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5050932/f03063c7f4277fcc.jpg)
一.《庄子·大宗师篇》
1.原文
何谓真人?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谟士。若然者,过而弗悔,当而不自得也;若然者,登高不慄,入水不濡,入火不热。是知之能登假于道者也若此。
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
屈服者,其嗌言若哇。其嗜欲深者,其天机浅。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其出不訢,其入不距;翛然而往,翛然而来而已矣。
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终;
受而喜之,忘而复之,是之谓不以心损道,不以人助天,是之为真人。
若然者,其心志,其容寂,其颡頯,凄然似秋,暖然似春,喜怒通四时,与物有宜而莫知其极。
古之真人,其尚义而不明,若不足而不承;与乎其觚而不坚也;张乎其虚而不华也;邴邴乎其似喜乎?崔乎其不得已乎?滀乎进我色也,与乎止我德也;厉乎其似世也;
謷乎其未可制也,连乎其似好闭也,悗乎忘其言也。(以上言真人德行。)以刑为体,以礼为翼,以知为时,以德为循。
以刑为体者,绰乎其杀也;以礼为翼者,所以行于世也;以知为时者,不得已于事也;以德为循者,言其与有足者至于丘也;而人真以为勤行者也。
故其好之也一,其弗好之也一。其一也一,其不一也一。其一与天为徒,其不一与人为徒。天与人不相胜也,是之谓真人。
2.译文
什么叫做“真人”呢?古时候的“真人”,不倚众凌寡,不自恃成功雄踞他人,也不图谋琐事。
这样的人,错过了时机不后悔,赶上了机遇不得意。这样的人,登上高处不颤慄,下到水里不会沾湿,进入火中不觉灼热。只有智慧能通达大道境界的人方才能像这样。
古时候的“真人”,睡觉时不做梦,醒来时不忧愁,吃东西时不求甘美,呼吸时气息深沉。
“真人”呼吸凭借的是着地的脚根,而一般人呼吸则靠的只是喉咙。被人屈服时,言语在喉前吞吐就像哇哇地曼语。那些嗜好和欲望太深的人,他们天生的智慧也就很浅。
古时候的“真人”,不懂得喜悦生存,也不懂得厌恶死亡;出生不欣喜,入死不推辞;无拘无束地就走了,自由自在地又来了罢了。
不忘记自己从哪儿来,也不寻求自己往哪儿去,承受什么际遇都欢欢喜喜,忘掉死生像是回到了自己的本然。
这就叫做不用心智去损害大道,也不用人为的因素去帮助自然。这就叫“真人”。
像这样的人,他的内心忘掉了周围的一切,他的容颜淡漠安闲,他的面额质朴端严;冷肃得像秋天,温暖得像春天,高兴或愤怒跟四时更替一样自然无饰,和外界事物合宜相称而没有谁能探测到他精神世界的真谛。
所以古代圣人使用武力,灭掉敌国却不失掉敌国的民心;利益和恩泽广施于万世,却不是为了偏爱什么人。
乐于交往取悦外物的人,不是圣人;有偏爱就算不上是“仁”;伺机行事,不是贤人;不能看到利害的相通和相辅,算不上是君子;办事求名而失掉自身的本性,不是有识之士;丧失身躯却与自己的真性不符,不是能役使世人的人。
像狐不偕、务光、伯夷、叔齐、箕子、胥余、纪他、申徒狄,这样的人都是被役使世人的人所役使,都是被安适世人的人所安适,而不是能使自己得到安适的人。
古时候的“真人”,神情嵬峨而不矜持,好像不足却又无所承受;态度安闲自然、特立超群而不执着顽固,襟怀宽阔虚空而不浮华;怡然欣喜像是格外地高兴,一举一动又像是出自不得已!
容颜和悦令人喜欢接近,与人交往德性宽和让人乐于归依;气度博大像是宽广的世界!
高放自得从不受什么限制,绵邈深远好像喜欢封闭自己,心不在焉的样子又好像忘记了要说的话。
把刑律当作主体,把礼仪当作羽翼,用已掌握的知识去等待时机,用道德来遵循规律。
把刑律当作主体的人,那么杀了人也是宽厚仁慈的;把礼仪当作羽翼的人,用礼仪的教诲在世上施行;
用已掌握的知识去等待时机的人,是因为对各种事情出于不得已;用道德来遵循规律,就像是说大凡有脚的人就能够登上山丘,而人们却真以为是勤于行走的人。
所以说人们所喜好的是浑然为一的,人们不喜好的也是浑然为一的。那些同一的东西是浑一的,那些不同一的东西也是浑一的。
那些同一的东西跟自然同类,那些不同一的东西跟人同类。自然与人不可能相互对立而相互超越,具有这种认识的人就叫做“真人”。
二.
真人:指古代道家洞悉宇宙和人生本原,真真正正觉醒,觉悟的人称之为真人。
常用作称号,如关尹子、文子、列子、庄子在唐代皆封为真人,鬼谷子、张三丰、王重阳、安期生等皆为得道真人。
道德经与四子真经所代表的玄学是除了儒学外唯一被定为官学的学问。
《洞元自然经诀》曰:道言:真人者,体洞虚无,与道合真,同於自然,无所不能,无所不知,无所不通。
历史上天师改为真人封号,明朝洪武时,正一张宇初天师来朝,洪武帝大喝:“天岂有师乎?改号真人。”
词典释义
1.天尊的别名,道家称存养本性或修真得道的人。亦泛称“成仙”之人。
春秋战国《庄子·大宗师》:“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其出不欣,其入不距;翛然而往,翛然而来而已矣。”
《鬼谷子》:“盛神中有五气,神为之长,心为之舍,得为之大;养神之所,归诸道。道者,天地之始,一其纪也。物之所造,天之所生,包宏无形,化气先天地而成,莫见其形,莫知其名,谓之神灵。故道者,神明之源,一其化端,是以德养五气,心能得一,乃有其术。术者,心气之道所由舍者,神乃为之使。九穷十二舍者,气之门户,心之总摄也。生受于天,谓之真人;真人者,与天为一。内修练而知之,谓之圣人;圣人者,以类知之。故人与生一出于物化。知类在穷,有所疑惑,通于心术,心无其术,必有不通。其通也,五气得养,务在舍神,此谓之化。化有五气者,志也、思也、神也、德也;神其一长也。静和者,养气。气得其和,四者不衰。四边威势无不为,存而舍之,是谓神化。归于身,谓之真人。真人者,同天而合道,执一而养万类,怀天心,施德养,无为以包志虑思意而行威势者也。士者通达之神盛,乃能养志。”
《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第一篇》:"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
汉 淮南王《淮南子·本经训》:“莫死莫生,莫虚莫盈,是谓真人。”
贾谊《鹏鸟赋》:“真人恬漠兮,独与道息。释智遗形兮,超然自丧;寥廓忽荒兮,与道翱翔。”
汉王逸《九思·守志》:“随真人兮翱翔,食元气兮长存。”
三国阮籍《大人先生传》曰:“太初真人,唯大之根。专气一志,万物以存。退不见后,进不睹先,发西北而造制,启东南以为门。
微道德以久娱,跨天地而处尊。夫然成吾体也。是以不避物而处,所赌则宁;不以物为累,所逌则成。彷徉是以舒其意,浮腾足以逞其情。
故至人无宅,天地为客;至人无主,天地为所;至人无事,天地为故。无是非之别,无善恶之异。
故天下被其泽,而万物所以炽也。若夫恶彼而好我,自是而非人,忿激以争求,贵志而贱身,伊禽生而兽死,尚何显而获荣?悲夫!子之用心也!
薄安利以忘生,要求名以丧体,诚与彼其无诡,何枯槁而逌死?子之所好,何足言哉?吾将去子矣。”
魏晋《太上经》曰:“混茫之气,变化为真人,与时翱翔,有名无体。”
魏晋《洞元自然经诀》曰:道言:真人者,体洞虚无,与道合真,同於自然,无所不能,无所不知,无所不通。
南北《太上一乘海空智藏经》曰:天尊:道性无隐无显,无生无灭,无去无来;非现在,非未来,非过去;非因所作,非缘所生。是故名常。道性即是天尊,天尊即是真人。真人是常,道性是常。一切有为之法,皆是无常。虚空无为,是故为常。虚空者,即是道性;道性者,即是天尊;天尊者,即是无为;无为者,即是常乐。
道性、天尊、真人、无为、虚空等等,都是同体异名的概念。如同佛性、佛、真如、法身一样。
这是道教继承先秦两汉道家思想对天尊问题探讨的深入。
宋苏轼《仇池笔记》:“道家云:「心不离田,手不离宅。」又云:「真人之心,若珠在渊。众人之心,若瓢在水。」”
清《孔易阐真》:“行无为自然之道,以成后天之功,性了而命亦全,便为无漏真人矣。”
清《阴阳正宗略引》:“天则有灾害之凶;地则有覆亡之患;人则有劫杀之灾,死丧流离,无时或息。人纵不能为不生不灭之真人,等而下之,亦当求其恶少善多,庶得领取生人之乐尔。今者理欲混淆,道之深微,非所望矣。”
陶行知:“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3.《史记·秦始皇本纪》:“ 始皇 曰:吾慕真人,自谓‘真人’,不称朕。”后因指统一天下的所谓真命天子。
汉 张衡 《南都赋》:“方今天地之雎剌,帝乱其政,豺虎肆虐,真人革命之秋也。”
《梁书·韦叡传》:“天下真人,殆兴于吾州矣。”
《秦并六国平话》卷上:“未有真人来统一,奈何七国又争雄。”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四:“录之以见真人埽除之难,元勋栉沐之苦。”
4.指品行端正的人。
《汉书·杨恽传》:“我不能自保,真人所谓‘鼠不容穴,衔窭数’者也。”
颜师古 注引 李奇 曰:“真人,正人也。”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德行》:“太史奏真人东行。”
刘孝标 注引 檀道鸾 《续晋阳秋》:“ 陈仲弓 从诸子侄造荀 ( 荀淑 )父子,於时德星聚。太史奏五百里贤人聚。”
清 周亮工 《与王先生书》:“孝廉於仆称莫逆交者二十年,真人真品,肃然敬之者亦二十年。”
5.指真诚可靠或知情的人。参见“ 真人面前不说假话 ”。
6.人类学中指从猿进化而来,真正脱离动物界的人。
吴汝康 《人类的起源和发展·人类的祖先》:“人科中的真人,则包括一切能制造工具的人,有较发达的脑子,形成了社会……真正脱离动物界而转变成‘完全形成的人’,即真人。”
7.指广泛知晓天理和真理的人。即,大学者。
人们通常对学识渊博的人说:“您可是真人,请发表见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