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选:坏习惯的形成——迷恋阶段、强迫阶段和上瘾阶段
五类常见的坏习惯
适应不良的习惯,或者说坏习惯,体现了我们的生存本能是非常敏感的,一丁点儿的不适因素就能将其触发。从根本上来讲,它们是营造安全感、控制感和舒适感的一种权宜之计,但最终会损害我们的健康。下面是五类最常见的坏习惯:
成瘾习惯:暴饮暴食,过量摄入酒精、咖啡因(包括能量饮料)、补品和药物,过度锻炼,性沉溺。
强迫性的习惯:反复检查,渴望组织、控制别人,强迫自己重复清洁(如洗手),无法自已地拉扯头发和抓挠皮肤。
病态习惯:经常伤风感冒、头疼、慢性疼痛、胃疼以及放松效应[放松效应指能够引发压力的事件(比如个人冲突、时间非常紧的项目或非常重要的考试等)结束之后,人们容易生病或出现不适症状的现象,这是“病态习惯”的一个类别,我在后面会进行详细探讨]。
失眠习惯:无法入睡,无法保持睡眠。
保护性和逃避性的习惯:比如各种恐惧症就属于此类。恐惧症患者会为了确保安全和免遭恐惧而竭力避免某些场景,典型例子就包括对飞行或封闭空间的恐惧。患有这两类恐惧症的人不敢乘坐飞机和电梯。疼痛也属于保护性的习惯。
……
就其目的而言,这类习惯的目标就是管理内在的生存本能引发的恐惧感,或者将我们的注意力从恐惧感上转移出去。不幸的是,这些习惯并不会消除我们的恐惧感。相反,它们只能算得上短期性的策略,只能暂时地抑制恐惧感。如果多巴胺水平出现骤降,我们很有可能陷入这些不良的行为模式而难以自拔。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些习惯只是转移了我们的注意力,让我们暂时逃避了问题。
一件真实的事情
我见过重复清洁的人,虽然只见过一次,但可能终身不忘。
那是将近五十年前的事,我大概七八岁。
一天,我独自到街上玩,经过县文工团门口的时候,一个小女孩跑出来邀我到她家里玩,她比我小,只有六七岁吧,比我低两届高中毕业。
到她家里后,我觉得不自在,就邀她一起去外面,就是到处逛逛,我小时候在家一刻也待不住,她说:“好吧,等我把手洗干净了哈!”
我看着她拿出一块黄色的海绵,方方正正的,厚厚的,像大半块豆腐,真稀奇,她把肥皂涂在上面,然后在手上擦揉,搓了好几分钟,再清洗。
我嘘了一口气,心想马上就可以出去了,可是,她又在海绵上打上肥皂了,又不厌其烦地搓手,又清洗。
我想这回够了吧,急切地等着,心提到嗓子眼上了,我有点急不可待。
可是她又打上肥皂了,我的心紧缩着,大脑似乎也缩成一团,太难受了,她就像那种破损的旧唱片一样没完没了地重启播放着同一段乐曲,让人神经短路焦躁不安,没等她洗完我就走了。
也许,她不想出去玩,或者不敢随便出去玩,她本来可以直说,但她什么也没有说。我想,她应该是不知道怎么办,纠结着呢,所以才反复洗手,这可能就是一种焦躁的转移方式,但焦躁的根并没除,会越积越重。
我再也没有跟她在一起玩了,也很少看见她,因为既不是邻居也不是同班同学,那唯一的一次单独相处,还是她主动邀请的我,她大概很想找人玩吧。
……
十年后,她高考取得了好成绩,够北大清华,可是她父亲刚去世,肝癌,她父亲临终要求她学医,于是她选择了医学院。
入学一年后,她被退回,说是得了精神病,说是被阴森的解剖室里的尸体吓的,震惊了很多人,因为那时精神病并不多见。
人们无比惋惜,说她不应该学理科,应该学文科,因为她的文科更出色。
也许是吧,也许学文科有利于缓解她的压力,但我认为这不是根本的原因,这只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某种迹象表明,她的父母对她期望值很高,她的优秀里蓄积了太多的焦虑。
我记得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有一次上学,街上突然围上了一堆人,原来是她在街上讲故事:她站在自带的凳子上,用普通话绘声绘色的讲故事呢,她吸引了很多惊艳的目光,也收获了人们由衷的赞叹。
多美啊!听说那段时间她经常在人多的地方演讲。没有人像她那样,在我们这个小县城是空前绝后,毫无疑问,她是非常优秀的。
但得知她生病的消息,让我想起她的非同寻常的举止,我觉得她的天性受到了压抑,她的内心是焦躁的,她必须待在家里,她必须在众目睽睽下演讲,她必须优秀,优秀到成为医学家。
人们为她惋惜,好在她现在生活还不错,平凡而舒适,家庭也平安幸福,就是不能断药。
近十年我经常看见她,她总是主动的远远的就喊我,有一种依恋,就像五十年前的那次一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