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
——《孟子·尽心上》

•原典释读
《老子》的名义(1)▏道:你选老子、鲁迅还是霍金?
作者:紫侠狼
《道德经》最初不叫《道德经》,在战国时韩非子称之为《周书》,在秦朝时《吕氏春秋》称之为《上至经》,在三国时被称为《老子》,在西汉时才被称为《道德经》。其实《道德经》的文字跟《道德经》的命运一样多舛,可谓历经了九九八十一难,然代代相传而下,已非本来面目。
庄子《齐物论》试读17|釜底抽薪
作者:一道
庄子终于开了口,他说:(与生即是死,死即是生一样)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倘若以我个人举例,现在我既是自己的【是】,同时也是他物的【彼】。若以自我【是】的角度去认知,必然会出现一种图像,形成一种是非,这叫【此亦一是非】,若以他物【非】的角度出发去认知,就会出现另外一种图像,形成另外一种是非,这叫【彼亦一是非】。(点击阅读全文)
相关阅读:庄子《齐物论》试读18|白马非马

•经旨阐微
《论语》问道:诚——仁之生命
作者:赵大山
古人祭祀,是礼的重要内容。《左传》言:“国之大事,唯祀与戎。”从事祭祀最重要的是什么?真诚。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我不赞成那种参加了祭祀,却和没参加一样。为什么?人到场了,内在缺乏真诚的感情,只是参加一个仪式而己,有什么意义?孔子强调真诚,真诚与虔诚不同。虔诚是拜倒在神灵脚下,发自内心的相信神灵会保佑自己。真诚不同,他是基于感情的纯粹性,是情感上不掺任何杂质的一种心理感受。
揭秘《梵经》:连“自我”都未遇见,又何谈提升自我?
作者:盆小猪
使事物不消亡的自性,使事物自己主宰自己的存在。自性既然能使事物主宰自身,也就意味着,自性是主宰的真实意义,自性是事物系统中不变的要素。当事物的自性被放在人类个体生命的视阈下加以讨论时,即自性=灵魂的时候,自性只有具有作为世界的本原这一属性,才能在灵魂不死的信仰中,解释人何以达到长生不死,也才能为个体的灵魂通达世界的本原,提供途径。然而,人类认知的进化、发生和发展,是先产生自我意识,再意识到世界的存在,否则,人只是世界的一部分,其意义无异于一草一木。

•入学门径
《心经》蠡测
作者:磨牛沙
佛教是讲怪力乱神、轮回果报都是神道设教的意思,对教化信众或许有用,但道德戒条有孔夫子来制定就已经够了,何必多一个释迦牟尼?佛教讲的是觉悟的道理。无论渐教顿教,目的都要人觉悟,觉悟佛所说的道理,得解脱。佛教徒要求信,信而后解。非佛教徒要解,解而后始可言信与不信。我们不必以佛教的说法为无上真理,但可以作为一个可靠的参考系。就让《心经》作为一个开始。

编辑:心技一体
《简书哲思周刊》(经史含章) 17/04/20 第010期
欢迎订阅《哲思专题刊物》(可直接点击订阅),以便及时阅读哲思专题的最新刊物。
《简书哲思周刊》将在每周四19点更新,敬请关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