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13:《大学》云:“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这是说什么?
朱夫子答:这是对前面两个小节引出的结论。
就身与家、国和天下而言,修身是本,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末;就齐家治国平天下而言,虽然道理是一样的,但厚薄是不一样的,不可以同样对待。所以,没有了格物致知以诚意正心而修身,则本必乱,而末不可治。不爱自己的亲人,不尊敬长辈,则应该厚待的而薄情,则不可能厚待他人的亲长,这是必然的。孟子说“于所厚者薄,无所不薄”,就是由此而来的。
问题14:治国平天下是天子诸侯的事,卿大夫以下可染指。大学之教,却把“明明德”作为普遍的要求,岂不是思出其位,犯非其分,怎么可以成为个人治学的学问呢?
朱夫子答:“明德”是上天赋予的,人人都可得到,不是某些人的私属之物。君子之心豁然大公,天下无一物不当爱,无一事不是自己的分内之事。即使身处匹夫之贱位,上有尧舜之君,下有尧舜之民,怎么不是分内的事呢?
况且《大学》是写给天子的嫡长子和众王子、公侯卿大夫的嫡子,以及国之俊秀们看的,这些人将来都要负起治理天下的责任,他们平时的教育怎么能不预先修身养性呢?怎么能不以天下为己任,从一开始就正本清源呢?
后世教学不明,为人君父者,思虑不长远,苟且只重当下,所以大治的时间少,动乱的时候多。败国之君、亡家之主,不断出现,真是可悲!
提这种问题的人,不以此自观,反而怀疑圣贤的教诲,这是怎么回事呢?
如果认为天下之事,对自己有利的才做,那么军事、钱粮、祭祀等各种公务都成了私事;如果做事只是为了博取名声,那么割股疗亲、庐墓之孝、弊车羸马,都是做给人看而已。
南轩先生张轼说:“为己者,无所为而然者也。” 可谓寓意深长,发前人之未发。读书人如果能以此每日反省,则在义利之间就不会出现偏差了。
乐德乐按:“无所为而然”,即当然而然,应该做的就做了,是绝对的、无条件的,也就是儒家所说的“义”。“有所为而然”,是有条件地去做,做事本身不是目的,而只是达到目的的手段。简言之,“无所为而然”是行义,“有所为而然”是取利。
----《我读大学45》
网友评论