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梁树丽
第三选择《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作者史蒂芬·柯维就提出:“面对任何问题,大家惯用的第一选择就是按照’我’的方式,第二选择就是按照’你’的方式来进行。冲突点往往就在于,到底是你的选项比较好,还是我的。不论选择哪一方,都会有人觉得受伤或牺牲。”
每件事都存在第3选择,每个人都有第3选择的能力,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第3选择的思维能力是需要引领和培养,因为它并不会天生就存在在那里。
青蛙和老鼠是最要好的朋友,但是青蛙不满老鼠的懒惰,不满自己单方面的付出,他决定“教训”一下老鼠,于是他把自己的腿和老鼠的尾巴捆在一起,它跳进池塘,然后老师也跟着掉了进去,由于老鼠不会游泳,它很快就失去了知觉,青蛙很是开心,他觉得自己终于教育了老鼠,让它得到了教训,正当它准备爬上岸的时候,没曾想天上的老鹰看到了它们,于是它们成为老鹰的午餐。
我问班上的孩子们如果你对自己的朋友不满意或者有了矛盾,你会怎么做?
孩子们的回答很干脆,要么用拳头打回去,要么两个人关系结束,这两种回答都是按照“我”和“你”的方式进行。比如我无法忍受你,所以我选择揍你;你的做法太过分,所以我不和你交往。
那么,除了这两种选择有没有更好的解决方式呢?
孩子们说,还可以默默忍受。我笑笑,选择沉默是对自己不公平,因为你没有得到尊重,这不是我们需要选择的答案。
人与人之间出现了芥蒂,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沟通,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对方,然后寻求利己和利人的答案,这就是第三选择。
比如青蛙对自己单方面的多付出不满意,它可以直接告诉老鼠,而不是采用冷暴力或者报复的方式,这样做只能让关系在互相猜疑中变得越来越糟糕,我们必须知道有时候很多人做事根本不会考虑那么多,他们只是很单纯地以为,这些上升不了品德高度,我们适时地提醒或告诉他怎么做就可以。
当然如果真的让你无法适应对方,那么选择离开也是一种选择,最起码你不会让自己有更多的烦恼。
合作,是双赢;不合作,也是双赢。
孩子们的认知大多来自父母或周围的做法,他们认定黑就是黑,白就是白,不会走中间路线。
比如最常见的同学之间闹矛盾,他们往往听另一个同学说某某在说你的坏话,然后他们也不去核实,也不去和对方沟通,直接用怀疑观察,越看越觉得对方是对立面的人,于是就开始用拳头解决这个人,当然这样的做法除了损人更不利己。
我们也会反驳如果出现和对方不想沟通或压根无法沟通的情况怎么办?那就读一读第二篇短文,我们可以用智慧寻求解决之道。
一个盐商赶着自己的毛驴去集市上卖盐,他们经过一条河的时候,毛驴一不小心摔了一脚,当它从河里出来的时候,它发现身上的盐重量轻了许多,于是第二天它又故技重施。盐商发现了它的“聪明”,于是他决定给毛驴一个教训。
如果你是这个盐商,你会选择怎样教训你的毛驴?
班上的小田回答得很干脆,把驴杀了,直接炖汤;亚龙说把驴栓到树上,暴打一顿;还有的孩子提议和驴好好谈谈,给他做思想工作……
人与人最大的差距在于思维的不同,而且从孩子们的回答中我们很容易发现他们在生活中的真相,比如他们犯错误的时候,通常得到的就是打或者骂,所以他们就会延续这样的解决之道,用别人对他们的方式对待生活中的问题。
我不做评价,笑了笑,继续翻译:
第二天,盐商把一些棉花放在毛驴的背上,小毛驴再一次选择投机取巧,但等它站起来的时候,它身上的棉花变得很重,它快被累死了,从此它再也不敢这样做了。
告诉孩子们不吼不叫中解决问题这才是高手,才是智慧,损人更不利己的做法叫粗暴或者粗鲁。
我们要追求wise而不是rude。
一个wise man,他的生活会不断rise;而一个rude man,他越走就越ride(骑虎难下)。
比如青蛙和老鼠,其实青蛙完全可以选择拒绝去找老鼠,让它依赖的心不适应这样的生活,那么它就会去从被动变成主动,这就解决了老鼠懒得动的问题。
比如我们的孩子写作业喜欢抄答案,那就请他来黑板上再写一遍作业,我们用第三选择提醒他应该怎么做,这样既不伤害也有了警示。
一节课,我就讲了词语运用中的这两篇短文,对于我们班上的孩子们来说,教会他们如何换一种思维去寻求生活之解和学习英语一样重要。
走出自己思维的局限,推翻自己思维中的那堵墙,我们换一个角度,换一种方式,我们就能为生活推开一扇窗,看到更多的不同。
生活中我们理应追求轻盈与美好,教学中,我们更应该引导学生去深入思考,用学习破生活困局,把知识用到生活实践,会解决生活中的矛盾与问题。
这是我应该追寻的方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