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观《金刚经》(13)
群中的各位老师,大家晚上好,非常感恩大家。今天晚上我们继续来学习和体悟金刚经第十三品如法受持分。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否?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否?须菩提言,甚多,世尊。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否?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上一次我们分享到金刚经第十二品尊重正教分,尊重正教分,就是说以金刚经的精神受持读诵金刚经就是对金刚经最好的尊重、供养、信受奉行。当一个修行者以符合金刚经的精神受持读诵金刚经的当下,就是金刚经的经典所在之处。第十三品如法受持分,如法受持分,是在尊重正教分的基础上来说如何来受持金刚经。其实在第十二品中,关于受持金刚经的核心精神其实已经说到了,第十三品则是将这种受持的方法进一步地进行阐述和解说。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所谓如法受持,就是要以符合金刚经的精神去受持金刚经。如果我们受持读诵金刚经的方法本身违背了金刚经的精神,那么这就不是如法受持。那么什么是如法受持呢?如法受持,其实就是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离一切相而受持金刚经,就是如法受持。虽然在这里,为了文化的传播需要文字形式的经典进行传承,但更重要的是自性本心觉醒智慧的传承。也就是说,文字版的以语言概念所体现的经典,仅仅是自性本心空性智慧的一个载体。如果在受持读诵金刚经的时候,落入到了文字相之中而不能进入到金刚经要传达的自性本心的空性智慧之中,那么就不是如法受持。在我们一开始来分享金刚经经题的时候,就已经说到金刚般若波罗蜜,它其实就是自性本心空性智慧的另一个名字。金刚指的是自性本心,般若指的是自性本心,波罗蜜同样指的是自性本心。而金刚经演说的所有的内容都是为了开启自性本心的空性智慧,都是为了引导我们去体悟去契入自性本心的空性智慧。所以在这里即使佛陀为这次法会所讲的内容起了一个名字叫做金刚般若波罗蜜,但是对于这样的名称以及所宣说的内容,同样不应落入概念化的执着。为什么呢?因为当我们落入到文字相和概念相的执着时,就已经背离了金刚经的精神。所以当佛陀将经名指示给须菩提之后,接着就再一次强调说,[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佛说一切法的目的,就是为了解除我们对于各种相的执着。所谓相,就是我们的心对于某一种现象、理论、概念的执幻为实,这种执着就叫做以心取相。而佛陀演说金刚经的目的,正是为了帮助我们破除对于各种相的执着,为了让我们看清[所有一切相皆是非相]。为什么皆是非相?因为,所有一切相,皆是在不同因缘条件下所展现出来的临时成立的一种相,在这个相之中,没有真实不变的本质,包括佛陀所演说的金刚经也同样如此。我们不要忘记,金刚经的缘起是源于须菩提向佛陀请问[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须菩提所请教的问题的核心是,作为一个修行者如何才能降伏其心,如何通过降伏其心最终达到对自性本心空性智慧的了悟。为什么一定要降伏其心?降伏的是什么心呢?降伏的就是我们的执着心,对各种现象、名相、概念的攀缘和执着心,降伏的是执幻为实的心,降伏的是我们心中各种念头,各种执着。如果我们不能看清楚我们身心内外一切现象的空性本质,那么也就无法契入无为法的境界。无为法,也就是自性本心本然的样子。无为,不是一种你要通过什么样的修行去达到的一种新的成就,而是了悟到你生命的真性、真相本身本自无为。而当我们的心对于各种现象有所执着的时候,这个执着就是有为。当我们的心里有不同的贪嗔痴慢疑这些习气的时候,这些习气念念相续的时候,自性本心本有的光明就被这些阴云所遮盖而无法显发出来。佛陀演说金刚经,就是为了帮助我们驱散这些阴云,让自性本心本自具足的空性光明显发出来。而为了能够使我们破除对于各种现象的执着,佛陀在说法的过程中,一边说一边扫除,所说的一切既在肯定又在否定。肯定的意义是给予我们指示向着什么样的方向去修行,否定的意义同样是为了指引我们如何更深一步的扫除执着,不执着于任何理、法、概念。佛陀就是通过这样鲜活的示现,在说法的现场,在说法的过程中,演说着金刚经的核心精神,演说着自性本心空性智慧的核心精神。这即是真正的[不住于相]。
所有对于任何理论、概念、语言、文字以及任何现象的执着,都是背离金刚经的精神的。甚至对于佛陀本次说法现场、说法的内容、说法这件事,同样如此。所以佛佗又进一步以振聋发聩的声音来演说——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否?佛陀已经讲了非常多的内容,都是说法的内容,但偏偏在为整个说法的内容起了一个经名[金刚般若波罗蜜]之后,突然问了一句[须菩提,如来有没有说法呢]须菩提回答说,世尊,如来无所说。佛陀明明在说法,须菩提却回答说[如来无所说]。这样回答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呢?对于在现场听法的所有佛弟子而言,佛陀就在这里鲜活的演说着金刚经,但即使是如此鲜活的现象,同样没有不变的实质,同样是因缘和合的结果,同样是因缘和合的现象。因为有了须菩提的请法之问,所以就有了佛陀的随缘教导、随缘演说。演说的所有内容,正是为了破除对各种现象、概念的执着,包括对[说法相]的执着。所以佛陀来了一个最彻底的破除,即使对正在演说的内容,对正在说法这件事,也同样不能执着。而从金刚经的核心精神而言,的确如此。因为所有用语言所说出来的内容,都只是一种指示,都只是一个路标,而不是目的地。佛陀说法的目的是为了引导我们向着那个目的地去前行,去发现自性本心深藏的秘密,而不要被这些宝相庄严的路标所迷惑。如果一个人因为欣赏路标而停在这里,那么他就无法到达最终的目的地。所以佛陀才有此一问[如来有所说法否],须菩提方有此一答[世尊,如来无所说]。无所说,就是对于这个路标你不要执着他,你要向着这个路标所指引的方向继续前进,路标仅仅是路标,而不是自性本心的本体。
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从现象界的角度而言,所有一切现象,佛教的智慧并非不承认这些现象的存在,但在承认这些现象存在的同时,却不承认这些现象的究竟真实性,即永恒不变的真实性。所以经文接着说,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我们所看到的任何一种现象,我们所接触到的所有人、事、物,其实都是如此,它们都是在一定的条件下才成立的一种现象。在以前的分享中,曾经分享过关于一个瓶子的故事。比如一个矿泉水瓶,当我们用剪刀从瓶口一圈一圈剪下来,最后全部剪完之后,你会发现,虽然构成这个瓶子的所有材质仍然都在,但是我们不确定从剪下哪一圈开始,它不再是那个[瓶子]。对于这个案例当我们深入地去观察它,就会发现,所谓的瓶子,仅仅是人们一种约定俗成的命名。这个命名本身仅仅是一种概念而并没有固定不变的实质。通过这样一个生活中的案例,就可以把这个发现推演到所有的现象之中。如果你感兴趣的话,可以自己深入地去分析一下。所以,任何一种事物、现象,以及任何一种事物现象的名称,包括经中所说的微尘或者世界,都是如此。微尘,其实也是世界,世界,其实也是微尘。微尘和世界,并没有一个固定的边界。比如说在我们看来,一粒沙、一粒尘土即是一粒微尘。但是对于微观世界而言,比如电子的世界、原子的世界,那么这样一粒微尘就相当于一个太阳系甚至更为广阔的空间。在量子的世界里,这样一个微尘,它就是一个量子宇宙。这种说法还仅仅是从现象界的层面来说的。如果说从自性本心的层面来说,所有的一切,不管是微尘、世界,还是我们看到的非常广袤的无边无际的星空,其实都是映在我们自性本心之中的幻影。对于这个幻影而言,其实没有真正的大,没有真正的小,没有真正的真,也没有真正的假。就像我们看到镜子中的影像,你不能说镜子之中的那朵花比镜子里面其他的影像更为真实,它们其实是究竟平等的。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接下来,佛陀将演说的重点引到了与佛陀自身非常密切的身相上来。在其他的经典中,佛陀演说过关于佛陀的殊胜之相,被称为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但是金刚经的智慧是离于一切相的智慧,是不住于相的智慧,是自性本心的智慧,是空性的智慧。所以佛陀问须菩提,能否以三十二相来见到如来呢?[如来],其实是一个双关语,这里的如来表面上是指正在说法的佛陀,但其实它指向的是那个离于一切相的自性本心。这部金刚经演说的就是自性本心的空性智慧,所以须菩提的回答也是符合金刚经的精神的——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也就是说,即使如佛陀一样殊胜的身相仍然不可执着,仍然不能作为觉悟自性本心的标准,不能以外貌特征作为[如来真面]的标准。那什么才是觉悟自性本心的标准呢?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三十二相即是非相,如来正在说法却无所说,离于任何相,离于任何执着,当进入到这样的空性智慧之中的时候,才是符合金刚经精神的“见如来”。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在之前的内容中,佛陀曾经说过以满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这样多的珍宝来进行布施,所得的福德没有于此金刚经中受持读诵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德更多。在这一品中所说的布施的内容升级了,之前是七宝,但不管是什么样的七宝,毕竟是身外之物,而能够以自己的身心性命进行布施,则是更为难得的事,因此这样的布施其福德更多更殊胜。但即使有人以恒河沙一样多的身心性命进行布施,而如果有人能够于金刚经中契入到金刚经的精神之中,以金刚经的精神去受持读诵金刚经,并把这种精神传播给更多的人,那么这种福德比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的福德要更大更广更殊胜——其福甚多。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仍然是有为法的修行,福德再多也无法与无为法相提并论。有为法布施的福德,犹如水中之月镜中之影。所以,第十三品如法受持分的如法受持,就是这样的彻底,彻底离于一切相,彻底的无所住。为了将这一点阐述清楚,佛陀不仅从否定的角度说自己没有说法,而且对于所说的内容也明确说明不能执着于文字相。包括如来自身的身相也是如此。在佛陀说法的现场,所有这一切都是当下最鲜活的存在,佛陀的身体,佛陀的话语,佛陀所演说的内容,都是这样真实的存在,但是即使是这些如此真实的存在,也仍然不可执着。佛陀就是通过这样鲜活的案例来引导所有的修行者,要彻底地离于对一切相的执着,而只有在离于一切相的情况下去受持读诵金刚经,才是真正的如法受持,以这样的方式去受持读诵金刚经,其福甚多。同时我们也不要忘了,在之前的内容中,经中已经明确指明[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得福德多],所谓的福德,这里只是为了强调无为法的珍贵,并没有一个真实不变的福德在那里。所以说经中所有的内容都需要从离相智慧、从空性智慧的角度去体悟和把握,真正做到不住于相。而所有这些离于一切相的教导,最终都是为了达到一个目的,就是降伏其心,要彻底降服我们内心深处的那个分别心、攀缘心、执着心、妄想心,要扫除这些“非心”,只有通过修行,通过深入的观照,通过深入的观心训练,通过对金刚经的受持诵读,不断地清除自己内心对于各种现象的攀缘和执着,最终达到破除一切执着,达到自然的无所住、自然的离于一切相,不再被任何现象、任何概念所迷惑、所束缚,而仅仅安住于自性本心本自离相本自无住本自无为的状态之中,这才是最究竟的如法受持。非常感恩大家,今天晚上的分享就到这里,谢谢大家,谢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