。
秦武王死后他的兄弟们为争王位,史称“季君之乱”。如果周天子知道秦国内乱,他也就不会惊慌失措了,但是谁也没有先知先觉的本领。他只能先给秦国按个罪名,再找他国许以好处,来跟秦国对抗。春秋时期还有“尊王攘夷”这个说法,到了战国时期除了“尊王”恐怕也只是一个笑话罢了。这也证明周天子早已是空有其名,灭亡也只是个时间问题了。
从春秋时代的灭国大战开始到战国时代,纵横家们总结出了远交近攻这个道理。地缘问题在那个年代是无法克服的,这也就是为什么颜率只找齐国的原因,并不是只有齐国能对抗秦国,成周北面的赵国、东北边的魏国都可以与秦国对抗。只有齐国带不走九鼎罢了,中间隔了别的国家呢。
明摆着颜率骗了齐王,但是被他诡辩过去了。“子之数来者,犹无与耳。”你这几次来齐国跟不来有什么区别。“不敢欺大国,疾定所从出,弊邑迁鼎以待命。”不敢欺骗贵国,您只要决定鼎从那里出去,成周君臣上下随时等候您迁鼎的命令。颜率虽是欺骗齐王,同时也说出了周王室拥有九鼎的法理“昔周之伐殷,得九鼎,凡一鼎而九万人挽之,九九八十一万人,士卒师徒器械被具,所以备者称此。”周王室的九鼎是灭殷商得来的,用九九八十一万人用尽各种器具,从朝歌运到宗周镐京,又从镐京运到成周洛阳,周王室拥有九鼎占了天时地利人和,“今大王纵有其人,何途之从而出?”就算大王有这么多人,您能从那条路运出去,更何况周王室尚在,齐国只是众多诸侯中的一个,没有拥有九鼎的法理,这才是让齐王作罢的根本原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