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每日论语笔耕不辍中国传统文化
【每日论语197】泰伯篇第十二则

【每日论语197】泰伯篇第十二则

作者: 弘丹 | 来源:发表于2016-03-30 10:26 被阅读326次

    弘丹参考的是钱穆的《论语新解》以及傅佩荣的《人能弘道-傅佩荣谈论语》,绿窗幽梦参考的是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由弘丹整理。

    小编会每天推送一则论语,与大家一起学习《论语》。欢迎大家关注,并一起学习《论语》。大家如果对每日的论语学习有任何感悟,可以留言讨论。


    今天学习《论语》泰伯篇第十二则。

    1、原文

    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

    2、译文

    钱穆白话试译

    先生说:“学了三年,其心还能不到谷禄上去的人,是不易得的呀!

    ,禄也。当时士皆以学求仕,三年之期已久,而其向学之心不转到谷禄上,为难能。

    傅佩荣注解

    孔子说:“入学读书三年,还未起做官的念头,已经是很不容易的事了。”

    古代进入大学三年,就要测试所学,这时学生往往会表现出从政的念头,因为学以致用是顺理成章的事。像孟孙、叔孙、季孙等权贵子弟,通常很年轻就出来做官。十五岁进大学,经过三年的学习,如果测验后发现能力未及,就再读三年。此时也不过二十一岁,就可以正式做官了。这是当时社会的普遍情况。

    孔子以此为喻,说明入学三年,知道应该继续进步,一生要不断成长。如果学得不够,却老想着做官,就谈不上学以致用了。三年毕竟不算长,学到的大多数是原则而已,要实际应用到政治上,还需要多加磨练。

    3、绿窗幽梦学习心得

    朱子认为“至”应该是“志”的意思,这一则就是说,为学很久,但是却并不为了求高官厚禄,是很难做到的。“为学”有很多目的,在古代士人心中,大多数的寒窗苦读都是为了能够一朝金榜题名、进入庙堂。

    在孔门弟子中,贤如子张,尚且还问“干禄”,又有多少人能够做到只为了纯粹追求仁德境界而学习呢?在现代,学习一个东西,常常会有人问“这有什么用?”似乎没有一个明确的现实性的目的,特别是升职、加薪什么的目的,就不值得去学。其实,没有什么用、只是自己喜欢,就是原因了。在这方面,希望大家能够自我一点,找寻自己喜欢的东西,坚持去学。

    4、弘丹学习心得

    从孔子的这句话看出,古代人读书也是比较功利的,很多人读书是为了做官,“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当然,我们现代人读书也比较功利,很多人上大学是找工作的敲门砖。

    在孔子时代,入学读书三年,还未起做官的念头,已经是很不容易的事了。其实,学习是安身立命之本,通过不断学习,才能达到正心诚意,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学习是本。

    学习应该是人一生的习惯,即使从学校毕业了,也应该继续学习,继续进步,一生不断成长。

    最近开始学习《大学》,摘抄《大学》第一章,与大家共勉。感兴趣的可以阅读我之前写的文章《原来大学应该这么过?《大学》&《新生》|【四书新解】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每日论语197】泰伯篇第十二则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uadl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