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十 六 章
致虚极,守静笃(dǔ)。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dài)。
直 译 :
致虚极,(要想达到虚无的极处,);守静笃。(必须安守寂静到十分专一。);万物并作,(万物都在不停相互运作,);吾以观复。(我用以观察它们的循环往复。);夫物芸芸,(那些纷繁众多的万物,);各复归其根。(各自都在返归于它们的根源。);归根曰静,(回归到根源称为寂静,);静曰复命,(寂静又称为恢复生命本质。);复命曰常。(恢复生命本质又称为永久恒常。);知常曰明,(知道生命体性恒常不变,称为心中明了,);不知常,(不知道生命体性恒常不变,);妄作凶。(妄为胡作,必然遇到凶险。);知常容,(知道生命的本体恒常不灭就会宽容,);容乃公,(宽容就能显现出利众的公心,);公乃王,(纯正的公心才是自身的君王,);王乃天,(身心之王在这时,才表现出它最广的胸怀,恢复它最高的地位,);天乃道,(天地的最高法则,正是道的主要特性,);道乃久,(当返回了道本就可以长久不灭,);没身不殆。(即便是失去身体时,也不会遇到危险。)
本章总结
《道德经》的主要作用是让人们了解有一个道的存在,然后通过德行去找回属于我们每个人自己的真实生命体。当然,其中也囊括了大量的做人道理。
致虚极,守静笃,就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修道方法。修道分动修和静修两种方式,从事和理上下手去身行叫做动修,从心和念上下手去观行称为静修。动修有观的妙用,静修有止的奇效,两者互为表里。守静,是经文中典型的静修部分。
本章首先介绍了,用什么方法可以见道。(虚极,就是道的本体特性。)从中指明了,没有至诚的高度专注,功夫不够则达不到理想效果。
学习和应用《道德经》的人,应该着重注意本章和第三十七章中的这两个“守”字。它就像一场旷日持久的考试,学生学得扎不扎实,能不能升学,全看成绩。考不过,就得反复再来,直到合格为止。还有第十五章中,“保此道者”的“保”,也是用功的一个重点提示。
紧接着,老子用最有效的实际观察,来让人发现万物往复运作的归根复命。它们所共有的一个最大特征,都是最终恢复常态。由常而产生无常,由无常回归于常,绕来转去,其实,从来就没有离开过恒常。说一千道一万,只说明了一个真理:所谓无常的万物,统统虚假不实,都是道所变现的妄相。这也是我们凡夫不敢承认,不愿承认,但必须承认的事实。
否认假象,确立真象,尽管直觉和情感都有纠结,但它是我们认识道的主要先决条件之一。只有对这个恒久不变的道有了充分的理解,诚心舍弃无常的生灭幻象,后面的道路,才会平坦宽广。
然后,老子用“知常容,容就是公,公就是王,王就是天,天就是道,道就是久,没身不殆”这一组排比句来反映行道过程的顺理成章,以及道业成就的逐步演化和提高过程。最后乃至于证入大道的本体,彻底治愈人们给自己强加的精神性大脑紊乱。
这一章老子既介绍了静修的重要方法,也说明了万物不实、假象归道的真理;既提醒人们妄作有凶险,也揭示了实现道业的次第进程。从而来证明道的真实性、可靠性以及可塑造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