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夏洛蒂勃朗特拥有邓布利多能够让时光倒流的钟表,她会不会在决定出国留学的那一天,选择另一个国家,另一座欧洲小城,另一所学校,那样她就不会遇见那个让她爱得神魂颠倒,却又悲伤到无处遁形的男老师。
她给他写信,一封封,满含血泪,刻尽相思,他却毫不动心,最多是惋惜,也许是夏洛蒂不太美丽的缘故,又或许,他真的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正人君子,他把信给了自己的妻子看,让她心里的屈辱更多几分。
也许可以很笃定地说,没有这段黯然消魂的经历,没有这个让他爱恨不能的男人,她就无法创作出那部令人欢欣鼓舞,感慨唏嘘的传世经典《简爱》。
简爱与罗切斯特,好事多磨,经过重重阻挠,终于化解内心龃龉,一同相拥在伤痕累累,但是散发着幸福爱情夺目光彩的庄园之中。
观众看到这里,无不心悦诚服,无不庆幸感动,人世间的故事,少的是皆大欢喜,团圆美满,正因为如此,所以我们才心怀憧憬,看到别人心想事成,才会在羡慕之余,也感到与有荣焉。
但是从小说文本里抽离出来,反观夏洛蒂勃朗特自身悲剧的爱情故事,还是情不自禁地感到造化弄人,现实苍凉。
我们渴望的是一回事,而际遇推脱给我们的,却往往又是另一回事。
无论她曾经获得过怎样的称赞与褒奖,但是青春时期为之心花怒放的那个人,却终究只能是一场午夜梦回时的幽幽梦境,想到这里,总不觉愁眉深锁,泪眼朦胧。
英国另一位声名显赫的女作家——简奥斯汀与她同病相怜,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夏洛蒂勃朗特至少有过一次爱情,有过一次婚姻,虽然那段婚姻不见得郎才女貌,情深意笃,但是至少无风无浪,平平静静,细水长流,得其所哉。
而简奥斯汀终生未婚,即便她在她的小说里处心积虑,不厌其烦地「编织」令人羡慕不已的婚姻故事,似伊丽莎白和达西,可青青草地,散步谈心,可繁华舞池,相见俨然,不知曾经打动多少人的清心。
如果执拗一点,循规蹈矩一点,会得瞬间拉下脸来质疑诘问,既然你将婚姻写得那样水到渠成,水波荡漾的,为什么不身临其境,好现身说法呢?原来也不过是纸上谈兵罢了。
但或许,这和能医者不自医,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讲的是一个道理。
刁钻犀利的亦舒在小说《剪刀替针做媒人》里借不曾结过婚的婚姻咨询师女主角之口反击同样质疑的朋友,「做心脏手术的医生也并非先得患一场心脏病」。
亦舒本人的爱情婚姻经历也算得上蹉跎,并非如她自己小说里那般华丽璀璨,她宣扬女性无论何时保持姿态好看,但是她爱情遭变故后一鼓作气大发雷霆,不惜做出出格事情来,姿态不见得多么好看。
然而,小说故事是一回事,现实生活并非不可能是另一回事。盲目寻求吻合似乎是杞人忧天,自欺欺人,钻牛角尖,无事生非的事情。
如果生活与小说百分百相同,那也不必浪费诸多时间心力去读小说了。我们沉迷小说世界,不过是为着领略不一样的生活,它可能更美满,可能更残缺,可能更传奇,也可能更庸俗,但是它一定比真实的人生更连贯,更有逻辑感,因为小说奉献给人的,就是一种「人生的展览」。
我们自己的生涯,或许只走了几步路,但是小说中人,可能早已经历万水千山,早已爱恨情仇,早已鸡皮鹤发,早已将人生看穿,早已将情欲看淡。
通过别人山山水水,起起落落经历,读者获得自我审视,自我反省的可能,最终的目的,不过是为了获得顿悟,以此摆脱更深地的沉沦,为茫茫前路,积淀智慧灵明。
别人的所得,我可否笑纳,别人的果,我可否规避,这才是最终意义。
如果得到滋养,或者是识见,予取予求,已经足够,再过多强求,似乎有点苛刻薄情。
钱锺书俏皮顽劣地将写作的人比做母鸡,将他们的文字作品比做鸡蛋,还说如果觉得鸡蛋好吃,根本没必要了解下蛋母鸡的身份,并非没有道理。
爱情生活坎坷不如意,数十年人生风雨飘零,孤寂冷清,无论是张爱玲,三毛,亦舒,还是夏洛蒂勃朗特和简奥斯汀,但是挫折和磨难并非人生的全部,最要紧的,是爱与希望。
无论是自己的人生,还是希望别人能够领略到的启迪,这四个字都是不可或缺的精神秘笈。
她们不曾得到的爱情,换另一种方式获得天长地久,那也是一种成全,那也是给人间留下的一点光芒。
比起没有得到过金苹果,但是指引着人们去执着寻觅,让他们拥有获得自己未曾相逢的美满幸福的可能的心境,那些因为受过一点点创伤就大肆渲染,穷形极相,把婚姻爱情写得丑陋不堪,一无是处的观念仿佛更加不堪。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