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雍刚刚担任季氏的总管,向孔子请教当官开局的问题。孔子说:“先做到有人管事,一是原班人马要用好,必须赦免他们的小过失,充分调动积极性,保证平稳过度。二是推举贤良人才到关键岗位上来。”仲弓说:“怎能知道谁贤良呢?”孔子说:“选拔你所知道的;你所不知道的,人家难道会舍弃他吗?” ⑴
冉雍被孔子称为“可南面”,具有统领一方的君主气质。孔子给他的教诲是“先把干部队伍稳住,再举用贤能引领干部队伍”。毛泽东主席说:“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 ⑵冉雍大德大才,当然有自己的施政方略。孔子强调“干部队伍建设”,是真心想把冉雍培养成“无为而治”的典范。
子路请教如何改善政治。孔子说:“先之,劳之。”子路请求再加几条,又给出两个字“无倦”。“先之”就是发现、培养、树立典型。先打出个样板,让大家学有目标。“劳之”就是推广典型,让大家都来学习参观,回去抓好典型经验的推广。“无倦”就是一抓到底,直到抓出成效。⑶子张问政,孔子给出的答案是:“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⑷意思是,不要虎头蛇尾,要按照客观要求,一条条抓落实。从孔子的忠告,我们可以看到,像子路、子张这样的高水平人才,也容易犯虎头蛇尾的毛病。
某职业学校,领导十分重视考勤。突击抽查,例行检查,手写签到,指纹打卡,钉钉签到……一年下来,用遍所有方法,考勤仍然存在问题。无论何种检查,刚刚实施的时候,效果都不错,时间一长就懈怠下来。《易经》恒卦的爻辞说:不恒其德,或承之羞。不能持久地坚持下去,就可能蒙羞。孔子把这句话看作《易经》的精髓,说:“不用占卜,人世间的事情都坏在‘无恒’上。” ⑸
子夏到莒父做行政长官,临行向孔子讨教,孔子说:“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⑹《管子·权修》云:“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植树造林,十年之内就不要追求经济效益。立德树人,更不能只看眼前的教学成绩。
行政治理要有长远的规划和阶段性目标,还要有具体的责任分工和推进措施。子张请教如何从政⑺。孔子说:“尊重五种美德,排除四种恶政,这样就可以治理政事了。”
所谓五美,就是“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意思是:让百姓去做对他们有利的事,就是惠及百姓不花钱。根据时令让百姓做该做的事情,就是劳动百姓没怨恨。追求仁德就得到了仁德,就是欲望满足无贪名。一视同仁从不怠慢他人,就是稳如泰山不傲慢。端庄整洁令人敬畏,就是仪表威严不凶猛。
所谓四恶,就是“虐、暴、贼、有司”,意思是不经教化便加以杀戮叫做虐杀;不加告诫便苛求成功叫做残暴;不加监督而突然限期叫做强贼;赏赐给人财物,却斤斤计较,叫做小气。虐杀足以激起反叛,残暴足以激起民愤,强贼足以激起事变,小气必然失去威信和激励。
综上所述,孔子主张做好规划,举用贤才,充分利用百姓需求,因势利导,一步一个脚印地开展工作。其为官之道,至今值得学习借鉴。
【注释】⑴见《论语》13.2。原文是: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曰:“焉知贤才而举之?”曰:“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诸?”
这是毛泽东主席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的著名论断。
⑵见《论语》13.1。原文是: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
参考译文:子路请教如何抓好政事,孔子说:“先树典型让大家有目标,再让大家都劳动起来完成任务。”子路请求再增加一点内容。孔子说:“想法逐条逐项逐人落实,不要倦怠。”
⑶见《论语》12.14。原文是: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参考译文:子张请教如何从政,孔子说:“在工作岗位上永不倦怠,一抓到底,增强执行能力,执行的时候不要出现偏差。”
⑷见《论语》13.22。
⑸见《论语》13.17。原文是: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⑹参考译文:子夏做了莒父的地方官,向孔子请教政事。孔子说:“不要图快,不要只顾小利。一味图快,反而达不到目的。贪图小利,就办不成大事。”
⑺见《论语》20.2。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