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飞机是令人不愉快的,因为机舱狭小的世界,有着种种古怪而严格的纪律,类似监狱。
你不可以跑,不可以跳,不可以大声说话,所有人都必须像幼儿园的乖娃娃,用安全带,把自己固定在座椅上。
穿着统一制服的空中小姐,推着手推车,弯下统一尺寸的腰,用统一手势,开始投喂,或者说饲养。
而乘客们,必须接受空中小姐的投喂或者饲养,在同一时间进食。你唯一能够体现个人自由意志的,不过是在米饭与意面里二选一,以及在红茶、咖啡、橙汁里三选一而已。
一句话,秩序!除了监狱,很少有其他的密闭空间,比飞机的机舱,更讲究秩序的了。
民航尚且如此,军用飞机岂不是更加威严?没想到,影片《在世界尽头相遇》一开头,就用镜头360度,缓缓扫过一架军机机舱:一个又一个躺着的人,以各种姿势,塞在各个角落,没有毛毯,合衣而卧,睡得香甜。
我吃惊地看着那混乱的场面,脱口而出:“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这一段古文,出自苏东坡《前赤壁赋》的结尾,意思是:朋友们都很开心,酒喝完,菜吃完,杯子盘子堆得乱糟糟,暂且不去管。趁着酒兴,大家互相偎依着,互相当枕头,躺下来,在船上睡着了,不知道什么时候,天边已悄悄露出白色的曙光。
文人酒后率性,可以理解,可是,在军用飞机上,仅仅因为目的地是南极,乘客们就可以有理由,把秩序丢掉,返璞归真,把飞机舱,当成幼儿园吗?
纪录片《在世界尽头相遇》(Encounters at the End of the World )开头这一幕,仿佛吃香草冰淇淋的时候,咬到了一粒胡椒,一愣之下,有些说不清道不明的意味深长,在唇齿间弥漫开来,让你按捺下惊奇,开始回味思索。
紧接着,飞机降落,镜头转向通往南极科考站的道路,老天爷!这是乡村拆迁工地现场吗?到处是烂泥,简易到寒碜的平板房,横七竖八,傻不愣登,杵在道路两旁。
道路破得不像样子,居然是泥巴路,而不是城市常见的水泥路柏油路,往来车辆艰难地挣扎着,呼哧带喘爬上一个大土坡,又砰一声掉进一个大泥坑。看得人揪心。
司机使出浑身解数,对付着方向盘和离合器,目光专注而凶狠。他们个个着装潦草,头发蓬乱,胡子拉碴。
很难想象,这样的糙老爷们农民工,是站在各个学术领域顶端的科学家,或者身价百万的银行家。
对于乘客来说,这是一段可怕的旅行。等好不容易颠簸到营地,更大的考验来了:南极生存训练!
条件有限,所以只能够因陋就简,塑料桶和长绳子,就是全部教学道具。
老师讲解完毕,一支古怪到让旁观者捧腹大笑,而他们自己浑然不觉的队伍,建立起来了:学员头上被套了个塑料桶,编上号码,排成一字纵队,扯着一根长绳子。
头套塑料桶,生存训练
队伍以极其缓慢的速度出发了,向着指定目标,瞎子摸象般,一点点推进,很快偏离正确方向,不知所措,窝窝囊囊挤成一团。
因为头上套着塑料桶,所以,互相之间很难沟通交流,谁都不知道该怎么办。第一次行动失败。
原来,暴风雪环境下,能见度极低,类似瞎子的感觉。互相喊叫也听不清,类似聋子的感觉。头套塑料桶,是最好的南极环境模拟。
老师就在附近,静静地看着,抱着两只胳膊,一声不响,一脸坏笑。
人类真是世界上最莫名其妙的物种。趋利避害,本是所有生物的本能,藏羚羊和非洲角马逐水草而迁徙,植物的茎叶总是指向太阳的方向,而某些人类,偏要和生物的本能,倔强对抗,放弃了优渥的物质生活,跑到南极来活受罪。
因此,这部纪录片的重点,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普及科学知识,或者展示南极风光,而是“人”。每一个身处南极的人。
“你为什么会来南极?”这是在影片里出现最多的一句话。
沃纳·赫尔佐格(Werner Herzog),用这个简单的问题,来刁难他在南极遇到的每一个人。这位高头大马的汉子,对世界保持着极强的好奇心,像个天真的孩子。
”为什么?为什么?”顺着对方的回答,他以不变应万变,死命追问到底,仿佛台湾漫画家几米的作品《布瓜的世界》里,那头带粉红斑点的小猪。
布瓜和妈妈
本片提名2009年第81届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可能是评委们,以此致敬人类可贵的好奇心。
沃纳·赫尔佐格是这部纪录片的编剧兼导演,还嫌不过瘾,于是亲自上阵,担任现场访谈记者和影片旁白。可惜没有分身术,否则,他会连摄影师都兼了。
在他的循循善诱下,一位焊工,对着镜头展示自己的双手,说自己有皇室血统。
一位热爱旅行的计算家专家,当场演示如何躲进自己的行李箱。
一位语言学家变成了园丁,穿着围裙,在温室里,为培养绿色蔬菜和花卉,埋头苦干。
一位曾经遭受迫害,经历过可怕的亡命生涯的科学家,人已经到了和平圣地南极,仍然随身带着一个背包,装着野地求生所需要的所有装备,以便随时逃跑。
image.png这些人的背景五花八门,究竟是什么影响了他们,让他们觉得必须来南极?
那位司机的回答很有代表性,”因为决定做更有意义的事”,于是辞了银行家的优渥工作,来南极为科学家们开车。
希望自己的生活更有意义,不要那么刻板无聊,不要从出生到死亡都一成不变,希望在短暂的一生中,多一点独特的生命体验。
这也许是许多人的心愿,或者说梦想吧?只是,有的人勇敢地实现了,更多的人,只是想想而已,然后,深夜梦回,辗转反侧的时候,一声长叹。
孤身一人奔向群山的企鹅
影片的结尾,出现了那只著名的企鹅。它先是跟着同伴们,在白茫茫的雪地上,一起向着蓝色的大海行走。忽然,它停了下来,离开大部队,转过头,向着山岭,匆匆奔去。
专门研究企鹅的动物学家正好就在附近,他抱着胳膊,皱着眉毛,低下头,看着这个小家伙。
无论体型、身高,还是行走的姿势,都很像人类三岁儿童的小家伙,穿着黑色长外套,挺着雪白的圆肚皮,摇摇摆摆,奔向死亡的幽谷。
企鹅是群居动物,离开同伴,在自然条件恶劣的南极,是没办法活下去的。
他没有伸手阻止。捉住它,把它放回正确的位置,就像抱起一个眼看要从台阶上跌下来的孩子,不过举手之劳。
然而,他只是看着,不说话,紧紧抱着自己的两只胳膊,始终坚持神圣旁观。
因为按照南极法则,人类不可以擅自干涉或者改变,动物的自由意志。
那是企鹅自己的选择。
也许它发了疯。也许它按捺不住强烈的好奇心。也许它厌倦了中规中矩的生活模式,试图在短暂的鹅生中,偶尔放浪形骸一下下,而恰好听到了山谷的神秘呼唤。
就像一千年前,醉卧小船不知东方既白的苏东坡,就像那些挣脱了生命常轨,来到南极的形形色色的人,以及对他们,对世界,抱有孩童般好奇心的赫尔佐格。
在世界尽头,与梦想相遇。那只掉头朝着内陆绝尘而去的企鹅,是这些职业梦想家的缩影吗?让人震撼,悲怆莫名,五味杂陈,肃然起敬。
PS:看此片的另一大享受,是匪夷所思难得一见的极地风光。包括海豹的叫声。天籁之音,无法用文字形容。一群人静静地趴在冰面上,听了很久。
瑰丽的南极风光
网友评论
“去吧,去看看那条路上究竟有什么?”:喜欢这句话
“跳跃”,是的,看电影的时候,各种念头跳个不停
应试教育制度下,学生们的确像群居生存的企鹅。
离开大部队的,吃螃蟹的人,应该一直有,只是最终的结局,恐怕有喜有悲
语言总是那么新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