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散文随笔专题投稿每天写1000字杂文随笔精选录
思维导图教学概述——字多,粗陋,偏专业性,非导图发烧友慎入

思维导图教学概述——字多,粗陋,偏专业性,非导图发烧友慎入

作者: 7fa85973e5cc | 来源:发表于2018-12-29 19:39 被阅读10次

    思维导图风靡世界,在全球兴起一股空前的学习热潮。近二三十年来,思维导图最早台湾学者引进,后传入大陆。随着国家素质教育改革的推行,思维导图也逐渐进入了内地学校,进入了中国学生和家长的视线里。

    思维导图因其功能强大、简单易学,在商业推广上取得巨大的成功。但商业上的过度盲目宣传也在一定程度上神话了思维导图的作用,有的机构宣称:学习思维导图能让孩子成为天才,拥有惊人的思维能力。学了思维导图,能开发全脑,学习不愁等等。这些浮夸的宣传,为思维导图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负面作用。很多人因此反感思维导图,怀疑思维教育的作用。

    不论是学生,还是家长,亦或是思维教学工作者,已经学习或还未学习但对思维导图感兴趣者,都应该对思维导图有一个正确的了解和认知。客观、实事求是是我们面对任何一个事物应有的态度。思维导图是什么?它能有效锻炼人的哪些思维能力?如何进行思维教学?如何进行结果评价?正是本文试图回答的问题。

    思维导图是什么?

    1.背景

    思维导图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而是在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研究潮流下的产物。所以,说起思维导图,我们就不得不介绍风靡全世界的思维运动。著名教育学家杜威于1910年发表了《我们如何思维》一书,打响思维教学的第一枪。自此,哲学界、心理学界和教育学界都欣起了思维研究与运用的风潮,思维教学也从附属于传统学习内容的“潜学”走向了“显学”。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以美国的批判主义思维运动和英国的思维技能运动。思维运动自二十世纪初开始产生萌芽,六七十年代开始小规模爆发,八九十年代进入了集中式爆发阶段,一直持续至今。哲学的思考,心理学的实质研究以及教育实践的需求,是思维运动的三股重要驱动力和支撑。思维导图正是在这样一种潮流中孕育而生的。在整个运动中,有学者经过严谨的分析、筛选、比较,总结出了六种最流行的思维教学程序(即思维教学的方式、内容模式):美国学者李普曼的儿童哲学(P4C),英国学者沙尔和阿迪的认知加速(CA),以色列学者费厄斯坦的工具丰富(IE),英国学者麦吉尼斯的激活儿童思维技能(ACTS),爱德华·德·博诺博士的柯尔特思维课程(CoRT),以及我们所熟知英国学者东尼·伯赞的思维导图(MM)。也就是说,思维导图并不是唯一能进行思维训练的工具。

    2.定义

    思维导图是什么,是我们要回答的第一个问题,也是正本溯源的问题。各学者都对思维导图进行过定义,我们先看思维导图的发明者东尼·伯赞对它的定义:思维导图是用于表达发散思维的工具。这个定义其实是比较懒笼统的,只强调了思维导图的特征。北京师范大学的赵国庆博士对思维导图的定义比较全面客观,他认为:思维导图是一款思维激发、思维整理的可视化、非线性的工具。之所以说它比较客观全面,是因为这个定义既看到了使用思维导图的目的——思维的激发与整理,又看到了思维导图的特征——可视化、非线性。在我们的思维导图课程中,采取了这一定义作为指导。当然了,我们这里所讨论的实际上是狭义的定义,它专指英国学者东尼·伯赞发明的笔记工具。广义的思维导图定义则是:以图像形式表征思维的工具。从广义上来看,类似于数学中括号,树形图等,都可以叫做思维导图。如果从广义上来讨论,涉及到的内容就无法统计了。所以,我们要在此先明确,本文所讲的思维导图,指的是狭义上的、由东尼·伯赞发明的思维导图,它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八爪鱼形状的发散状。

    思维导图锻炼哪些思维能力?

    认知心理学认为,思维指的是人类对于客观世界的认知或智力活动。从广义上来说,思维指的是大脑的意识活动。思维的基本过程有三类: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三种。思维过程的合理、高效程度,要靠思维能力来支撑。这也就是我们接下来要讨论的重点——思维导图所锻炼的思维能力的依据。那么,思维能力有哪些呢?其实,按照不一样的分类标准,思维能力有不一样的类别。这里,我们按传统意义上的思维技巧来分,可以将思维分为以下几个种类:演绎思维、归纳思维、批判思维、比较思维等。这些思维能力表现在记忆能力、理解能力、应用能力、分析能力、评价能力及创造能力上(安德森:认知目标分类)。另一个分类标准,把思维分为了两类,一类是高级思维,另一类是低级思维。高级思维包括创造、评价、分析;低级思维包括记忆、理解、应用。在高级思维中,创造属于创造性思维,分析和评价属于批判性思维。

    思维导图能锻炼人的哪些思维能力呢?我们除了参考认知心理学中的理论,还应从思维导图本身的特点出发去探究。从前文对思维导图的定义来看:思维导图是用于思维技法和思维整理的可视化、非线性的工具。它的功能是进行思维激发和整理。以思维激发这一点来讲,思维导图通过横向的思维,可不断向外延伸。比如:由绿色,我们能想到草地,由草地能想到山坡,由山坡能想到白云,由白云能想到大海,由大海能想到潜水艇,由潜水艇能想到陆军......并且可以一直延伸下去,无穷无尽。世界上的事物也是以系统存在的,现代教育学里的通识教育的兴起,正是对割裂了学科体系的传统专业分类的一种调整。思维本身是有关联的,是非线性的,是可以由这个点突然就到那个点的。我们很多成年人在跟孩子相处的时候,往往会觉得孩子的想法非常的天马行空,一下子就能由这儿到那儿,两个事物明明相差有十万八千里。我们原始的思维就是如同孩子一样,不会按照规章制度走,如果我们能充分发挥这样的想象力,用好这种非线性的思维,那么我们一定能学习的很好。所以,思维的激发,是灵感不断迸发的过程,属于上文我们所讲的创造性思维,而要由创造性思维,就需要我们掌握整个系统,要有整体性的系统思维。同时我们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演绎和归纳)都能通过这个过程得到提升。对于思维整理来说呢,其实就是把零散的、发散的思维按照一定的逻辑整理出来,从这个层面来讲,它能锻炼到我们的分类能力、分析能力。这其中有些思维能力,其实在外延上是重合的,所以最终我们大致可以将思维能力归结为以下几个点:判断、推理、归纳、创造,它具有系统性,发散性。这就是我们想通过思维导图这种思维教学程序,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所在。

    如何进行思维教学?

    对于思维教学,学者也进行了非常多的分类。其中,赵国庆博士的分类比较全面。赵国庆将思维教学按照与学科的关系、影响范围、思维教学载体进行了分类。在与学科的关系中,思维教学被分为附加式(独立进行的)、嵌入式(结合特定学科)、融入式(融入学校科目)三种。根据影响范围来分,有工具丰富类(独立的教授思维工具)、融入类(融入学科)、思维倾向类(思维技能、兴趣、内驱力共同培养)三种。根据思维教学的载体分,可分为思维活动类(依托活动、情景进行)、形式训练类(逻辑训练,类似大学里的逻辑学,很抽象)、思维工具类(借助思维工具)。在这几种思维教学的分类中,思维导图分别属于附加式、工具丰富类和思维工具类。单纯的思维导图教学,有实施时间长、参与者流失可能性较大、需要常规课程之外的时间、情景依赖程度高、迁移性低、教材和教师培训等问题,这些问题在实际的商业教学过程中,是非常致命的弱点。而合理的教学形式,应该是整合附加式、嵌入式和融入式的,是形式训练、思维工具与思维活跃型相结合的。所以,思维导图的教学,需要借助其他思维教学程序的优点来进行。

    1.借助儿童哲学的情景式教学

    李普曼博士发明的小说体儿童哲学教材,为学生创设了一连串有趣的探究情景,帮助儿童建立逻辑推理能力和辩论能力。丰富多彩的课堂情景,能极大地吸引学员的兴趣。弥补了思维导图附加式不易创设情景的不足。在进行思维导图教学时,也应当建立这样的活动情景,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借鉴博诺的柯尔特思维中的思维工具(模型)

    思维导图的思维整理功能,实际上用了许多的硬隐性思维模型。何为思维模型?简单说就是我们思考事物的固定模式或角度。比如同样是博诺发明的“六顶思考帽”,以及“5W1H”、“SWTO”等,都是我们所说的思维模型。在不一样的领域、不一样的场合有不一样的思维模型,在博诺的《柯尔特教程里》一书中,他把这些思维模型分为分为思维的广度(CoRT1)、思维的组织(CoRT2)、思维的交互(CoRT3)、创造力(CoRT4)、信息与情感(CoRT5)、行动(CoRT6)六个部分。每个部分对应的思维能力不同,适用的场景不同,思维模型也不同。博诺的思维模型在商业培训领域同思维导图一样,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思维导图在运用的过程中,实际上同样可以根据不同的场景,借用不同的思维模型应用在实际生活中。

    3.与学校学科相结合,融入到学校教学过程中去

    在传统的教育教学里,这些思维能力是被分散到各个科目中进行的,比如数学着重培养孩子的逻辑推理能力,语文培养孩子的理解能力,科学培养的批判性、创造性思维能力等。思维训练的一大目的,其实就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学习掌握知识,最终达到融会贯通的结果。所以,我们在进行思维教学时,应该与学校课程相结合来进行,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科目科目知识的学习,又能最大限度地训练思维能力。

    4.结合生活、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倾向

    单纯的思维技能教育(工具、知识、方法的掌握)是比较低层次的教育活动,在现代教育理念中,学界提出了知识倾向的培育目标。所谓倾向,指的是学生对某一知识的兴趣和内驱力。学习的理想状态是由内而外的,因外部约束而产生的学习行为,通常情况下难以持久。我们的目标应是不近让学生习得技能,更应该想方设法让其获得倾向性,由被动学习转换成主动学习的模式。这应该是我们的最终目标。如何达到这一定崇高的目标呢?我们都知道,任何技能的习得,都离不开可以练习,比较流行的一种说法是”10000小时定律“,讲的是任何技能要实现由小白到大师级的转变,至少得经历10000的刻意练习。出于严谨,我们暂且不说这个时间长度是否准确,但任何技能的学习都需要一定时间的刻意练习,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哪怕你再感兴趣,再有天赋热情,你也不可能一生下来就掌握。而耗时间的练习,前期都需要一些强制性的约束,经过一定时间,坚持成为习惯之后,就自然成了倾向。那么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要培养的学生的思维倾向的阶段就缩短了,只要重点在他需要坚持刻意练习的这个阶段进行就可以了,这就大大降低了我们的难度。所以现在我们要探究的是,如何让学生在刻意练习阶段,进行更有乐趣?能吸引他持续下去?一方面,笔者认为是借助第一点中的情景,吸引学生参与。另一方面,就是及时、足够的、正向的反馈。最重要的是,要在有意义的领域里,让学生进行刻意练习,何为有意义的领域,其实就是能解决问题的领域。所以,在进行思维教学时,我们的情景应该建立在实际层面,我们设置的问题也应该立足于学生的实际生活、学习中。

    5.结合学生心理认知特征,按年级段进行思维教学

    在实际的思维教学过程中,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在我们的课程体系中,初步建立了幼儿园到小学、初中等的课程体系。在年级段中,又以幼儿思维导图体系最为完善。我们立足于人的整体性发展进行思维教学的考量,可以搭建一个完善的教学体系。在这个教学体系里,除了要参考各年龄段的心理认知特征外,还应该参考该年龄段的学习内容和任务来进行。所以,在所培养的思维能力中,我们应在思维的深度(难度)和广度(数量)进行进行区别。比如在幼儿阶段,在思维能力上我们只着重培养学生的分类能力(另外再附带一些颜色识别能力、动手能力等),到了小学,我们应该培养学生一定的理解能力,演绎归纳能力等,到了初中、高中、大学,思维能力的种类会不断增多,这是在广度方面的目标设定。那么在深度上呢?小班、中班、大班的分类依据会有不同,到了小学,分类的依据除了颜色之外,更多的会按按照用途、材料等逻辑分类进行,到了高中、大学又不一样。哪个阶段的目标应该定在什么难度,这一点可根据课程标准再深入研究。

    如何进行思维导图评价

    思维是抽象的,在进行思维教学时,我们如何界定学生通过思维导图获取了相应的思维能力,是思维教学中的一大难题,笔者尝试分析一二。

    在借助思维导图所进行的思维教学过程中,思维导图是工具,是媒介,是前提。只有先掌握思维导图的基础绘制技法,我们才能进行思维训练。就比如我们要打猎,得先使用猎枪。所以对于思维导图教学的评价,应该从两个方面或者说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个阶段是基础绘制技法习得阶段,我们会评价学生画的标不标准。第二阶段是运用阶段,在运用阶段,要评判的是思维导图是否达到了思维激发和思维整理的目标,评判的是学生用的好不好。

    1.基础绘制技法习得阶段:我们所关注的焦点在于思维导图四要素的使用是否符合标准上,纸张的使用,中心图、支杆、关键词、配图等的使用是否符合基本的规范。我们可根据思维导图的各要素,制定相应的表格各分数进行评价。

    2.运用阶段:我们所关注的焦点应该在于思维的激发和整理,落实到具体的思维能力项上,就体现在判断、推理、归纳、创造等能力方面是否有提升上来了。可以通过关键词的数量、逻辑分类等显性方面,以及借助辩论,问答,测评等方式进行检测。

    3.依据学科整体能力测评:在手段上,我们可以借助学科相应的知识进行测评来评价。思维教学目的不只是提升学习成绩,更在于综合能力的提升。但思维能力的提升,势必会对学习成绩的提高有非常可观的积极效果。

    思维教学运动虽然已经开展了四十余年,但它还远未结束,它的发展任重而道远。笔者斗胆凭自个人教学及粗浅研究经验谈论一二,粗陋之处,恳请指正。同时借此劣砖,殷切希望能引出各位大牛的美玉,共同为思维教育补砖添瓦。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思维导图教学概述——字多,粗陋,偏专业性,非导图发烧友慎入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kipl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