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童眼里《道德经》(56)

作者: 西北晓峰 | 来源:发表于2019-05-28 21:59 被阅读6次

    《道德经》是经典中的经典,牧童只是牧童,只能掷一石块惊动凤凰,引出玉来乃心神所往。

    牧童眼里《道德经》(56)

      《道德经》第十二章赏析

                ――――牧童对十二章的感知

          这章读来读去有些个摒弃声色犬马提笼架鹰的意味,也就有人读出了摒弃物欲的味道。牧童读出了“节欲”的味道。

          当物质丰富时选择余地空间自然拉大,这很正常。兰博基尼大奔宝马与自行车并存这是合理的。难不成要为孟姜女平反去拆掉长城?或将某段南京城划给沈氏族人?抑或是汇通天下的今天再给乔致庸抽个头……?真没必要。只因这都是合理的存在。

          小时家穷,吃玉米面糊糊就是一大享受,日前让老伴做了两顿,越往后越吃不出当年那味,且这玉米面还没发霉。多年前吃汤圆,奶奶用石对窝一下一下锤出的糯米面,适次日没太阳晒,变质了,做出的汤圆水煮后不是雪白的颜色,泛红,咬着粘牙,还有点淡淡的酸味,就那在当时就是美味。而今,每到饭口,老伴问吃啥?答曰随便不就一顿饭么,老伴便不高兴,唉,真不知吃啥好了。

          再又,老曹得胃病了,老张哮喘了,老李去年糖尿病并发症失明了,老王脑梗了…………。这些年第四高――高尿酸也多了。这都是不注意生活的原因!老伴如影如魅抽空就这几句。

          之所以唠叨这些,一是似乎有点因果关系。饮食与身体的关系,北方汉子好酒驱寒,湿气重之地借酒去湿,高血压要戒酒戒烟少油炸少盐,肝病患者少辛辣多清淡,尿酸高者戒海鲜烟酒豆制品动物内脏少食肉多吃白菜青笋土豆南瓜空心菜,为何?不节制是会要命的。瞬间出世倒也罢了,就怕生不如死,死而不得。二是凭什么什么时候才能享五音食五味?三是提笼架鹰者是世代如此吗?连只燕子都会节欲顺生――旧时王榭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问题又来了,燕子不该去权贵之家?茫茫人海又有几个圣贤?

          大多人是非圣人的。老子没要求人人是圣人,老子也不主张禁欲无欲,老子主张节欲!前以“抟气致柔能如婴儿乎”也说明这一点。婴儿不舒适会哭,哭睡了醒了接着哭,但不在乎华堂或茅屋不在乎尿不湿还是破尿片,只在乎温饱无恙。

          老子为什要倡导节欲及无为呢?为什么要如此谨慎?为什么提倡圣人之治呢?牧童认为老子发现万恶之源是“欲”。在总结至欲之前还发现一切物质是动态的――水要流云会飘树会长气会游,连一些原本不会动的物质(肉眼看不出其内在的运行)也会动会变化。土是较稳定的然可被垒墙筑城埏埴为器,山坡上的岩石也会风化滚落,即使衡量财富的锦衣珍肴琼浆玉液笙歌妙舞金银玉器奇珍异宝都是会动的,轻则和谐易手重则人财不住住两空。

          因此,老子提出“无为”和“节欲”是圣人之基是圣人之治之根本。

          老子认为“欲”是应当或说应必须存在的。没有“欲”怎么探究“道”如何去配合“道”,以达相辅相成生生不息。人不仅有生理之“欲”更有生存之“欲”。即使动物到了繁衍季节雄性须展示才能击败对手方可“洞房花烛”,人做为高级动物在这点原始的两“欲”上仍是动物。

          但人之所以是人,是会思维是有思维引导的行动力的。是高等于动物的。应此老子提出圣人之治(静以修性、俭以养德)为腹而不为目(以自己心之所向为目的不能以五音扰耳五味陈心不以声色犬马等物欲扰乱心性)故取彼而去此(有利于己的致用无利于己的弃去、即以心之所向的目的为基本的欲无关的欲是要节制的)。

          综合起这句话就两字――节欲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牧童眼里《道德经》(56)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unrt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