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没有道德与法律的约束,这将是一个怎样的世界?谁又能谴责在事件中选择了利己的举措?
失去人性,失去很多;失去兽性,失去一切。
聪明人都明白这句话的意义与残酷。为了得到一切,多少人活成了兽。
1.
你永远不会知道,嫁入一个疯傻家庭是种什么样的体验。而奎娥知道!
她被母亲以高价彩礼嫁给了外村的板子。板子是正常人,长得也好,勤快肯干,还是大学生。按说不会成为单身危险户。
但他有两个特殊兄弟。哥哥是疯子,常常在村里晃来晃去。边走边说话,还会莫名其妙打人。但唯独不打自家兄弟,有人还怀疑他装疯卖傻。
在惹了几次祸以后,村民强烈要求板子把他关起来。所以,他现在已被板子关在最里屋,每天送饭进去。
平时就不里面自己唱歌跳舞,还骂骂咧咧。闹腾累了就睡一觉,醒来继续骂人。
弟弟是傻子,每天张着嘴,涎着口水,眼神呆滞地坐在门口看人来人往。
语言功能很差,通常回复或重复别人说的一两个字。过往行人常拿他取乐,问他:“马莲去哪了?”
傻子会应:“死了!”
行人们就乐不可支的又问:“那罗篾匠去哪了?”
傻子又答:“死了!”那些人就笑得前仰后合。傻子跟着呵呵呵地傻笑,以为自己凭本事逗乐了别人。
马莲是他们的娘,罗篾匠是他们爹。他们生了三个儿子,疯傻了两个,马莲抑郁了。
她跟板子说哥哥疯了,是小时候在野外的坟头撒了尿,得罪了鬼神。回来就一天天疯起来,讲些谁也听不懂的话。
弟弟的傻则是接生婆不熟练,让他在里面憋久了,最后生出来就成了这样。
板子莫辨真假,只是听着,帮母亲照顾哥弟二人。他害怕看到母亲总是流泪,总是忧愁。
但还是在他十岁那年,在一个下雨的凌晨,母亲和衣跳下了门前的河。等找到已是三天后,浮肿着被人从下游抬回来。
那是板子最后一次见母亲。他对她的记忆,更多停留在那张肿胀但平静的脸上。不像活着时眉头紧锁,满脸哀愁,空气都飘着对儿子们的忧伤。他第一次见死人,就是自己的妈妈。
2.
父亲带着他们三兄弟,还要下地,又要做工,忙得团团转。对板子只有要求,没有关爱。
自母亲去世,板子便接替了她的工作,做饭洗衣照顾哥弟。上学反而成了兼顾的事,勉强从家务中挤出时间来,便飞跑去学校。老师也见怪不怪,他迟到或不来,从不过问。
就这样,板子反而更用功,年年拿第一名。本想让他小学毕业就回家的罗篾匠,实在开不了口,做不出让他辍学的事。
板子一路读到高中。兄弟们年龄大些,照顾起来轻松多了。他能腾出更多时间用于学习。
不知是不是上天故意的,给了罗家两疯傻,就给了他家一天才。板子居然以高出录取线三十多分,考上了大学。
兼职读书还能读出这样的成果,板子成了远近闻名的别人家的孩子,成了学习的标杆。
罗篾匠也才第一次正眼瞧瞧这儿子。这七八年,他真的没时间关注板子。心里也愧疚过,但这种感觉也稍纵即逝。
要养活一家人,还有一个读书郎。交学费时。就像集结号吹响一般,一分钟也耽误不得。他没空儿女情长,只能不停做工赚钱。
板子给他争了大气!罗篾匠被人笑话了半辈子,家里终于出了个大学生。那些说他上辈子做了亏心事,才生两疯傻儿子的人,现在该闭嘴了。
他的愁苦也因此减去了一半,每天喜洋洋。还买了大鞭炮去马莲坟上放了一通,很有“家祭无忘告乃翁”的意思。也有昭告天下意思,他罗篾匠家也是能出天才的人家。
但现实马上摆在面前,板子去上大学,谁来照顾家里?
钱不能不挣,学不能不上,哪有两全齐美的办法呢?
3.
正在父子俩一筹莫展时,有人出了主意:让板子娶媳妇,这样家里就有人了。
一语惊醒梦中人!罗篾匠与板子商量,板子很反感因需要而娶亲,爱成了可有可无。
罗篾匠说:“我们家情况就是这样,你自己考虑一下。要么娶个老婆帮你顾家,要么就上不成学。”
最后板子屈服了,为了上大学,他愿意娶老婆。这关联听着很滑稽,但又是不得已的事实。
罗篾匠借了些钱,再搭上板子的大学生身份,把奎娥从她妈手上给板子娶回来了。
结婚前见过两三回,板子对奎娥外表还算满意,但不到心动的地步。奎娥家六姐妹一个弟弟,女儿在家的地位就跟鸡鸭一样。
她算嫁得好了,毕竟她的能干,让母亲另眼相看。所以在择婿上也算做了些选择,大学生女婿,也不算埋汰了奎娥。
奎娥两个姐姐,都被母亲嫁给了又老又丑的男人,只是因为彩礼比别人高出一头。
奎娥对板子一见钟情。大学生,长得一表人才,说话也很好听,咬文嚼字,特有文化。
就是不给彩礼,她也愿意。但表面上她还是怨母亲,买卖似的将女儿们嫁出去。
他们赶在板子开学前一周,把婚结了。板子洞房夜跟奎娥约法三章:照顾好家里,不要去学校找他,对疯傻兄弟不能打骂!
奎娥一一应允,这些都不是大事。她考虑的是怎么尽快给板子生个孩子,这样,板子的前程便与自己紧紧拴在一起。大学毕业也得乖乖带上自己与孩子。
奎娥信守约定,板子上学的几年间,她从不去学校找他。家里也打理得井井有条,田地收拾得比男人还好。两兄弟也管理得当,哥哥的疯病都轻了,再没打过人。两人都喜欢奎娥,常跟着她叫妈妈。还跟着奎娥下地干活,挖地挑重担,做得像模像样。
更可喜的是,帮板子三年生了两儿子。都很健康,没有像叔伯,这让板子放下心来。
对奎娥的情感,板子更多是感激与尊敬。没有她,就没有校园的欢脱。爱情,他也在学校里品过,这就够了。
他的真实情况,只会让所有女生望而却步。他清醒地认识到,爱情这奢侈品,能试试已属幸运,拥有就不做梦了。
4.
板子大学毕业就分配了工作,一年回来两三次,留下一笔钱,又走了。
直到罗篾匠死后,奎娥与儿子们的去向才提上议事日程。
大儿子已经十八岁,二儿子十六了,都长得比当年的板子还精神。
傻叔疯伯身体很健康,能吃能喝,长命百岁的模样。
他们成了奎娥母子随板子外迁的最大顾虑。
大儿子主张带去一起生活,二儿子反对。他早就受不了了,从小到大,被人笑是疯子傻子的侄儿。他跟人干过多少仗?现在好不容易有机会去陌生地方生活,可以重新开始,怎能又陷入疯傻的笑话里。
奎娥不知该怎么办,问板子拿主意。板子说随他们,反正他兄弟必须要照顾好。实在不行,让儿子们先跟自己生活,奎娥继续留在家里照顾。既不耽误儿子们前途,又不耽误照顾疯傻兄弟。
奎娥很生气,一辈子都在照顾他兄弟。现在能在一起了,还要牺牲她。她不乐意,结婚快二十年,她与板子在一起的时间,加起来不到两年。
她最美好芬芳的青春,都在孤独寂寞的深夜逐渐凋零。无数长夜,如蚁噬心的思念与身体的空虚,催得她华发早生。
她不愿再过那样孤寂的日子,儿子们也大了,不像从前需要全心照顾。她想试试每天与丈夫同床的温柔,耳鬓厮磨的缠绵。
当时,她是因照顾疯傻兄弟的使命娶进来的。尽心尽力近二十年,她觉得很对得起了。
如果让她搭上一辈子,她不愿意。从前,她没底气没筹码。如果她不愿照顾板子的兄弟们,他就不会娶她。现在,她有两个儿子,谁也不能不重视她的感受。
小儿子的想法,也正是她的想法。好不容易能过上正常日子,还带上他们二人,岂不是又毁了?
大儿子憨厚,不懂权衡。不了解疯傻叔伯会拖累他对象都找不到。现在像奎娥的傻姑娘基本没有了。
5.
随迁的事,就因为这问题耽搁下来。一家人没个万全之策,也只好继续留下。
小儿子对叔伯们横眉冷对,他很恨他们。害他成笑话,又害他没法跟父亲团聚。
他跟要好的同学吐槽,大家都深表同情。七嘴八舌帮他出主意,他郁闷地听着幼稚的一堆空谈。
突然一句话,像醍醐灌顶一般冲击他的耳朵。让他激灵一下,抬头搜索说话对象,却没有找到。大家还是一如既往的闹着说着,也许只是谁的玩笑,却穿过层层迷雾,像一道光给了他指引。
小儿子飞奔回家,与母亲打了个招呼,就把叔伯带了出去。奎娥追到门外问带去哪儿,他说去散散心。
直到第二天,小儿子才回来。一脸疲惫与失魂落魄,进门就瘫在地板上哭。
大儿子忙扶起来问怎么回事,小儿子抽抽咽咽地说,叔伯丢了!他找了一晚上没找到,这才回来找大家去帮忙。
奎娥急得直骂小儿子:好好的你带出去干嘛?这可怎么好?一个疯一个傻,上哪找去。
又给板子挂了电话,说了情况,板子说必须找到,他立马请假回来。
大儿子问了丢的细节。小儿子说带他们到了街上,逛了逛公园,一时内急,去上了趟厕所,出来就不见了。他急得围着公园找了三圈,又到附近都找过,但都没影。
大儿子问明地方,冲了出去。并让奎娥多找些人,随后一起去找。
奎娥边心痛筋疲力尽的小儿子,边骂他惹事生非,无故的带他们出去干什么?
小儿子看着她细细地问:“妈,你真的想找他们回来吗?”
奎娥一下愣住,看着小儿子滴溜溜的眼睛,猛然明白过来。她闭上嘴,不再说话,搬了个板凳坐到一旁。
小儿子为她解了一道难题,她突然慌起来。害怕得像是自己做了亏心事,她完全不必这样的。
丢了!这是件不能预料的事,不是人为的事。谁也不想的,不是吗?就是村民们,还有板子也不能挑出毛病来。
奎娥坐在门口胡思乱想,又高兴又惊慌。从此,她可以不为他们所累了!
她想起近二十年来为这二人做出的牺牲。这兄弟二人对自己很依赖,他们不认识别人,唯独认得自己。只要自己说什么,他们绝对服从。自己是他们在这世上唯一信任的人。而现在,抛弃他们的也是自己。为了与板子的团聚,放弃了他们。
奎娥想着又有点不舍,心里空落落的。毕竟在一起这么多年,板子不在家的日子,他们与自己也算相依为命。
厌烦,也是一种情感的流露。某天那个被嫌弃的人不在了,也会想念。奎娥深深地陷入复杂的情感里,不舍不忍,又要绝情。
板子回来叫上十几个村里人,与他一起去找了十来天,但都无功而返。他把小儿子骂了个狗血淋头,但看到儿子低眉顺眼知错的模样,又心软了。
毕竟,他又不是故意的。这些天,他出出进进的跟着尽心尽意寻找,也难为他了!一个孩子,还能怎么样?
就这样,疯傻兄弟消失了!在短暂的寻找后,板子也放弃了。
村人们安慰板子奎娥,丢了就丢了!他们这几十年得你们照顾,也不亏他们。
一个月后,奎娥带着两个儿子去了板子的城市,住进了早就买下的房子。
大儿子找了工作,每天很充实。小儿子进了省级示范学校,成了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奎娥每天给板子变着花样做好吃的。晚上跟城里人一样,与板子围着小区一圈圈地散步。她学会了说这是为了减肥,为了养生。
一家人的生活阳光灿烂,团聚的喜悦弥补了奎娥二十年的怨念。还有什么比这样更好的呢?
往期精彩:
《谁会在原地等你》来,宝贝动一下,看看下面,顺手点❤↓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